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內科 > 家庭環境會影響孩子人格

家庭環境會影響孩子人格

來源:男爵風    閱讀: 7.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美國家庭心理治療大師弗吉尼亞·薩提爾曾說,家庭生活好比冰山,大部分人只看到了十分之一。

家庭環境會影響孩子人格

就像航海人的命運操在埋伏水底的冰山一樣,家庭的命運,也操在每日家庭事件下所蘊藏的感覺、需要和溝通形態中。

這是什麼意思呢?讓我來舉幾個例子吧。

他的家爲什麼在高塔上

有個10歲的男孩,我們權且叫他小浩。

這年冬天,小浩得了一場重感冒。

在家休息了一個多星期後,小浩該去上學了。

說來也怪,早上起來小浩還好好的,可一到學校他就開始頭疼噁心。

老師以爲他還沒好徹底,就讓他回家休息。

可一回到家,小浩的所有症狀很快就統統消失。

他能吃能喝,有說有笑,看不出有任何的不舒服。

第二天、第三天早上,每當小浩背起書包,就渾身不舒服起來,甚至還出現嘔吐、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

小浩的母親去美國留學已經幾年了,父親最近到外地出一個長差,家裏只有臨時從老家趕來的奶奶。

嚇壞了的奶奶趕緊帶小浩去醫院,可左查右查,什麼毛病也沒查出來。

無計可施的奶奶託人找到了我,希望我能和孩子談談。

我和小浩聊了一會兒,覺得他並不是裝病,是真的感到了不舒服。

但這不舒服的後面,會不會有些心理原因呢?我拿出一張紙,對小浩說:“你畫畫吧,就畫畫自己的家。”

小浩一直特別愛畫畫,所以三下兩下就完成了。

我拿過那幅用鉛筆畫的畫,心裏不禁一沉。

小浩的“家”在一個高高的塔形建築上,一道電網做成的圍牆圍着這座高塔。

圍牆是完全封閉的,沒有大門。#p#副標題#e#

電網所圍住的地上,還畫着密密麻麻的橫線豎線。

我問小浩那是什麼,他說是電子保安系統。

高塔上面的“家”裏有兩個人,小浩說,大的是爸爸,小的是他自己。

那個爸爸臉朝外,正看着遠處什麼地方,而小浩則躲在一個角落裏。

只露出一個小腦袋,一截小身子。

在畫的右下角,小浩畫了一輛小汽車,他說那是媽媽正開着車回家來。

原來小浩生下來沒半年,因爲媽媽要出國,就被送到奶奶家。

小浩一歲半的時候,媽媽回國探親,覺得奶奶太慣孩子,就把他帶回北京,交給一個年輕保姆照管。

誰知這保姆是受不了丈夫虐待才逃出來的,情緒十分不穩定,有時因爲想念自己的孩子,會在夢中驚叫。

和她睡在一屋的小浩,常被保姆的哭聲驚醒。

小小的他,在黑暗中嚇得發抖。

後來,小浩進了幼兒園。

爸爸也下海經商了,經常忙得顧不上按時接他回家,小浩便成了令幼兒園老師頭疼的“最後一個孩子”。

到小浩上了小學,有時爸爸實在分身無術,只好一連幾個小時把他獨自鎖在家裏……

小浩就是在這種動盪不安、缺乏關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因此,他的內心深處極不安全。

可以說,他最需要父母的時候,父母卻總是不在身邊。

高塔上的家、沒有大門的電網牆和電子保安系統,是小浩心理恐懼的真實寫照;而爸爸望着窗外的姿勢及媽媽遙遠的距離,都再生動不過地說明了這一家人的關係和孩子心中的渴望。

我沒有再說什麼,只是告訴小浩的奶奶,請他的爸爸快些回來。

有趣的是,小浩的爸爸一回來,他所有的毛病都不治而愈,第二天就高高興興地上學了,以後也沒再犯。

孤單無助的小浩並不知道,自己的“怪毛病”正是一種無言的呼告:“爸爸媽媽,我需要你們的關心!”

孩子對父母關愛的需要和父母不能滿足孩子需要的狀況,就是這個家庭水面下那一部分“冰山”。

她用洗手挽救了父母的婚姻

近年來,有不少父母主動尋找心理醫生幫助他們的孩子,可他們不知道,無法管教或有“怪毛病”的孩子,往往是整個家庭的“替罪羊”。

孩子的毛病,反映的是整個家庭系統出了問題:

那是一個很可愛的女孩子,秀氣,懂事,在一所重點中學念高一。

可她有個毛病,就是總要不斷地洗手,一天能洗上百次。

爸爸媽媽知道她出了心理問題,要她剋制自己。#p#副標題#e#

可越剋制,她的問題越重,甚至開始出現失眠等症狀,學習成績也不斷下滑。

憂心如焚的父母,帶着她來找我進行心理輔導。

見第二面的時候,我們的談話漸漸深入下去。

我發現,這個女孩的強迫症狀出現的時間,與她父母的婚姻危機幾乎同步。

這當然不是一種巧合。

女孩上初三的時候,媽媽開始懷疑她的爸爸有外遇,不斷地跟蹤、盤問丈夫。

也許是因爲太孤單,太無助,太需要情感上的支持了,媽媽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女兒。

