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母嬰 > 早教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嗎

早教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嗎

來源:男爵風    閱讀: 3.1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幾年,隨着各種國外早教理念的引入,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孩子0~3歲的教育。於是,各種各樣的早期教育機構應運而生。不少寶寶從五六個月就開始“走”進“校園”,每週按時和爸爸媽媽去早教中心“上課”。然而,爲什麼要去早教機構?早教究竟是“拔苗助長”還是“點石成金”?很多家長自己也是“蒙查查”。

早教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嗎

記者上週在網絡進行關於早教的調查,調查發現,有28%的家長帶孩子去過早教機構。有56%的家長表示,“去了早教機構後,對孩子的作用非常大。”至於去早教機構對孩子最大的幫助是什麼?有72%的家長認爲是智力開發潛能,看來早教對家長們吸引力主要就是爲了讓孩子更聰明。

調查還發現,有96%的家長對於0-3歲孩子的發育特點知之甚少,只有4%的家長“非常瞭解”。可見,多數家長是抱着“人家的孩子去,我的孩子也要去”的心態,隨大流,上早教。

那麼,早教的“科學性”到底在哪呢?越秀區婦幼保健院早期綜合發展中心和某國際早教機構的兩位專家作了回答。

媽媽問

寶寶該不該上早教

陽陽媽的困惑:陽陽今年一歲半了,身邊好幾個小朋友都上了早教班,陽陽媽媽最近也在尋思這事。可和家裏人一商量,卻發現反對的人不少。陽陽爸爸說:“陽陽這麼小,吃好玩好睡好就行了,等上了幼兒園自然有老師來教。上什麼早教,簡直是多此一舉!”陽陽外婆也不樂意:“上早教那是騙錢,你們小時候沒怎麼管過不也長大成才,現在有我在家裏看着陽陽,去早教班花那個冤枉錢幹嗎?”陽陽外公更是打趣說:“你不如把上早教的錢給我,我保準給你把陽陽培養成一個合格的男子漢!”

爲什麼家人都不認可早教的好處呢?失落的陽陽媽媽想跟鄰居們取取經,卻發現他們也說不出個一二三來,陽陽媽也越來越困惑了。

小然媽的困惑:2歲多的小然沉默寡言,還喜歡板着臉,完全是一副“生人勿近”的氣勢。父母爲此沒少操心,也花了很多錢報早教班,希望糾正他的性格。可接連上了幾節課,小然的媽媽卻感覺不到有什麼效果。“別的孩子都在教室中間玩,就小然一個人坐在角落裏看着,老師說“跟着做遊戲”他也沒反應。可能是早教班的課程不適合每個小孩子吧。從此以後,小然的早教課就再沒上過了。

專家談

早教“好在哪”

“早教絕對不單是讓孩子玩得開心。”越秀區婦幼保健院兒童早期綜合發展中心張建珺主任表示,3歲以前是小孩生理、心理髮育的關鍵期,特別1歲以內的孩子大腦的可塑性很強,通過早期教育,給予良性信息,可以刺激大腦軸突的發育。腦細胞軸突多,孩子的反應就快,記憶、學習和語言發育都會增強。經過早教的孩子,體格和心理髮育也比沒做過早教的孩子好得多。“譬如說經常游泳和撫觸,能促進腸胃吸收,孩子吃得好,睡得香,很少生病,自然生長就跟得上。還有嬰兒撫觸,能增進母子間的感情,使小孩建立依戀感、安全感和信任感。在親子園做遊戲更是一種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孩子從中學習怎麼融入人羣,怎麼和別人打交道,社交能力也會大大提升。”

張建珺說,以醫院爲依託背景的早教,其專業性主要是在孩子每個生長髮育的關鍵期給予需要的刺激。“每個年齡階段我們都會對孩子進行個體的發育評估,從中判斷他們的運動、語言以及社交等各方面是否達到了應有的發育水平。沒達到的,要進一步尋找原因,給予相應的訓練計劃;達到的,可以適當地再往前走一點。”據介紹,發育評估很多時候能篩查出小孩大腦的損傷,醫生早期發現後早期干預,對損傷的恢復無疑是有利的。再者,醫生關於早教的指導還涉及孩子的氣質類型和營養狀況。像有些孩子很難帶,睡眠飲食沒有規律等,家長着急之下又打又罵,如果經過氣質分析,家長了解到孩子屬於“難養型”的氣質類型,更心平氣和地給予一些正面的積極的反應,這就是因材施教、揚長避短。至於小孩的營養夠不夠、身高體重正不正常等家長關心的問題,在醫院早教的過程中也能得到詳細的解答和指導。

來自某國際早教機構的兒童早期教育專家尚傑表示,早教的目的在於開發潛能。通過玩遊戲來培養孩子的語言、認知、體能、音樂、感官、社交、人格,可爲今後的學習、生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而這種遊戲的方式也更加適合孩子們。“我們一節課是45分鐘,通常會設計十幾個遊戲環節,這一方面是考慮到3歲前的孩子專注力非常短暫,另一方面,因爲不是每個孩子對所有的環節都感興趣,必須提供多一些選擇。”尚傑說,經過一段時間早教的孩子基本上都會很開朗,在樹立自信心、好學上進、親和友善方面也有長足的進步。不過,早教的效果好不好,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於家長的態度。家長很配合,會主動學習和引導的,並在家裏也是按照同樣的方法帶孩子的,孩子往往表現得更出色;家長要是參與度不高,或始終持懷疑態度,孩子潛意識也會受影響,從而削弱他們對遊戲的參與度以及和其他人的互動。

