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健康常識 > 當前更要防“陰暑”切忌急速降溫 過度避熱趨涼

當前更要防“陰暑”切忌急速降溫 過度避熱趨涼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浙江在線健康網8月4日訊(通訊員施水泉) 最近,杭州已成爲一個大火爐,最高氣溫38℃以上,有的地區還出現39℃以上。大熱天,怎麼辦?不少騎車、步行上班者,使出渾身解數:遮陽帽、遮陽傘,深色長衣褲和墨鏡等,以避烈日高溫對身體的傷害。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中了暑!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當前更要防“陰暑”切忌急速降溫 過度避熱趨涼

今天,家住本市下城區的周女士,用電話向該中心健康教育所反映一件有關防暑的“怪事”:下班回家後,身上突然發熱,還有頭痛、關節痛,怕冷,在蒸籠似的環境裏,全身也不出一滴汗……。她在家人的陪同下去醫院就診。醫生在檢查中,沒有發現器質性疾病,但在進一步詢問發病前後情況時,醫生初步診斷,她“中暑”了。汪女士感到很冤,雖然是騎公交自行車上班,但是把身體裹得嚴嚴實實的,遮陽用具,防曬長衣褲和墨鏡等一應俱全,到家後也是一頭就撲到空調和電風扇前,吃冷飲和喝大量的冷水,沖涼水澡等,急速降溫……。

“問題就出在這裏!”專家指出,中暑,有中陽暑和中陰暑之分,起病的原因和症狀都不相同。不少像周女士那樣的市民,對防暑雖有一定了解,但由於對其形成和防控方式方法不對頭,他(她)們未被極容易查覺的陽暑擊倒,卻中了陰暑的暗招。

專家進一步介紹說,中暑,是人對炎熱的氣候不能很好適應,體溫調節中樞發生紊亂,散熱機能發生障礙而發生的,中醫對“中暑”還有特別的解釋:中醫謂中暑爲“傷暑”,有陰、陽之分,“動而得之者爲陽暑”(我們平時所指的中暑指此),而“陰暑”則是人們在炎夏過於避熱趨涼引起,即所謂“靜而得之爲陰暑”。在受大熱之後,急速降溫也屬此範疇。

由於多年健康教育的結果,我市各行各業的防暑降溫工作普遍開展和防暑知識日益普及,廣大市民生活、生產和保健條件已得到普遍改善,因“動”而致的中陽暑的病人已明顯減少,如在烈日下勞作,長途趕路,或在高溫、通風不良和溼度較高的環境下長時間勞作等,這樣的病例已比前幾年減少約60%。但另一類像周女士那樣因“靜”所致的陰暑病例,卻在最近急驟上升,比以往增加3-5成。根本原因是人們在夏秋季大熱天過於避熱貪涼和急速降溫,常在人們休息、睡眠或補充水分時行爲不科學而發生。

目前,杭州的大熱天氣候纔剛剛開始,爲避免更多的人中陰暑,專家提出具體建議:

合理使用電扇和空調。高熱季節,從高溫環境進入住外室內或工作場所內,切記急速降溫,圖一時痛快;在睡眠、午休和納涼之時,不要過於避熱趨涼,特別是睡眠時要合理使用電扇,不對頭直吹和強度過大,空調溫度不要打得過低,保持在26-28℃(最好是比室外低3-5℃)。不要整日整夜地開空調。一般開2-3個小時停大半個小時。因爲,長期在密閉的空調房間中不僅容易受涼,空氣中滋生的致病微生物還極易使人患上其他疾病。

不用冷水迅即降溫。從事體育運動或烈日下勞作回屋後,不要貪圖痛快,立即用冷水沖澡或用冷水澆頭等,急於將體溫降下來,也不要將頭部對着冷氣直冒的空調直吹或立即快速進大量涼開水或冰鎮飲料等。正確做法是,只須將身上的汗液擦乾就行了,在皮膚溫度慢慢退下來後再用溫水洗澡。年老體弱、多病者更應如此。

夜間不露宿室外。不坐臥於陰寒潮溼之地,在樹陰下、水亭中、陽臺上和山(或防空)洞裏乘涼的時間不應過長;夜間能儘量做到不露宿在外。

注意飲食與休息。因高熱身體不適時應多飲水,飲食上要清淡,可常喝些稀飯、淡菜、菜湯、豆漿、水果汁等,每天吃些如梨、西瓜等性偏涼的水果;適當休息,並提倡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陰暑,是自限性疾病,一般可在一週內自愈。老弱少兒及孕婦等相對脆弱者更因多加防範。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