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母嬰 > 地震後兒童心理輔導手冊

地震後兒童心理輔導手冊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地震,一個人們並不陌生的字眼,每次都會牽動人心。大地震的經歷遠遠超出了孩子的心理承受範圍。專家指出,地震中,任何形式的災難都會對兒童心理直接造成傷害。我們更想知道的是,地震對兒童的心理傷害程度到底有多大?究竟該怎樣對經歷了地震的孩子進行心理疏導?

地震後兒童心理輔導手冊

所有年齡層兒童與青少年的共同反應一般會呈現出害怕將來的災難、對上學失去興趣、行爲退化、睡眠失調和畏懼夜晚、害怕與災難有關的自然現象。不同年齡層兒童會呈現出不同的反應:

災後兒童心理會出現的反應

學齡前(1-5歲)

這個年齡層的兒童對他們以往所處的安全的世界,因災變而遭受破壞,會特別顯得脆弱,因爲他們通常缺乏處理緊急壓力的語言和思考能力,而期望家人來幫助或安慰他們。因大地震遭遇失去至親、家園摧毀的他們會表現出吸手指頭、尿牀、害怕黑暗或動物、黏住父母、畏懼夜晚、大小便失禁,便祕 、說話困難(例如:口吃)。食慾減退或增加。

學齡兒童(5-10歲)

退化行爲幾乎是這個年齡層的典型反應,例如在地震中失去親人、失去價值的物品對他們而言是特別難處理的。他們會表現出易怒,哭訴,黏人,在家或學校出現攻擊行爲,明顯地與弟弟妹妹競爭父母的注意力,畏懼夜晚、做惡夢、害怕黑暗、逃避上學 ,在同伴中退縮 ,在學校失去興趣或不能專心。#p#副標題#e#

心理危機干預5大原則

在災區進行大量訪談和分析的基礎上,有兒童心理專家提出了讓孩子遠離地震恐懼傷害的心理危機干預的5大原則。

1、正確對待孩子的恐懼

經歷如此大的災難,孩子產生恐懼情緒是正常的,所以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感情,對孩子的恐懼表現要鎮定、充滿同情地作出迴應,設法舒緩而不是壓抑。另一方面不要對孩子的恐懼表現得過分關注,這樣反而會增加孩子的恐懼。

2、成人在孩子面前要避免表現出對地震的恐懼

兒童容易受到周圍人的情緒影響,要消除兒童的恐懼,父母或陪護者自己必須先要無所畏懼。

3、讓孩子對地震有一個科學的認識

首先應該教育兒童這是一種地理運動所致,以後長大後會在課本中學到這些知識。其次儘量避免讓兒童看災難性的場面,包括圖片、電視播報、網絡新聞,避免對他們造成一種循環的恐慌記憶鏈。

4、幫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家人或陪護者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允許孩子時刻呆在自己身邊,聆聽並接納孩子對地震的感受。不要向孩子宣傳地震的恐懼性,更要避免把自己的害怕和不安傳輸給孩子。同時可引導孩子表達恐懼和不安,讓懼怕得到緩解,重新建立安全感。

5、恢復正常的學習和生活,讓孩子多參與活動

快速解決災區兒童的教育問題,可以有效地減少學齡期兒童的心理問題。除了正常復課外,對於較小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多參與遊戲活動,這是驅走恐懼感的一種重要手段,在遊戲中孩子會重拾歡笑,舒緩恐懼情緒。#p#副標題#e#

5件事情給孩子溫暖的關愛:

災後的孩子大多處於驚恐、悲痛等消極情緒中,他們極度需要你的關愛。除了遵守以上這些心理干預的原則,面對災後的孩子,你千萬不要吝嗇給他們的愛心與關懷:

1、如果需要和可能的話,大量軀體接觸:

對孩子,此階段,在這種情境下(僅限休克、急性反應期——在重大事件中,在幾秒鐘後或幾小時內數月內),毫不猶豫地軀體接觸。但如果孩子有拒絕,不要勉強。

2、先用日常生活的招呼語言,建立信任的關係,開啓談論的可能性;簡單、通俗的、甚至可以重複的非常正常的方式,“你冷不冷啊,你中午吃什麼了”;

3、禮物:巧克力,畫筆和紙;補充營養的;建立信任過,才能給出關懷。

4、如果有時間,也允許的,給孩子表達的方式:特殊渠道的溝通,繪畫、以講童話故事的方式

5、告別時要說如果你以後需要我的幫助,還是可以來找我,難過的時候我都在。可以提供一個統一的電話或者地址。(來來往往的探看者,造成了孩子不停地被拋棄、分離的創傷)#p#副標題#e#

10件事情或許會傷害孩子:

災後的孩子心理特別脆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句話或許都會觸動他們的敏感的神經,勾起他們痛苦的回憶。有些常見的做法會不知不覺中造成對孩子的另一種傷害。在兒童震後心理干預中有這些事情需要萬分注意的:

1、不要欺騙(如孩子父母已經雙亡,還是騙他);

2、不要承諾他做不到的事(我一定幫你找到你的父母);

3、不要強迫他回憶或說話(不要說“沒有關係,你說啊”);

4、不要粗暴地“干預”他的情緒,如“不要哭了”、“要勇敢”、“哭吧!”等等,他有自己發出情緒的方式;

5、不要表現出他很可憐,需要被同情的樣子;

6、不要試圖取代他的父母,不說“沒關係,我們都愛你”,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背叛了自己父母;

7、不要過度的給予,有可能造成依賴、遷怒或感覺被施捨,會把憤怒發泄到別人身上;

8、不要以爲自己是救世主,不要以爲只有自己能幫助他,讓他先找到康復的方法,啓動每個人自我療傷的能力;

9、不要造成他們的內疚(倖存者綜合徵——爲什麼我的同學都死了)、不要說“你已經很幸運啦!”“你已經比別人好多了!”

10、不要對他所經歷過事情充滿好奇,即使我們很愛這個孩子,我們還會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這是二度傷害。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