女孩說,她愛爸爸,也愛媽媽,非常害怕爸爸媽媽會離婚,整天提心吊膽的。

有時爸爸回來晚了,媽媽便會和她嘮叨。

她一方面替媽媽着急難過,另一方面也對媽媽的嘮叨十分反感,她覺得媽媽不該把這些事告訴自己。

水面下的“冰山”還不僅於此。

女孩告訴我,她偷看過爺爺的日記,知道爺爺曾有過外遇,奶奶爲此半輩子耿耿於懷;而女孩的外公是在“文革”中自殺的,當時媽媽年齡比她還小,或許因爲這個心理創傷,媽媽一向非常敏感脆弱。

把女孩的家庭圖譜畫下來,我就清楚地看到了整個家庭對女孩的影響。

無論是她自己的家,還是上一代家庭,都有很多令她感到不安的地方。

她知道太多的家庭祕密。

又爲父母的婚姻憂心忡忡。

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她得“病”了。

而她的“病”成功地使父母的注意力轉移到她身上。

爸爸媽媽眼看這個學業優異的女兒一天比一天消沉,把一雙手洗得發白了還要不停地洗,不禁憂心如焚。

他們暫時忘掉了彼此的怨恨,攜起手來幫助女兒。

由於有了女兒這個共同的關注對象,他們有了更多的對話,開始交流與溝通。

一場婚姻危機,就這樣暫時緩解了。

所以,有心理學家說,一些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其實是最孝順的,他們怪異的行爲,給一家人制造了一個重新調整的機會。#p#副標題#e#

自殺的女兒和隱身的媽媽

但是,當孩子成爲整個家庭問題的“替罪羊”時,有時也會付出過於沉重的代價。

有一個24歲的女孩因爲失戀企圖自殺,所幸只摔斷了一條腿。

幾天以後,她提出想和我談一談。

奇怪的是,我發現家中出了這麼大的事情,她的母親卻像個隱身人似的,根本不出面,只有父親一個人在忙裏忙外。

於是,我約這位母親單獨談一談。

沒想到這位端莊的女士一開口就說:“當初我想嫁的根本不是孩子的爸爸。”

我吃了一驚,也開始明白女孩的問題不在女孩身上。

原來,這位女士的父親“文革”中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和“國民黨特務”,她也成了“狗崽子”。

後來下鄉插隊時,她愛上一個“老高三”同學,但對方也是“黑五類”出身,其父是個有名的“大右派”。

她的父母認定這種“黑”與“黑”的結合,只會使女兒更加不幸。

他們用絕食、斷絕關係來阻止女兒與她的心上人好下去。

最終,父母託人介紹,讓她嫁給了這個“根正苗紅”的丈夫。

婚後,兩人性格與情趣的差異很快暴露出來,但因爲有了女兒,他們沒有離婚。

丈夫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了女兒身上,她則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她在單位裏的位置越升越高,工作越來越忙,她也越來越不願意回家。

然而,在情感上得不到滿足的丈夫,卻把女兒慣得不像樣子。

他對女兒的關心簡直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不僅到了高中還要接送女兒上下學,而且女兒一離開自己,他就擔驚受怕,生怕女兒會出什麼問題。

但女兒畢竟一天天在長大,她開始需要自己的獨立空間,需要有自己的社會交往。

慢慢地,她和父親的關係變得難纏了。

她既討厭父親對自己的束縛限制,又離不開父親的關愛照顧。

這種難解難分的關係,搞得她和父親都很痛苦。

這時,她開始戀愛了。

有趣的是,她和男朋友的相處,幾乎和父親與她的關係一模一樣:既細心周到,又處處設限防備。

颳風了,下雪了,她會一連幾次打電話囑咐男朋友增減衣服。

男朋友在司法部門任職,工作很忙,有時顧不上給她打電話,她就心焦得坐立不安,沒完沒了地打尋呼,問對方在哪裏,在做什麼。

這種毫無個人空間的“戀愛”終於搞得男朋友不堪忍受,向她提出分手。

絕望中的她爬上高樓,想用死來懲罰“拋棄”她的男朋友……

家庭心理治療家博文認爲,二人關係是容易產生壓力的。#p#副標題#e#

每當一個二人系統遇到問題時,就會自然地把“第三者”扯入系統中,作用是減輕二人之間的情緒衝突。

這“第三者”,有時是別的異性,有時是孩子,有時是某種癖好。

事實上,我們在這個家庭中就看到,當夫妻關係出現問題時,女兒成了丈夫的“第三者”,工作成了妻子的“第三者”。

“三角化”使這個家庭得以穩定地維持下去,但孩子卻成爲一個人格障礙患者,自己活得痛苦,也難以給他人帶來幸福。

用系統論的觀點看,家庭也是一個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任何成員的行爲,都受系統內其他成員的影響:個人的行爲影響系統,系統也影響個人的行爲。

這種系統相關的連鎖反應,可導致許多所謂病態的家庭現象;而一個人的病態行爲,也常因配合其家庭成員的心理需要而被維持。

因此,要改變病態的現象或行爲,不能單從治療個人成員入手,而應以整個家庭系統爲其對象,所以,近年來家庭系統治療在國外發展得很快。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