首頁 > 享生活 > 外科 > 提高早期腸癌檢出率有辦法

提高早期腸癌檢出率有辦法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隨着染色內鏡和放大內鏡的開展並通過對結直腸黏膜腺管開口類型及其與不同病變關係的研究,已證實這些新手段有助於提高早期結直腸癌的檢出率。如何定位病變靶向取材,是提高結直腸癌早期檢出率的關鍵。

提高早期腸癌檢出率有辦法

採用2005年8月至2005年12月南方醫院常規結腸鏡檢查行內鏡下黏膜剝離切除的結直腸腫瘤性病變標本,以病變≥10 mm可疑癌變的病例爲研究對象。腸鏡下發現可疑病變,局部噴灑染料充分顯示病變範圍。採用放大內鏡仔細觀察病變的腺管開口形態並進行分類,對腫瘤性息肉或側向發育型腫瘤等可以病變的病例整體切除。對靶向取材標本和隨機取材標本均進行病理學檢查。 採用腺管開口分型方法,依據診斷病理學將不典型增生分爲輕度(Ⅰ級)、中度(Ⅱ級)和重度(Ⅲ級),其中Ⅲ級出現隱窩呈不規則分支、架橋、共壁,形成篩狀結構,增生腺體背靠背視爲原位癌,所有病理切片由2位病理醫師確定診斷。對照比較2004年同期腺瘤剝離切除的≥10 mm的標本(54份,隨機取材)。

內鏡檢查發現38例患者腫瘤性病變,其腺管開口呈ⅢL、Ⅳ、Ⅴi型腺管開口。共切除40個病竈,病變直徑爲10~45 mm,平均18。95 mm。在這些≥10 mm的管狀絨毛狀腺瘤或絨毛狀腺瘤中,多數伴有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表1)。 將內鏡下剝離切除的標本黏膜染色後實體顯微鏡觀察定位靶向取材和按常規隨機取材進行比較(表2),前者檢出的重度不典型增生(包括癌前病變)佔40%(16/40例),而後者檢出的近佔2。5%(1/40例),兩者差異顯著(P《0。001)。

2004年同期隨機取材檢出的重度不典型增生(包括癌前病變)佔7。4%(4/54例),顯著低於2005年靶向取材(P《0。001,表2)。將2005年的隨機取材與2004年的隨機取材病理檢查檢出結果進行比較,發現它們的早期結直腸癌(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檢出率無顯著差異(P=0。341)。 常規病理檢查因不易觀察病變全貌,只能沒有針對性地進行切割、包埋、切片。臨牀上又往往無法進行全瘤的連續切片,因而易使局竈微小的重度病變(早期結直腸癌)漏診。#p#副標題#e#

內鏡下早期結直腸癌及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管開口(pit)多表現爲Ⅲs、Ⅳ、Ⅴi、Ⅴn型,尤其是Ⅴ型一經發現即可以考慮診斷爲早期結直腸癌,因此通過結合放大內鏡及黏膜染色技術,進行靶向取材,使局竈性微小癌不被漏診,提高早期結直腸癌的診斷率。 本研究在內鏡及黏膜染色全瘤活檢後,採用黏膜染色結合實體顯微鏡進行靶向取材,在40例可疑癌變病例中,確診爲早期癌變(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16例。而這16例標本經隨機取材送檢後,除1例病理診斷爲重度不典型增生外,其餘15例均爲輕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在2004年同期隨機取材的54例中,僅檢出4例早期癌變(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2005年靶向取材重度不典型增生及癌變的病例檢出率爲40%,較2004年及2005年的隨機取材檢出率明顯提高。 重視全瘤活檢後的病理靶向取材,綜合應用放大內鏡黏膜染色技術及全瘤活檢後實體顯微鏡檢查技術可以提高我國早期大腸癌檢出率,並規範大腸平坦型病變的病理檢查工作。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