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飲食營養 > 健康須知:如何選擇適當水果養生

健康須知:如何選擇適當水果養生

來源:男爵風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吃水果並非越多越好,因爲不同水果的營養成分以及成熟程度的差異,對身體的作用也不同。不同的身體狀態對水果的選擇也是有差別的。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性地食用水果。   

健康須知:如何選擇適當水果養生

經常大便乾燥的人可選擇桃子、香蕉、橘子等,少吃柿子;肝病患者可選擇香蕉、蘋果、西瓜、梨、大棗,少吃酸性及較硬的水果;胃潰瘍患者可選擇香蕉,能促使胃潰瘍癒合。   

體質偏寒的人,自然要擇食溫熱性的,如荔枝、龍眼、番石榴、櫻桃、椰汁、榴蓮等。   

相反實熱體質的人代謝旺盛,產熱多,易口渴舌燥,常便祕。這樣的人羣要多吃寒涼性的食物,如香瓜、西瓜、水梨、香蕉、奇異果、芒果、柿子、荸薺、甜瓜、柚子等等。   

平和類的水果,如葡萄、菠蘿、木瓜、蘋果、椰肉、梨、橙、芒果、橄欖、白果、李子等等,不同體質的人均可食用。   

《黃帝內經-素問》:“五穀爲養,五果爲助,五畜爲益,五菜爲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也就是說水果可以有助健康、有的功效。水果含有 多種營養成分,可以調節體內代謝,預防疾病,增進健康。時下正是各種新鮮水果大量上市的好季節,有些人總是喜歡吃反季節的水果,願意嚐鮮。其實,應季的水果具有天然自成、適應時令、價格也更便宜等特點,當屬首選。下面介紹幾種秋季常食的水果:   

1、蘋果  

蘋果是世界公認的對健康最有利的水果之首。蘋果營養豐富,除含有蛋白質、複合碳水化合物、食物纖維外,還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元素。西方諺語:“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可見人們對蘋果的重視程度了。   

蘋果中所富含的纖維質,足夠補充人體所需,除了可增加飽食感、幫助減肥外,也能促進腸胃的蠕動,增加糞便體積,使其變得鬆軟,易於排出,減少便祕與大腸癌的發生。   

蘋果含有豐富的蘋果果膠類物質,含有能防止膽固醇上升的鉀和降血壓的鈉,是優質高鉀食品。每日食1-3個蘋果,可有效防止膽固醇增加,並有助於降低血壓和減少血糖含量與心臟的發病率。   

對於久坐電腦前的人來說,更應常吃蘋果,它能與體內的放射性元素相結合,並排出體外,具有減少癌發生率的養生功效。多吃蘋果還有助於防治青春痘及老人斑。蘋果中所含的鋅,可促進大腦的發育、增強記憶力,所以又稱爲“記憶之果”。經常吃還增加血紅素,防治貧血。   

2、石榴  

石榴原產於西域,由漢代時傳入我國,其全身都是寶,被譽爲“天下奇果,九州名果”,其果實中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各種氨基酸和人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與各種維生素。中醫認爲:石榴性溫澀,味甘酸,無毒,潤燥兼收斂之效,有生津化食,健脾益胃,降壓止瀉,驅除腸道寄生蟲等保健療效作用。石榴對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石榴中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可延緩衰老、預防心臟病及減緩癌變進程、降血脂等藥用保健功能。石榴還含有雌激素,對女性更年期綜合症、骨質疏鬆症等疾病有功效。長期飲用石榴汁,可使一些慢性疾病有所好轉,尤其是對肩膀痠痛、眼睛疲勞等症狀,效果更佳。在石榴的原產地伊朗,已經把它納入飲食生活中,人們患胃癌和腸癌的比例較低。   

3、梨  

梨性寒味甘,具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養血生肌、潤肺去燥等功能,適宜秋冬季節發熱和有內熱的病人食用。尤其對肺熱咳嗽、小兒風熱、咽乾喉痛、大便燥結症較爲適宜。   

梨還具有降低血壓、養陰清熱的功效。患高血壓、心臟病、肝硬化的病人,經常吃些梨大有益處。它能促進食慾,幫助消化,並有利尿通便和解熱作用,可用於高熱時補充水分和營養。煮熟的梨有助於腎臟排泄尿酸和預防痛風、風溼病和關節炎。具有潤燥消風、醒酒解毒等功效。在秋季氣候乾燥時,人們常感到皮膚瘙癢、口鼻乾燥,有時乾咳少痰,每天吃1-2個梨可清喉降火,能增加口中的津液,起到保養嗓子的作用。   #p#分頁標題#e#

梨性寒涼,故一次不要吃得過多。脾胃虛寒者、發熱的人不宜吃生梨,可把梨切塊煮水食用。   

4、橘子  

橘子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尼克酸等,它們有降低人體中血脂和膽固醇的作用。橘子除了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維生素A、維生素C外,還有一種名爲“枸櫞酸”的酸性物質,可以預防動脈硬化、解除疲勞,經常食用能長葆青春。   

橘皮中所含的橙皮油素具有抑制肝臟、食道、大腸及皮膚髮生癌症的效果。就橘子的營養價值來說,維生素C與檸檬酸含量最豐富,具有美容和消除疲勞的作用。如果把橘子內側的薄皮一起吃下去,除了維生素C以外,還可以攝取膳食纖維(果膠),它可以促進通便,並且可以降低膽固醇。   

橘子雖然有暖胃、止咳等作用,但是還要避免食用過多,以免吃多了上火。橘子忌與牛奶、蘿蔔、黃瓜、動物肝臟同食。患有胃潰瘍之人食後會使胃酸濃度增加,不宜食用。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