尚傑認爲,撇開課程設置是否專業不說,上文所說的小然可能不是不喜歡早教,只是因爲他的個性比較內向、敏感,這類孩子往往需要多一點時間去適應新環境。他需要先觀察再融入,所以看在媽媽眼裏是“無動於衷”,實際上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在觀察。如果家長參與度很高,並積極引導孩子,可能再堅持幾節課,等小然熟悉了這個環境,他就會慢慢地融入進來。

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早教也不是立竿見影的。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特點,而不少家長正是因爲缺乏對兒童發展的正確認識,對早教的方法和目的也沒有深入地去了解,導致半途而廢或事與願違。

對對碰

傳統教育VS現代早教

★語言

在傳統的教育方式中,語言培養更像是一種複製,大人說什麼,孩子能照着說就對了。要是能背上幾首唐詩或三字經,似乎就說明這個孩子很有語言天分。

尚傑:我們鼓勵的始終是表達。就好像面對畫板上的一個紅色圓圈,老師問孩子“這是什麼”,身邊的家長馬上脫口而出“蘋果”,這種直接的“告訴”其實是限制了孩子的思維。針對2歲以上的寶寶,老師會鼓勵孩子自己想,自己說,可能從一個紅色圓圈延伸到蘋果,再到孩子在哪吃過蘋果、蘋果是什麼味道、蘋果長在樹上還是土裏等等,引起孩子的思考,同時給予他們解答,漸漸地,孩子的語言表達就會越來越豐富,並且敢想敢說。

★邏輯

一說到邏輯,中國家長就會想到數學。孩子很小的時候能流利地背1-10的數字,就會被認爲對數學比較敏感,長大後做數學題做得快,更是邏輯思維不錯的表現。

尚傑:3歲以前的孩子不知道加減乘除,但同樣可以開發邏輯思維能力。比如,玩遊戲的過程中,你在前面走,我在後面走,雖然看上去很簡單,但實際上是在建立“順序”的概念,這就是邏輯的開始。講故事也是一樣:起牀後先刷牙洗臉,穿好衣服,然後吃早飯,接着背書包上學,在上學的路上我遇到了同學,我們手拉着手一起走到校門口,然後和爸爸媽媽說再見……早教老師將一件事情從發生、發展到結束按順序講給孩子聽,同樣也是幫助孩子建立邏輯思維。

★創意

孩子喜歡塗鴉,家長卻一邊看一邊嘮叨這裏不對、那裏不好、應該怎麼畫,甚至幫忙修改。畫畫要遵循規範,在很多家長看來是非常重要的。

尚傑:塗鴉應該是天馬行空的,就好像孩子把顏料塗在自己的手臂和腿上,我們不但不會指責他反而會讚賞他的傑作。我們也不會給孩子單純用筆來畫畫,一片樹葉、一輛玩具小汽車、一截胡蘿蔔都可以變成畫畫的工具,孩子從中能獲得不同的體驗,也能激發他們探索的慾望,創意便由此而來。如果一味地教孩子模仿,他們的思維會慢慢固定,想象力枯竭,隨之而來,開拓和創造力也會消失。

★禮儀

中國家長經常跟小孩說的一句話是“見人要打招呼”,雖然孩子並不一定樂意,但家長們覺得,孩子有禮貌,是家教很好的表現。爲了顯示自己是一個合格的父母,有些家長甚至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督促孩子打招呼,甚至爲了孩子的不配合而發火。

尚傑:家長喜歡用大人的行爲準則來要求孩子,但卻忘了自己是孩子的榜樣。如果家長沒有示範作用,孩子是很難認可的。因此,老師在帶領孩子和一幫小朋友玩的過程中,首先是自己主動打招呼,和小朋友SAYHELLO,即使對很小的寶寶也不例外,等時間長了,孩子耳濡目染,覺得這樣做很好,可以交到不少的朋友,自然就會很樂意打招呼了。

★性格

小孩子爭搶玩具,很多家長出於“大方”的想法,往往會勸孩子把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要是孩子哭鬧不肯,家長反而會批評他們小氣,甚至把玩具奪過來給別人。

尚傑:1歲半前的孩子與別人分享玩具是不可能的,因爲這個階段是自我意識形成的階段,孩子知道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的東西完全屬於他。這種自私是正常的,他首先要感受充分的“自我”,才能在以後去感受別人。但家長往往不明白這個道理,一味指責,對孩子反而造成心理傷害。如果在早教中遇到這種情況,老師一般會把哭鬧的孩子抱在懷裏,告訴他“我知道你很難過”,給予孩子安慰。同時,如果孩子明確表示不願意分享,老師也不會勉強。在合適的年齡段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引導,尊重他們的性格特點,這也是早教的一個重要準則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