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外科 > 不可大意的藥物不良反應

不可大意的藥物不良反應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藥疹是藥物不良反應在皮膚上的表現,屬常見藥物不良反應表現形式。曾對藥疹進行過深入研究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藥劑科副主任藥師徐雁介紹說,藥疹可以是皮膚單純的局部反應,也可由變態反應引起全身性的併發症。徐雁指出,藥疹雖僅見於皮膚表面,但其實質屬於藥品不良反應,嚴重的患者可伴有肝臟、腎臟、血液、胃腸功能異常損害,如不及時治療,可導致多種併發症,引起死亡。臨牀醫師和藥師對藥疹絕不可等閒視之。

不可大意的藥物不良反應

藥疹發生機制分爲兩類

藥疹的發病機制可分爲變態反應和非變態反應兩大類。

變態反應 多數藥物引起的藥疹屬於此類反應,是由藥物或其代謝產物作爲抗原或複合抗原引發的變態反應。這種反應與藥物的藥理作用無關。可發生於常用劑量,也可發生於很小劑量。有些藥物如血清、疫苗及生物製品等大分子物質,本身可以作爲全抗原引起變態反應,但更多藥物爲小分子化合物屬於半抗原,需在體內與大分子載體,如蛋白質、多肽、多糖通過共價鍵結合後,成爲完全抗原,纔能有致敏作用。引起變態反應的物質除藥物或其代謝產物外,藥物中的賦形劑、藥物中的雜質,也可引起變態反應。還有少數藥物,如氟喹諾酮類、吩噻嗪類、磺胺類可進入人體在光線誘導下轉變爲抗原性物質。

非變態反應 能引起非變態反應性藥疹的藥物相對較少。其可能的發病機制與藥物的藥理作用。藥物的毒性反應,藥物的蓄積作用及某些藥物代謝酶缺陷等有關。其引起的皮膚反應的真正機制至今還不完全清楚,有時可能是不同機制聯合所致。#p#分頁標題#e#

各型藥疹臨牀表現各異

徐雁介紹說,臨牀上常見的由藥物引起的皮疹類型有多種,一般分爲輕型藥疹和重型藥疹。其中輕型藥疹有固定型藥疹、蕁麻疹型藥疹、麻疹樣或猩紅熱樣藥疹、溼疹型藥疹、紫癜型藥疹、光感型藥疹。重型藥疹包括剝脫性皮炎型藥疹、大皰性表皮鬆解型藥疹、多型性紅斑型藥疹。徐雁對文獻資料總結分析後認爲,各型藥疹的臨牀表現和引發藥疹的相關藥物各有不同,具體如下:

固定型藥疹以前比較常見,但近年隨着磺胺類藥物在臨牀使用的減少,該藥疹的發病率有所降低。特點是服藥後數小時至數天後在某部位先感覺皮膚瘙癢,繼而出現紅斑,嚴重者紅斑中央出現水皰或大皰。皰壁一般鬆弛,可自發或摩擦破潰,形成糜爛或滲出性創面。該藥疹多見於口脣、口周、龜頭等皮膚黏膜交接處。藥疹一般爲直徑2釐米的圓形暗紅斑。皮疹數目一般爲1個至數個,超過10個的較少見。皮疹消退時間一般爲1~2周。皮疹消退後初期可留有明顯的色素沉着,以後若再服用同一種藥物或結構相似的藥物後,原患處會出現相同皮疹,但情況更爲嚴重。引發固定型藥疹的常見藥物有青黴素類、磺胺類、苯妥英鈉、巴比妥類、四環素類、吩噻嗪類、奎寧、酚酞、吡唑酮類等。

蕁麻疹型藥疹臨牀表現類似於急性蕁麻疹,皮疹特點爲全身發生水腫性紅斑和風團,其皮疹較一般蕁麻疹色澤更紅,水腫更明顯,持續時間更長,同時可伴有血清病樣症狀。若致敏藥物排泄緩慢或因不斷接觸致敏源,則表現爲慢性蕁麻疹。引發蕁麻疹型藥疹的常見藥物有青黴素類、鏈黴素類、四環素類、磺胺類、呋喃唑酮、巴比妥類、碘化物、血清製劑、疫苗。

麻疹樣或猩紅熱樣藥疹爲常見的藥疹。發病多突然,特點是全身出現對稱性泛發性紅斑,類似麻疹、風疹和猩紅熱。皮疹在1~3天迅速遍佈全身。麻疹樣紅斑爲密集而均勻分佈的米粒大小的紅色斑疹、斑丘疹,而猩紅熱樣紅斑爲瀰漫性潮紅斑,壓之褪色。大多數皮疹在1~3周內消退,若不及時治療,則可向重型藥疹發展。引發麻疹樣或猩紅熱樣藥疹的常見藥物有青黴素類、磺胺類、解熱鎮痛類、苯巴比妥。#p#分頁標題#e#

