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母嬰 > 什麼是溺愛綜合症 溺愛帶來的五大後果

什麼是溺愛綜合症 溺愛帶來的五大後果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什麼是溺愛綜合症 溺愛帶來的五大後果

 什麼是溺愛綜合症?

溺愛綜合徵是現代社會新生的一種疾病,常發生在2歲以上的獨生寶寶中。因爲大人對寶寶溺愛、備加保護或放縱,寶寶成了家裏的“小太陽”,過度保護將導致寶寶出現心理畸形和多種多樣的身心障礙。母嬰專家指出,溺愛孩子可能是一種病,所以很需要糾正,下面是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溺愛寶寶的危害以及該如何正確教育寶寶的方法吧!

溺愛易養出5類問題寶貝

1.自私自利

成因:寶寶長期得到特殊待遇。如糕點、水果等美食都只留給寶寶吃,讓寶寶處處在家高人一等。

表現:寶寶認爲好的東面理應屬於他,獨佔玩具,獨吃好東西,不許別人碰。

應對策略:多引導寶寶與大家一起分享各種物品,經常給寶寶講“孔融讓梨”之類的教育故事,不要遷就寶寶過度的慾望,堅決拒絕他的無理要求,久而久之,寶寶會慢慢改正的。

2.膽小怕事

成因:媽媽給寶寶下的禁令太多,如怕寶寶出事,不許他獨自到外面玩,不許摸這個,不許碰那個。寶寶稍有不適就表現得驚慌失措,使本來不怕的寶寶被寵着哭起來。

表現:寶寶遇事不敢思考,任何一點驚嚇就會哭鬧。

應對策略:寶寶膽小,所以不能嘲笑他,要千方百計消除他的恐懼。對於平時生活中的細節要特別關心,化解寶寶對事物的恐懼感。有意識地讓寶寶接觸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如蟹、狗、雞等,第一次媽媽一定要在身邊。媽媽不要對寶寶的一點小意外表現得過度驚嚇,應以平常心態對待。

3.性格孤僻

成因:寶寶與外界接觸少,家中又沒有小夥伴可以玩,只能跟玩具、電視玩。

表現:不合羣,性格孤僻。

應對策略:有意識地爲寶寶尋找同齡的小玩伴,與小朋友一起聽故事、做遊戲,這樣,寶寶就會漸漸地合羣和開朗。

4.稱王稱霸

形成原因:家長的過度遷就,寶寶只要哭鬧,就會滿足他們的需要。

表現:寶寶想做的事情,稍不如意就會大發脾氣,蠻橫粗野,不講道理。

應對策略:對於寶寶提出的合理要求,給予滿足,不合理的,要告訴寶寶原因,如果寶寶耍脾氣,媽媽最好採取冷處理的方式不予理睬,慢慢寶寶就會懂得其中的道理。

5.偏食挑食

成因:媽媽愛子心切,只根據寶寶的愛好,給他做他喜歡吃的。

表現:寶寶挑食偏食,不愛吃蔬菜或魚、肉,營養不均衡,經常感冒發熱,體弱多病。

應對策略:媽媽合理地給寶寶搭配飲食,儘量做能夠吸引寶寶的食物,如把他不喜歡吃的東西變着花樣做給他吃。#p#副標題#e#

什麼是溺愛綜合症 溺愛帶來的五大後果 第2張

家長10種溺愛行爲摧殘寶寶身心健康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過分注意

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過年過節,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笑逗引沒完,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目,掌聲不斷。這樣的孩子 自認爲自己是中心,確實變成“小太陽”了。家裏人都要圍着他轉,並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甚至客人來了鬧得沒法談 話。

輕易滿足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這種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懶散

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遊遊蕩蕩,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祈求央告

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才把飯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包辦代替

我曾問一些媽媽,要不要求孩子勞動,有的竟說:“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也有的說:“叫“小東西”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所 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餵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 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這決不是聳人聽聞。

大驚小怪

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後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後來爲什麼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剝奪獨立

爲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摟抱着睡,偎依着 坐,馱在背上走;含在嘴裏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爲“把門虎”,在家裏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 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鬧

由於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當面袒護

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着:“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 遠遠沒有他好呢!”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爲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 睦。#p#副標題#e#

兒童良好行爲養成法

一、在思想上要有這樣的認識:

1、愛孩子,但不溺愛孩子。

沒有感受到愛的孩子,發展不會正常。愛並不是一味“提供”,不是要什麼給什麼,更不是還沒要,就已經準備好了、給了。嚴格要求不是不愛孩子,溺愛只會害了孩子,孩子就會不知道是非,不懂得尊重他人,自我中心就會演變成自私。

2、懂得只有孩子的不良行爲,沒有不良的孩子,要批評時,應該說:“我不喜歡你把鞋子脫在沙發上”(不良行爲),而不要說:“我不喜歡你”(不良孩子)。

3、孩子不良行爲問題的產生,往往源於縱容和自己的不良言行。比如:孩子講話粗暴、拖拉、不尊重老人、打人、不愛護小動物、霸氣等。要糾正孩子的毛病,先糾正自己的毛病。

二、要早立規矩,早形成習慣,並堅持不懈地執行:

規矩,也就是有界限,能做的、不能做的規定下來。甚至早在一歲生日以前就立下來。比如:不大聲吵鬧、不打人、睡覺時不要抱等。有了規矩纔有秩序。早年不立規矩,孩子會失控,長大了,在一個有規矩的社會中,就會處處碰壁,不受人歡迎,經常受挫折,反而非常痛苦。

