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四川地震:專家建議心理援助及時介入蘆山震區

四川地震:專家建議心理援助及時介入蘆山震區

來源:男爵風    閱讀: 3.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中午12點半,雅安蘆山,中科院心理所所長助理、災害心理援助與創傷研究青年創新團隊組長劉正奎,剛從一所災區學校回來。這是兩天內他在災區學校的第三場心理輔導課。

四川地震:專家建議心理援助及時介入蘆山震區

汶川地震後,在救援、安置和重建中的一些教訓,爲忽視“災後心理援助”的人們敲響了警鐘。而連日來,在蘆山,隨着多支心理援助隊伍提前介入,恐懼、失眠、絕望等災後心理問題,不再是遮遮掩掩、欲說還休。

“自然災難不可避免,但預防、控制和減緩災難的心理社會影響是可能的。”劉正奎說。

3位校長的凌晨求助:心理援助成爲共識

4月23日凌晨1點,來自龍門鄉的3位校長,找到中科院災害心理援助團隊。一位校長說,現在復課壓力非常大,心理輔導沒做好,我們不知道該教什麼、怎麼教。

而在前一天,劉正奎團隊抵達震區的首次學校心理輔導中,原計劃40多名學生的“小講座”,一下子涌入250多人,當地緊急搭起“帳篷學校”,開了6個心理輔導班。

“這幾天,學校、家長求助非常多,隨着陸續復課,這方面需求還會增大。”劉正奎說,心理援助成爲共識,且介入早、需求高,是本次的一大特點。

連日輔導中劉正奎發現,當前部分學生存在害怕、失眠、恐慌等心理問題,甚至有一些嚴重的“退行性行爲”,這是一種兒童逃避壓力常用的、倒退出現過去發展階段的行爲。“有家長反映,孩子突然尿牀,有孩子上課時遇輕微餘震便躥起大叫;有人莫名其妙心慌、出冷汗,還有人告訴我,自己不斷想起災難發生那一刻的情景。這些都屬於災後心理問題,需要援助。”

正視重大災難後的反應:重點人羣重點救助

記者瞭解到,吸取了汶川地震的教訓,在蘆山地震搶險救災中,很多心理援助團隊儘可能早地赴災區開展心理援助。劉正奎在北川心理援助期間幫助建立的“北川心理工作站”人員第一批到達,“他們深知災難初期開展心理援助的必要性”。

據瞭解,一次重大的災害後,人會出現心理學的應激反應,比如不斷重複災難場面,非常無助、記憶力變差、精神恍惚等,甚至包括一些軀體反應,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這些都是重大災難後的正常反應。

目前,首批趕赴災區的心理工作者,正積極通過針對公衆、家長、兒童、救援官兵的分類心理手冊和輔導課程等,將上述心理學知識告訴震區民衆。

“一般在10天左右,有一定的時間休息、開展自我調整就會消失。”劉正奎說,如任其發展,則可能出現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如應激反應出現一個月以上,則可能成爲創傷後應激障礙,因大腦機能發生紊亂導致認知、情感、心理、行爲等障礙。”#p#副標題#e#

在地震初期,兒童、傷員、救援者等重點人羣都是心理救助的重點。劉正奎說,孩子的生活經歷淺,同樣的事情大人能“扛住”,孩子則不行;地震傷員大多經歷恐怖場面,部分人被救醒來以後發現自己傷殘,接受不了現實;救援人員目睹地震慘狀,產生沮喪、悲觀等情緒或難忘慘痛回憶,都是緊急心理處理的重點。

災後復課不可操之過急:應待條件進一步完善

今天上午,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員祝卓宏在龍門隆興中心學校,給學生們帶來了災後第一課。

“今天的課上得非常成功。但地震纔過去4天,我覺得學校還是不要急着復課吧。”祝卓宏認爲,災後復課要慎重,要根據客觀條件,切忌“一刀切”。對此,他道出了四點理由。

首先,學生上學的安全問題沒有解決。許多學生家住得離板房學校較遠,有的上學要走一個多小時。而目前隱性滑坡、滾石墜落的危險依然存在,道路兩旁的危房也不少。

其次,新建的板房學校的設施也還不完善。板房學校是搭起來了,但無水、無電,教學、生活都不方便。特別是沒有建設廁所,極易產生衛生及防疫問題。

再次,學校要求家長每天必須接送孩子上下學,不少家長現在正忙於災後搶險、家中安置,或護理傷病人員,每天接送孩子有一定的困難。

同時,地震發生後,孩子們需要一個心理撫慰期。災害剛發生不久,家園的損毀、親人的傷亡使他們正經受着巨大的創傷。這個時候,如果能待在父母和長輩身邊,對撫慰心靈大有好處。

“復課一定要根據災區的客觀條件,萬不可操之過急。”祝卓宏說。

年後高發期的應對:要建長效心理援助體系

在北川、玉樹等開展長期心理援助後,由劉正奎率領的團隊在蘆山震後緊急制定出一套爲期3年的心理援助計劃,包括個案型干預、團體型干預,特殊人羣輔導,建立心理服務體系、培養專業隊伍等。

“現在大家都在救援、比較急,沒有來得及安撫情緒,沒想那麼多,但過一段時間以後,有人就會想,我們怎麼生活?未來怎麼辦?加上原來的災後初期應激情緒,問題就大多了。還有,災區的幹部、教師,既是災難親歷者、又是重建任務的承擔者,他們的心理狀況得不到保障,更會影響重建進程。”

“直到最後,進入心理重建階段,心理專家們還要進入社區,幫助安置羣衆適應新環境,逐漸恢復正常生活,這才完成整個災後心理救助工作。”他說,這些經驗的總結,來自汶川、玉樹等地震救災中心理工作的實踐和專家們的深入研究,希望能夠引起足夠重視。

相關專題:地震自救常識專題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