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母嬰 > 孕婦胎位不正可以調整過來嗎

孕婦胎位不正可以調整過來嗎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孕婦胎位不正可以調整過來嗎

現在醫生都是在孕28周左右纔跟孕媽咪說胎位情況的,只要孕媽咪不刻意去問,基本上只要胎位正常,醫生不會特意跟孕媽咪交待這件事。

正常的胎位是什麼樣的?

胎位,通俗地說就是胎兒在子宮內的位置。由於胎兒是生活在羊水中的,而且胎兒的頭部比身體重,所以胎兒多是頭下臀上的姿勢。正常的胎位應該是胎頭俯曲、枕骨在前,分娩時頭部最先伸入骨盆,即醫學上所說的“頭先露”,這種胎位是最容易分娩的。

什麼是胎位不正?》》》想懷孕夫妻得會“做”     順產會影響產後性生活嗎

除了上面所說的正常的胎位即胎頭枕前位之外,其他的如臀位、橫位等,都屬於胎位不正。

除了正常的,寶寶在子宮裏的位置還有很多種呢?

細數胎位不正的幾種情況

臀位

寶寶的頭和臀顛倒過來,臀在下頭在上,是臀先露,這種胎位就是臀位。臀位還分爲單臀位、混合臀位、不完全臀位等。

單臀位(直腿臀位)

寶寶雙腿髖關節彎曲,雙膝關節向上伸直,臀部朝下。分娩時臀部先娩出,可經陰道自然分娩的機率很高。這是胎位不正中最爲常見的情況。

完全臀位(混合臀位)

寶寶雙腿髖關節和雙膝都彎曲,好像盤腿而坐,臀部及腳朝下。分娩時寶寶的臀部和雙腳先出來。這也情況在胎位不正中也較多見。#p#副標題#e#

孕婦胎位不正可以調整過來嗎 第2張

膝位》》》想懷孕夫妻得會“做”     順產會影響產後性生活嗎

寶寶雙腿或一腿跪下的姿勢,分娩時膝關節屈曲,膝部先娩出,可以是雙膝一起娩出,也可以是單膝先娩出。這種情況不多見。

足位

寶寶是雙腿或單腿站立的姿勢,先露部爲雙足或單足。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橫位

寶寶的長軸和媽媽的長軸互相垂直,寶寶橫臥於媽媽骨盆的入口上,分娩時先出來的是寶寶的肩膀或手,這種情況就是橫位,322~1200個媽媽中會有一個橫位。橫位是對媽媽和寶寶最不利的胎位,不能經陰道分娩,而且如果處理不及時,還容易造成子宮破裂,威脅媽媽的生命呢。

頭位

如果胎頭的枕部不是朝向恥骨聯合,而是朝向媽媽骨盆的左側或右側或朝向臀骶部,就變成了橫枕位或枕後位,這會給分娩造成困難。如果胎頭不是俯屈姿勢而是仰伸姿勢(顏面位),那就會使胎頭徑線增大,造成難產。頭位不正有枕後位、顏面拉、額位。

先露部爲前頂先露,就是枕後位。

先露部爲額頭,即額位。

先露部爲面部時稱爲顏面拉。

胎位不正的原因

大約3%~5%的寶寶直到分娩時也沒能轉回頭位。胎位不正與胎兒妊娠週數大小、骨盆腔大小與形狀、子宮內胎盤大小與着牀的位置、經產婦腹肌鬆弛、多胞胎妊娠、羊水不正常、臍帶太短、是否有子宮內腫瘤(如子宮肌瘤等)或子宮先天性發育異常(例如雙角子宮或子宮內膈膜)等因素有關。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原因並不明確。

正確的胎位是怎麼形成的?

子宮的機能是促成寶寶選擇的原因之一

孕中期大約50%的寶寶是臀位,但大部分到中、晚期都會固定成“頭位”的標準姿勢,胎兒對這個標準胎位的超強感知能力,目前原因還不清楚。現在可以知道的是,子宮的機能是促進寶寶選擇正確胎位的原因之一。孕期,隨着孕周的增加子宮的形狀也在慢慢地發生變化,從孕中期開始,原來狹長的橢圓形子宮,在子宮口的周圍慢慢開始變窄、收縮,呈倒梨形,同時原來頭部和身體比例相當的胎寶寶,也變得身體比頭大了,爲了適應子宮形狀的變化,胎寶寶就不斷地調整自己的體位以保證在媽媽的肚子裏舒服地生活。#p#副標題#e#

孕婦胎位不正可以調整過來嗎 第3張

胎位不正的危害》》想懷孕夫妻得會“做”     順產會影響產後性生活嗎

一般的胎位不正經過調整體操,一般會轉回正常的位置的,但如果是“坐胎”的胎位不正,孕媽咪就要注意了,這種情況可能會引起胎兒的生產困難、增大生產過程中媽媽發生產傷的機率,另外也存在胎兒可能是畸形兒、子宮有肌瘤或本身有畸形的情況;所以一旦發現胎位不正,尤其是“坐胎”,就一定要與醫師討論最佳的生產方式。

胎位不正怎麼辦?

萬一胎位不正的情況發生在你的身上,也不要驚慌、煩惱,這裏告訴你一些知識和方法,瞭解了這些,或許你的擔心就會減輕很多。

先來了解一下胎位不正發生的時間吧?

胎位不正時間表

胎位不正的發生機率,在妊娠的不同孕週數,並不相同,甚至差異還很大。

妊娠3~4個月 胎兒很小,浮游在羊水中,方位隨時在變,這時候還不存在“胎位不正”。

妊娠5個月左右 幾乎有將近一半的寶寶胎位不正

妊娠6~7個月胎位不正的寶寶降到四分之一左右

妊娠8個月 約有10%的寶寶是“胎位不正”

妊娠9個月 “胎位不正”的寶寶變成了5%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胎位不正”的情況隨着妊娠週數的增加而逐漸減少。所以在妊娠初期,聽到醫生告訴你寶寶胎位不正時大可不必驚慌喲。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