如果早不立規矩,孩子不知道是與非、不知道對與錯,等形成了不良行爲,再立規矩就晚了,要花很多倍的工作,還不見得能改好。

有了規矩,形成了習慣,孩子做起來很自然,沒有約束感。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葉聖陶也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英國思想家培根說:“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努力求得好習慣。”可見習慣之重要。

立了規矩,必須堅持,否則無用,有時還會更壞,孩子會模仿,雷聲大、雨點小是不好的。

三、要具備兒童身體、心理髮育及發展的規律的知識:

教育要按規律行事。如果不懂得發展的規律,一定做不好教育工作。在心理方面,比如:嬰兒往往只有極短暫的注意力,不要讓孩子連續注意學習5分鐘以上(半歲以內),10分鐘以上(1歲以內)。逆反是兩三歲兒童的心理特點,不要在這個階段要他“聽話”,不聽就打。要理解、要疏導。五六歲的兒童好奇心特別強,有時爲了探個究竟,會“破壞東西”,應該理解、要正確對待。如果父母有了這些知識,他們就會理解不同年齡的孩子要不同對待,教育才會有好效果。

四、適當表揚、獎勵,適當給以批評、懲罰,注意“度”:

父母往往對孩子的好行爲喜在心裏,不表露出來,而對不良行爲卻揪住不放。批評、打罵,好像孩子不打、不罵,不會形成好性格。清朝思想家、教育家顏元說過:“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這是教育孩子重要的原則。

當然,孩子做錯了事,表現了不良行爲,批評與懲罰也是必要的,但必須注意“分寸”,“度”,不要小題大做,也不要遮掩,要恰如其分。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不管你們採取哪一類教育方法,你們都需要一個尺度,因此也就需要在自己身上培養分寸感。”

愛也要注意分寸、尺度,過份的愛、以兒童爲中心的家庭,只能培養出冷酷無情、毫無責任感的利已的孩子。#p#副標題#e#

五、儘早發現問題,儘早處理問題,注意第一次:

孩子由於其經驗不足,往往會出現一些不良行爲、小錯誤。比如孩子要買冰棍,不同意,他就大哭、在地上打滾,父母就買了。這樣,第一次教育機會就破壞了,孩子以後遇到類似情況,還會一樣表現,再大一點,變成要挾,就難辦了。

六、管教孩子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不要從自己的情緒出發:

這一點雖然看上去容易做到,但實際上很難做到。父母往往是從自己當時的情緒出發來教育孩子的。孩子出現了一個問題,自己當時情緒好,大一點問題也不處理;反之,非常嚴厲,這樣就不能讓孩子明辨是非、糾正錯誤。

七、不要橫向比較;並數落髮展稍稍遲緩的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自己的發展表。每一個孩子在不同行爲領域的發展,可以不全是與大多教同齡兒童完全一樣的。在某個領域瞭解快些,另一個領域可能慢些。不要因爲橫向攀比,感到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孩子,就擔心,就數落孩子。早期稍稍落後的孩子,只要不是弱智兒,後來會趕上來的,甚至還會超過原來發展較快的孩子。

八、捨得花時間和孩子玩,在此過程中瞭解孩子:

父母往往因爲忙,把小孩交給老人或保姆,大一點了,就送往幼兒園,甚至外地姥姥家、奶奶家。和孩子在一起玩的時間很少。有時,因爲高興,才逗逗孩子,這樣不好。孩子需要教育但必須瞭解他的愛好、他的興趣、他的優點和缺點,這樣方能有效。

在一起玩是瞭解孩子最好的方法。要一起玩、要了解。有時,也有的父母是和孩子常玩,但只是高高興興地玩一通,但並不着意去了解孩子。問父母孩子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哪方面能力差些,也不知道,這就不好。

九、樹立榜樣:

孩子早期生活在家裏,早期的學習以模仿爲主。他們模仿的對象首先是最親近的人,父、母最爲重要;因此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儀表。對孩子要誠實、要有責任心、要大度,對朋友要熱情、幫助、有同情心,孩子也會學習這些好品質。

十、不要以自己的性格特點來要求孩子:

父母往往以自己的性格特點來要求孩子,把孩子塑造成自定的“模式”,當達不到時,就怪罪孩子怎麼這樣“難教”。比如一位父母性格開朗、熱情爽朗,孩子卻比較文靜、不愛交朋友(並不是自閉症),父母就不高興,經常批評孩子不聽話,不和自己一樣,有時還會影響親子關係。文靜的孩子一樣也是好孩子,只是和父母性格不一樣而已。

十一、家人一致:

這一點很重要,尤其是父母親與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教育方法與教育要求必須一致,否則會使孩子莫衷一事。今天母親說進屋要脫鞋,明天姥姥說用不着,太麻煩,孩子聽誰的呢?另外,也容易養成孩子的兩面性格。見母親一套,見姥姥一套。

十二、要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

家是孩子生活、成長的場所。這個環境對孩子智力、性格、身體的發展、成長關係極大,溫馨的環境有利於孩子的正常發展。如何營造呢?最重要的是父母和諧一致,絕不要當孩子的面互相爭吵、互相指責。

單親家庭不要讓孩子感到只有一半的父母。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是天然的,不應該由於父母分離了,孩子和一半的父母關係也斷了。把父母離婚給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