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飲食營養 > 纖維素攝取不足可導致癌症

纖維素攝取不足可導致癌症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專家認爲,纖維素的攝取不足是導致癌症的最根本原因,很多人在外應酬多,喜歡大吃大葷,而忽略了蔬菜的重要性。

纖維素攝取不足可導致癌症

大多數癌症與生活習性相關度僅1%,而大腸癌卻高達20%

一桌10菜8個葷,使不得

體檢中大便化驗結果讓杭州45歲的生意人許先生吃了當頭一棒。因爲有隱血(肉眼看不到的出血)。昨日他出差北京時,被杭州的體檢醫生一個電話追回來:趕緊來做個腸鏡檢查吧。許先生放下電話,想到了女兒纔剛上小學,不禁背上直冒冷汗。

他的叔叔去年查出了大腸癌,而且已經肝轉移。雖然現在康復得不錯,但終究又是手術,又是化療,人瘦得都快認不出來了。

“像許先生這樣有家族遺傳因素的中年人,患大腸癌的風險比普通人要高30%左右。應酬多,吃得好,吃得精,更易中招。”浙醫二院腫瘤中心主任張蘇展教授說。

江浙滬地區是大腸癌的高發區。那麼頻頻曝光的致癌物,是否已成爲大腸癌高發的推手?

日前,中國抗癌協會在杭召開了“多學科綜合診治”示範醫院交流會,我國診治大腸癌的許多專家都來了,本報記者採訪了張蘇展等浙江、上海、廣州三地名醫。

他們直言:食物中直接的致癌物一般都是少量的,只要不是長期盯住一樣吃,不會真的因此罹患上癌症;而當下人們長期高脂飲食,纖維素攝取不足,纔是致癌的真正禍首。“所以一桌10個菜中8個葷,吃不得。”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癌首席專家蔡三軍教授告誡說。

大多癌與生活相關度僅1%

大腸癌卻高達20%

作爲大會主持,全國大腸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張蘇展教授坦言,致癌物與癌症發病,關係不是普通人所想象的一一因果對應。

儘管現在癌症的發病率不斷上升,熟悉的親戚朋友圈,相互一打聽,幾乎都能聽聞患癌的不幸消息,但張蘇展教授認爲:一個人是否得癌,與他個體的遺傳因素、基因表達關係更大。

“絕大部分癌症與生活習性的相關度只有1%左右,99%是由基因決定的。但因爲基因沒辦法改變,預防癌症只好從這1%着手。大腸癌是與生活方式關係最密切的癌種,它的發病近年來在我國發達地區上升最快。”作爲衛生部大腸癌早診早治專家組組長,張蘇展介紹:上海的調查數據是,大腸病發病率從上世紀60年代的第6位,上升至現在的第2位,浙江的情況差不多,江浙滬是大腸癌的高發區。在香港、臺灣,大腸癌已成爲第一位高發的腫瘤。

高脂肪飲食,特別是含有飽和脂肪酸的飲食,會促進膽固醇代謝物及次級膽酸的生成,這個致癌作用纔可怕,會顯現日積月累的效應。

西方發達國家大腸癌發病高就是這個原因。

預防大腸癌,張蘇展強調兩點:一是粗茶淡飯,儘量減少高脂食物的攝入,多吃纖維素食物,二是多運動。

他認爲,以下生活習慣導致癌症的因果關係沒有確鑿的科學證據,至少現在還沒有:1,吃隔夜菜會生胃癌;2,住進新裝修房會得白血病;3,吃了少量含有致癌物的東西會得大腸癌。

有沒有大腸癌

驗個便便就知道了

雖然是有名的腫瘤專家,搞了一輩子腫瘤臨牀研究,看了無數的病人,但採訪時,張蘇展教授承認“自己的生活方式也算不上‘健康’。因爲一個人要改變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太難了。”

那麼到底怎麼預防癌症纔有效呢?

張蘇展建議那些應酬多,喜歡吃葷菜,運動又少的人,預防大腸癌最好的方法是參與大便篩查。

他提醒,體檢中大便化驗一項千萬不要忘記,如果家屬中已有人發現大腸癌,他建議,30歲甚至更年輕時就要留意自己的大便。比如大便習慣有沒有突然改變,大便化驗中有沒有隱血。

他說:腫瘤早期篩查中,目前只有針對大腸癌與宮頸癌的,纔有科學依據,其他腫瘤還沒有。他不建議通過低劑量CT普遍篩查小肺癌,或是頻繁用X光照射篩查乳腺癌。

一年一次體檢時,錯過了驗大便,要不要緊?

沒關係。因爲大腸癌不像肺癌,一旦有了會發展很快,一般早期發現它的時間段可以長達3~5年,所以今年沒檢查,記得下一年別忘記就可以,如果真有隱血,今年的便便裏沒捕捉到,等明年檢查發現也來得及。只要定期檢查,早期發現了,大腸癌治癒率高達90%以上,所以沒什麼好怕的。

什麼時候需要做腸鏡?

一般是醫生對你有高度懷疑了,再做也來得及。一般健康人沒必要爲了看看自己有沒有大腸癌,就去醫院做個腸鏡檢查。

治腫瘤引入圓桌式診治模式

患者生存機會提高二成

假如不幸中招,只找一位專家,哪怕是名醫,也OUT了!本次會議,大腸癌專家們達成共識,倡導多科醫生爲每位腫瘤患者展開圓桌會議式的看病模式,然後拿出效果最好的綜合性診治方案。

張蘇展教授說:那些10年前被“判死刑”的大腸癌肝、肺轉移病人,如今通過這種診治模式,不但能活下來,有的甚至還能得到治癒。會中,來自全國的10多位專家現場演示這種方法,爲3位大腸癌患者看病。結果其中2位40、50歲的肝轉移患者拿到了有望治癒的治療方案,家人當場喜極而泣。

廣州中山醫科大學萬德森教授,曾任世界衛生組織癌症研究合作中心主任,他提出的提高大腸癌療效的綜合措施,獲得了廣東省科技進步獎。

他向記者介紹:“在英國,國家健康保險計劃要求腫瘤科醫生必須對大腸癌患者進行集體討論,綜合診治,否則醫保就不埋單。在我國雖然這種診治模式纔剛剛起步,但目前已有全國12家大醫院的腫瘤科做出了表率。”

據悉,這12家醫院分別是浙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北京腫瘤醫院、華西醫院、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山東省腫瘤醫院、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汕頭大學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據悉,這種臨牀治療模式已經成爲目前所有腫瘤治療的主要趨勢。

張蘇展介紹,在浙大二院,晚期大腸癌患者是這樣得到診治的:由來自外科、化療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專家組成工作組,通過定期、定時、定址的會議形式,提出適合患者病情的最適當治療方案。這樣病人不用跑多個科室看病,術後的5年生存率可提升20%左右,達到50%~70%。

小編提醒大家,平時在生活中必須要注意飲食方式,不能只吃高脂食物,應該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還應該經常運動。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