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人際心理 > 孤獨原來是這樣迷人

孤獨原來是這樣迷人

來源:男爵風    閱讀: 2.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孤獨原來是這樣迷人
 

更多推薦:與上司打交道的五大心得

人們知道“孤獨是可恥的”,然而美國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把這句話改寫成“孤獨是迷人的”。

我讀《艾米莉狄金森傳》是在1996年,作者巴蒂娜克納帕(BettnaL.Knapp),譯者李恆春。封面是狄金森一生唯一的照片――簡樸的服裝隱隱透出低調的奢華,貌似平凡的臉上,一雙眼睛暴露出內心的熱烈與狂野、勇敢與堅強。多年之後我才知道,她之所以不喜歡拍照,是因爲不願意讓自己“被困在木框子”裏,除非是詩行的框框―多麼強烈的個性!

我被深深吸引了:它告訴我一個奇女子的真實一生――生於1830年的她,自28歲那年便閉門不出,文學史上稱她爲“阿默斯特的女尼”。

她讓人知道,“孤寂”並不一定是負面的,它也可以是一種迷人的正向力量。

我們的女詩人不過是厭棄紅塵紛擾,而在自我幽閉的內心深處,有海,有花,有星,有月。最重要的是,她很早就悟到了:靈魂應當選擇自己的伴侶。她很早就敢於和別人不一樣。

她一直沒有皈依宗教。

爲此,加在她身上的壓力是無情的,包括威脅與羞辱,但她卻從未動搖。她之所以一直沒有皈依宗教,恰恰是因爲她如同夏娃一般偷吃了智慧之果,她的智慧令她無法返回到童年的伊甸園。一個敢於選擇與別人不一樣的人,勢必一生嚐盡痛苦,包括精神上和肉體上的雙重痛苦。#p#副標題#e#

孤獨原來是這樣迷人 第2張
 

更多推薦:聰明女人警惕男人的四個花心

我國出版的有關狄金森的詩集與介紹中,對於她的閉門不出一直語焉不詳。然而此書卻詳實地揭示了這一原因,爲狄金森一生的祕史開啓了一條神祕的通道,那通道直達女詩人的心靈深處。

狄金森生於一個富有的家庭,也曾經有過快樂的童年。然而很快,一切都變質了,隨着歲月的推移,她與父母與兄妹的關係變得複雜而微妙。她在少女時代便開始照顧多病的母親,她覺得母親“無法親近”,死亡在很長的時間內籠罩着母親,使整個家庭變得“壓抑不安”。

狄金森在晚年時這樣回憶道:“我從未有過母親。我猜母親就是當你有煩惱時可以急切尋求幫助的人。”她又寫道:“孩提時,當我跑回家,總有一種恐懼感,生怕有什麼事情會降臨到我頭上。”

對於父親,她更是懷着一種複雜的情感。  

一方面,她覺得他令人敬畏;另一方面,她無法容忍父親對她才華的無視。父親對她哥哥奧斯汀的偏愛,給她的心靈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使她與哥哥的關係一度緊張。她在一封信裏用譏諷的語氣寫道:“奧斯汀是詩人了……滾一邊去吧!”#p#副標題#e#

孤獨原來是這樣迷人 第3張
 

更多推薦:警惕!這八種男人是毒藥

女詩人強烈的個性與神經質使得她煩惱不安。她曾經寄希望於愛情。她完全不是別人猜測的那樣如同清教徒一般,而是懷有極其強烈的愛慾。25歲那年,她深愛着一位牧師。很不幸,這個牧師是一個有婦之夫,她的愛情無法宣泄,只能懷着初戀的心情給他寫信。她把自己的詩比喻成“我的花朵”,把他比喻成“西方的脣”。

但是,愛永遠是雙刃劍,愛有多深,傷害就有多深。心中的愛化作烈焰,把她敏感的心燃燒得疼痛難忍。經過內心痛苦的掙扎最終她選擇了“隱藏”。她的隱藏,不但包括她的愛情,也包括她超塵絕俗的詩句。以至於在她的生前,只發表了7首詩,留下的詩稿卻達1700餘首。她在孤獨中埋頭寫詩30年,死後留下的是整整一座令人驚歎的玫瑰園!

直到美國現代詩興起,她才作爲20世紀現代主義詩歌的先驅者受到熱烈追捧,她本人也成爲與美國文學之父歐文與大詩人惠特曼齊名的偉大詩人。

她的美麗真摯、直擊靈魂的詩行,有着深刻的思想――關於死亡、永恆、自然與愛:“我是爲美而死――被人/安置在這個墳冢/有人是爲真理而亡的,也被葬在旁邊的穴中/他曾輕聲問道‘你爲何而死’?/‘爲美,’我回答/‘我,爲真理――兩者都一樣/我們是兄弟……’”

爲美而死?爲形而上的原因而死,在中國的文人中幾乎絕跡――僅有上世紀80年代的詩人海子。當然,並不是說爲精神理想,非要去瘋去死才純粹。但是對於這樣的作家,我表示由衷的敬意。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