溼疹型藥疹皮損表現爲大小不等的紅斑、丘疹、丘皰疹及水皰。發病部位以暴露部位多見,皮損常融合成片,泛發全身,可繼發糜爛、滲出、脫屑等。全身症狀常較輕。病程持續1個月以上。引發溼疹型藥疹的常見藥物有青黴素類、磺胺類、新黴素、普魯卡因、卡那黴素、甲苯磺丁脲、鏈黴素、氯磺丙脲。

紫癜型藥疹有兩類,血小板減少性(Ⅱ型變態反應)和血管炎性(Ⅲ型變態反應)。輕者表現爲雙側小腿紅色淤點或淤斑,可略隆起於皮面,壓之不褪色,有時可伴風團或中心發生小水皰、血皰。重者四肢軀幹均累及,伴有關節痛、腹痛、血尿、便血等現象。引發紫癜型藥疹的常見藥物有磺胺類、吡唑酮類、苯巴比妥、抗組胺藥、金鹽、碘劑、吲哚美辛、呋塞米。

光感型藥疹可分爲兩類,光毒反應性藥疹多發生於患者服藥曝光後7~8小時,僅在曝光部位出現與曬斑相似的皮損,無特定人羣偏向;光變態反應性藥疹僅有少數人發生,有一定潛伏期,表現爲曝光部位出現溼疹樣皮損,同時累及非曝光部位,病程較長。引發光感型藥疹的常見藥物有胺碘酮、四環素類、喹諾酮類、氯丙嗪、異丙嗪、奎寧、奎尼丁、磺胺類。

剝脫性皮炎型藥疹也稱紅皮病,屬於重型藥疹。早期常爲麻疹樣或猩紅熱樣藥疹,如不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致病情進一步加重或皮疹融合而致。表現爲全身性瀰漫性潮紅伴腫脹,皮膚有糜爛、滲液、結痂,繼之出現大片葉狀鱗屑,似表皮脫落,滲液有臭味,黏膜也可充血、水腫、糜爛等,部分患者可有肝、腎、腦等受損而發生黃疸、肝大、昏迷、蛋白尿等。皮疹消退時伴有脫屑,手、腳常呈現典型的套式脫皮。該藥疹病程較長,如不及時治療,嚴重者常因全身衰竭或繼發感染而死亡。引發剝脫性皮炎型藥疹的常見藥物有巴比妥類、長效磺胺類、別嘌醇、青黴素類、苯妥英鈉、對氨基水楊酸鈉、氨苯碸、利福平、卡馬西平、異煙肼、含砷、汞的中藥製劑。

大皰性表皮鬆解型藥疹特點是發病急,患者用藥後不久體溫即可迅速上升,常超過40℃。皮疹初起於面、頸、腋下、腹股溝,開始爲紅斑,迅速擴張,顏色變爲紅褐色或鐵鏽色。1~2天后紅斑基礎上發生鬆弛狀大皰,大皰形態不規則,皰壁薄,易破潰,露出大片紅色糜爛性創面,黏膜部位也可形成大片糜爛和表皮剝脫。全身中毒症狀明顯,伴有高熱及內臟損害。可發生黃疸、肺炎、腎功能下降、血尿等。引發大皰性表皮鬆解型藥疹的常見藥物有別嘌醇、磺胺類的複方新諾明多見、卡馬西平、苯妥英鈉、苯巴比妥、非甾體抗炎藥、青黴素類、四環素類、喹諾酮類。#p#分頁標題#e#

多型性紅斑型藥疹以多形性爲主,包括紅斑、丘疹、水皰、風團等,典型皮疹爲黃豆或蠶豆大小,圓形、橢圓形水腫性紅斑或丘疹,中央起皰,可發展至水皰或大皰,皰壁一般鬆弛,破潰後形成糜爛或滲出性創面。常伴有全身症狀,如發熱、關節痛、腹痛、白細胞升高、腎功能下降等。病情嚴重時,波及全身,尤其口腔部發生大片紅斑、水皰、大皰、淤斑、繼而糜爛壞死,出現嚴重毒血癥狀,稱重症多型性紅斑型藥疹,屬於重症藥疹之一,病情兇險,可致人死亡。引發多型性紅斑型藥疹的常見藥物有青黴素類、卡馬西平、巴比妥類、吡唑酮類、磺胺類、吩噻嗪類、水楊酸鹽類、頭孢菌素類、苯妥英鈉、溴劑。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