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外科 > 腦供血不足別不當回事

腦供血不足別不當回事

來源:男爵風    閱讀: 5.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腦供血不足別不當回事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特別是中老年人經常反覆出現頭暈、頭重、頭痛等症狀,且有心煩、耳鳴、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情況發生。研究表明,這些都是慢性腦供血不足的結果。慢性腦供血不足是腦卒中,癡呆等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被稱爲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隱形殺手。

2/3中老年人有腦供血不足

51歲的阮女士兩年前體檢發現高血壓,開始服降壓藥,因爲工作忙,服用藥物不規則,這半年來,總是感覺頭暈、乏力等,做什麼事情總有力不從心的感覺,雖然還沒有退休但工作效率較之前明顯下降,晚上睡眠不好,很心煩,更糟的是健忘,家人前一天交待她的事,到第二天她就忘了。開始她以爲自己是更年期,沒在意,可是後來症狀越來越明顯,到醫院做了一系列檢查,結果發現除血壓高,血脂高外,TCD(經顱多普勒,利用超聲波來檢查顱內血管血流動力學的一種技術)顯示腦動脈狹窄、腦血流減少,經神經科醫師診斷,患有腦供血不足,而她出現的這一系列症狀就是慢性腦供血不足引起的。

慢性腦供血不足最早是在1990年由日本醫學家提出來的,是大腦的慢性、持續廣泛的供血減少,引發腦部缺血缺氧而出現一系列腦部功能障礙臨牀表現的疾病。慢性腦供血不足發病率很高,據統計中老年人羣中有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腦供血不足,屬中老年人的多發病。醫學研究還發現,在老年癡呆症和腦梗死的發病前期,都曾有長期慢性腦供血不足的存在,雖然腦供血不足不一定都會發生老年癡呆症和腦梗死,但是,若慢性腦供血不足不及時治療,引起癡呆和腦梗死的可能性遠高於沒有腦供血不足的普通人羣。

早期治療可防止腦梗發生

慢性腦供血不足病程較長,很多患者檢查完頭顱CT或核磁共振檢查無異常時就認爲沒事了。其實慢性腦供血不足是動脈粥樣硬化過程的一個階段,在這一階段如積極有效地治療有可能阻止腦梗死的發生,減少其發病率。因此患者應該在神經內科專業醫師指導下監測各種危險因素,如血脂、血流動力學、血栓前狀態指標,通過TCD檢測顱內動脈血流速度、方向、頻譜及音頻,能較準確地反映腦動脈狹窄、痙攣及梗死等。通過頸動脈彩色超聲檢查頸動脈粥樣斑塊、狹窄率等判斷中風危險程度。綜合分析所有危險因素後製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及時、有效對相關危險因子早期干預,防止腦梗死的發生。

慢性腦供血不足在早期是可逆的,正確治療往往會獲得很好的效果。治療方面應針對不同的病因,如血管方面的 (包括動脈硬化、動脈炎、動脈狹窄等)、血液動力學方面的 (包括高血壓及低血壓)、血液方面的(包括高血脂、糖尿病、貧血等),以及其他因素 (如肥胖、吸菸等),選擇不同的防治方案。藥物治療主要以改善腦循環、去除危險因子。目前,西醫尚缺乏療效肯定的治療藥物,早期口服小劑量阿司匹林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作用,已被實驗和臨牀研究證實對部分病人有效,中醫藥的整體觀念以及多靶點作用,使其治療上具有獨特的一面。如今隨着介入手術的普及,對於引起慢性腦供血不足的顱內動脈狹窄,可採用PTAS術;對頸動脈狹窄引起的慢性腦供血不足,可用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患者可採用高壓氧治療,高頻、超聲波等理療,推拿療法、運動療法等。

總之,慢性腦供血不足病因複雜,其發病機制未完全明瞭,因此目前尚無對慢性腦供血不足有明確療效的治療藥物,隨着對疾病的病因及治療做深入研究,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的新藥及非藥物治療將會研製成功。

保護腦血管 飲食運動要跟上

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於保護腦血管不可或缺。患者可能因爲得了病就害怕或減少運動。其實,合理的運動,比如老年人常練的五禽戲、八段錦、頸椎保健操等,都能改善腦供血不足,並且動作輕緩,非常安全。

從飲食上來說,腦供血不足者的飲食儘量要清淡。若飲食習慣不能立即改變,那麼至少晚餐吃得清淡些,晚飯不要過飽、過遲,這樣晚上睡覺時血液黏稠度纔不至於過高。其次,假如有飲酒的愛好,最好節制一些。再次,少吃糖分高、或者油糖成分都高的食物。少吃葷菜,飽和脂肪含量高的肥肉、動物的內臟都要控制。最後,儘量多吃蔬菜、粗糧,炒菜時少放油。多吃海帶、黑木耳、芹菜等一些有血管清道夫功效的蔬菜。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