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保健養生 > 同性父母是寶寶的性別“樣板”

同性父母是寶寶的性別“樣板”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性教育應從多大開始?國內專家趨向一致的觀點:等到青春期已經過晚,性教育開始得越早越好。一些有識之士提出應從兒童期開始性教育。而我省民間性學研究第一人、河南省性健康教育促進會副會長何峯提出:“性教育應從零歲開始,甚至在娘肚子裏就應開始,0~3歲是非常關鍵的時期。”

同性父母是寶寶的性別“樣板”

對嬰幼兒進行性教育,是不是過於誇張?實際上,成年人一說到性,就聯想到性行爲,這是非常狹隘的,對於嬰幼兒的性教育,主要是性別角色的塑造和性心理行爲模式的建立。

同性父母是寶寶的性別“樣板”

一位年輕的白領媽媽,看到兩歲的兒子模仿爸爸的樣子用手捏着小雞雞站立撒尿,立即侷促不安,斥責兒子行爲粗魯:“怎麼能這樣呢?”並要求兒子乖乖地蹲下撒尿。

何峯表示,這位媽媽沒有順應男孩的性別角色,“男人站着撒尿是天經地義,不然男廁所裏也不會裝立式小便器”。

何峯說,在國外,性別角色從胎兒期就注意塑造,如果懷的是男性胎兒,孕婦說話應果斷、大氣,衣服穿純色的;如果懷的是女性胎兒,孕婦說話應溫柔、優雅,衣服穿花色的。寶寶出生後,父母要從爲孩子起名字、選擇玩具和衣服等方面,顯示出正確的性別角色,例如,男孩要穿純色衣服,玩玩具車、玩具槍等,塑造勇敢的男性氣質;女孩則穿花色衣服、玩毛絨玩具,塑造溫柔的女性氣質。

同性父母是寶貝性別意識形成的“模板”,異性父母則是寶貝學習與異性相處的楷模。男孩模仿父親,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爲。異性父母要給寶貝足夠的愛,如果男孩從小缺少父愛,可能傾向女性氣質,輕則難以融入正常社交圈,重則可能導致同性戀或易性癖(同性戀的形成原因衆說紛紜,有先天基因因素,也有後天環境因素,但0~3歲的性教育失當被認爲是重要原因)。

別輕易給孩子貼“手淫”標籤

孩子老是摸自己的小雞雞,怎麼辦?這是不少家長頭痛的問題。何峯認爲,兩三歲的孩子只是出於質樸的好奇,並沒有成人的性概念。家長說起手指,態度很自然,說起陰莖,卻很羞澀很曖昧。家長這些行爲語言都強化了生殖器官的特殊性。同樣的道理,如果碰上孩子摸小雞雞就貼上手淫的標籤,嚇唬或打罵一頓,自然就強化了這種行爲。如果能大方、坦然地提到生殖器官,自然、科學地引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孩子吃完奶之後還要撫摸媽媽的乳房,家長就逗他:“羞不羞?”何峯說,就讓孩子盡情摸去,慢慢就會淡化,就像孩子玩玩具玩膩了會轉移注意力一樣。“孩子的行爲是自然的,成年人要用自己的價值觀來衡量,就會形成很多制約,就成了‘毛病’。”

孩子還有一些探索行爲,也會讓家長“誤解”。比如有的兩三歲孩子“掰別人屁屁”,這是一種探索行爲,爲了滿足好奇心,家長可以通過擺手等手勢告訴孩子“不能那麼做”,引導一下,而不是打、罵。

不過,孩子有一些行爲,家長應該注意。“兩歲多的兒子,見了別人總是一把拽出自己的雞雞,喊着‘雞雞、雞雞’。”有家長告訴記者。何峯說,這種行爲和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有關,很多父母內心還是以男孩爲榮,會讓孩子露出陰莖炫耀,成年人這時會面帶笑容上前逗弄,孩子發現暴露陰莖能獲得關注,也無形中受到了鼓勵,久而久之,如果孩子把暴露陰莖和快樂聯繫起來,就可能形成露陰癖。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應淡化孩子露小雞雞的事實,大家誰都不理他,慢慢就會矯正過來。

嬰兒期排便行爲與成年後人格有關

何峯還提出,嬰兒期的排泄行爲與成年後的人格形成有密切關係,理論依據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人的心理髮展在幼年時期要經歷一個肛門期,是幼兒學習控制排便的重要時期,因爲不能隨意排便,所以糞尿經常會積滯在體內,從而在排泄時產生釋放的快感。有的家長害怕孩子便溺在牀上,不停地強行把屎把尿,孩子自然要緊張,尿道括約肌隨之收縮,就拉不出來,可往往是把孩子一放到牀上,就拉了。排泄成了一個痛苦、緊張的過程,形成肛門期滯留型人格。這種人格的特點是“內收而不外放”,表現爲吝嗇、沒有安全感。

肛門期放縱型人格恰恰相反,當孩子緊攥拳頭、扭動下肢,是需要排泄的表示。如果家長不理會,孩子就會表現出“我已經打過招呼了,你不管,我只好拉了”。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肛門期放縱型人格,特點是“外放而不內收”,不會控制自己,長大後輕則不會理財,重則縱慾過度,嗜煙嗜酒者多屬此類。何峯說,豔照門事件男主角陳冠希就是這種人格。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