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健康常識 > 學齡前教育 三大問題要懂

學齡前教育 三大問題要懂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學齡前教育 三大問題要懂

 關於教育時機的誤區

孩子對於家長的需求,是隨着年齡的增長逐漸減弱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家長的教育引導,而隨着青春期的萌動,大約在10到12歲以後,孩子對家長的需求會越來越少,他們會更加趨向於“自我”的世界,形成獨立的人格。

而在實際生活中,很多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呈現上升趨勢的,因此在該教育的階段沒管孩子,在該放手的階段一股腦的使勁兒管教,結果就是不但孩子沒管理好,反而破壞了親子關係,南轅北轍。

有個家長曾經跟我談起過她的教育理念,說孩子小時候不用管,尤其是上小學之前,就是我們說的學齡前,這個時候隨便他玩兒吧,甚至放縱他也沒關係,因爲也就這個時間段可以爲所欲爲了!等上了小學,哼哼!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一點兒也不能慣着!

那個時候她的小孩還在幼兒園大班,媽媽就經常被幼兒園的老師找來談話,除了欺負小朋友,還偷偷的把學校裏他喜歡的玩具帶回家,被老師稱爲“問題兒童”。然而這個媽媽的態度似乎顯得很“開明”,媽媽說:“我就跟老師說,我家孩子沒大毛病,心地善良,一些小毛病長大了就好了!”這種就是沒能好好把握教育時機的典型做法。

學齡前是教育關鍵期

最需要家長關心、呵護、教育的階段,除了新生兒階段、嬰幼兒階段,在心理引導方面,最主要的還是學齡前階段。中國有句俗語,叫“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句話是有道理的,發展心理學認爲,人一生的思維、行爲模式,言語交流模式、表達和溝通模式,都是在很小的時候就建立和形成的。而且在形成以後,如果沒有特殊事件發生或者專業的幫助,幾乎沒有太大變化。

所以說,包含上面提到的那位“小時候放養、大了圈養”的媽媽在內,有相當多的父母把這個教育的時機弄得顛倒了,所以纔有許多家長說:“這孩子爲什麼小時候那麼乖,長大了就變了!”“這孩子怎麼屢教不改,到底像誰啊!”,這就反映出你的教育時機已經錯過了。因此希望家長早早的就瞭解孩子心理成長的需要,以便在對的時機做好該做的教育,纔不會形成難以扭轉的結果。

非言語的愛的教育

很多孩子的成長經歷就是,“斷奶以後就交給東北的姥姥帶着或者“由上海的奶奶帶到上幼兒園”,似乎有很多父母以爲,小孩兒生下來只要能讓他健健康康安全成長就可以了,所以在斷奶以後、上幼兒園之前,年輕的父母就把孩子寄託在老人家裏,直到孩子長到四五歲,差不多好照顧一些了,才帶回家,而一帶回家基本上就上了幼兒園了。

心理學裏面有個名詞,叫母嬰連接,在三歲之前,孩子與媽媽之間必須建立親密無間幾乎沒有距離感的連接,這是理想的親密關係,這樣帶出來的孩子,安全感很充足,依戀感非常飽滿的得到了滿足,具備了很紮實的心理髮展基礎。

而從斷奶到轉交給老人照顧,對於孩子來說其實是莫大的傷害。小孩子一生下來就充滿了分離焦慮感,剛熟悉了媽媽的味道,就要離開媽媽,去另一個人那裏,這種痛苦和焦慮是我們成年後無法回憶也無法想象的,但常常因此而造成很多問題。這是前兩個階段的心理培養,在此之後的學齡前兒童的心理教育,就要從“會溝通”開始了。

貧富對孩子是否幸福、是否有自我價值感是沒有本質影響的,孩子更加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愛和認可,其次纔是物質水平和生活水平上的照顧。在3歲之前,最好的做法是經常的抱、撫摸這種非語言的方式去傳遞愛。

當孩子再長大一些,到學齡前兒童階段時,則更需要父母“會溝通”,因爲這個時期,孩子開始形成自我意識,“會溝通”不是“會說話”、“會說道理”哦!會溝通,是能將父母的愛傳遞到孩子內心深處,這將成爲這個階段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關鍵。

溝通是教育的途徑

問題出現時,很多爸爸媽媽會很委屈的說:“我們當然愛他啊,怎麼會不愛呢!哪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的!”對,這個毋庸置疑,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而且父母的愛是最沒有偏見最沒有私心的愛。可是,孩子卻有可能一臉冷漠的說:“我不知道,我不確定。”問題出在了我們在表達和傳遞愛的方式上。

就像一列火車,要把“愛”這個乘客從“父母站”載到“孩子站”。理論上孩子們都知道父母愛自己,卻無法從理論中獲得被愛包圍的感受,使得孩子內心非常矛盾。結果要麼是責怪父母,要麼是認爲自己不夠好、是自己的錯,形成自卑自責的人格。愛的傳遞需要通過溝通來達成,因此,有幾個方面需要家長先自我審視。

一、家長是否樂於表達自己。

家長是否樂於表達和傾聽,是深深影響孩子的。如果孩子的爸爸是個沉默寡言的男人,那麼兒子越大就越有可能表現出父親的樣子,這個時候,如果父親很難調整自己,也要用你獨有的方式讓孩子理解你的愛。身邊有個朋友很有趣,平時談笑風生很開朗,可以一面對孩子,就立即擺出嚴父的面孔來,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在孩子看來,爸爸就是一個“鐵人。”

這裏的鐵人,並不是說爸爸內心很堅強很強大。而是像冰冷的鐵一樣的人,冷漠。不善於表達或者不樂於表達自己情感的父母,會使得孩子沒有自信,安全感不足,甚至跟父母一樣習慣了隱藏情感。家長藏着,孩子掖着,都不願意表達,或者都不好意思表達,整個家庭氛圍就像冰窖,如何去有益於孩子成長呢?

二、家長表達自己的方式。

有位父親是軍人,對人對己都嚴格要求,使得孩子在家裏就很緊張,認爲爸爸就是個獨裁主義者。後來這位父親接受建議後作出的改變是,跟孩子寫交換日記。有時候只是幾個字,因爲本身就自我要求,所以即便是幾個字都要求自己發自肺腑、真誠坦誠。

很快,父子之間的隔閡就消失了,兒子的臉上越來越多笑容。不論是哪種性格傾向,都會有適合這種性格的表達方式,只要有心去傳遞,就會找到能被理解的愛的傳遞方式。

三、家長對孩子的回饋。

最後要家長自我審視的內容是“回饋”,教育永遠都是建立在“親子關係”的基礎之上。沒有關係就形不成有效的教育,然而關係是雙方或者多方互動形成的,是互相的而非單向的。所以當孩子向你表達關心時、孩子內心受挫需要你時,你是否認真用心去迴應了呢?

例如孩子拿着他在幼兒園做的手工藝品興高采烈的說:“媽媽你看你看!你看看!”你是不是一邊切菜一邊迎合着說:“哎呀,真棒!”其實,你只是掃了一眼而已。孩子嘴上不說,心裏卻想“媽媽對我的事情不感興趣,她是在應付我,唉……”溝通失敗,媽媽卻以爲溝通很成功,以爲一句“真棒!”就能打發了孩子。

當孩子主動積極地與你交流時,父母們同樣需要給予積極有效的迴應,如果手頭上有工作,也應該明確的告訴孩子,你很欣賞他的作品,但是現在正在工作,所以是否可以等媽媽的工作完成了,再和他一起慢慢的欣賞他的作品,聽聽他的想法。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

每日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