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內科 > 胰島素給藥的各種新途徑

胰島素給藥的各種新途徑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胰島素給藥的各種新途徑

2005年03月31日 《健康報》 胰島素作爲糖尿病治療的藥物,臨牀一直採用皮下注射給藥,普通製劑每日需用3~4次,長期用藥可出現注射部位炎症、硬結。因此,給藥新途徑的研究與開發成爲近年藥劑學領域的熱點之一。

胰島素已可通過下列新的給藥途徑應用:

口服給藥系統

口服是最便利的給藥途徑。有研究者製備出平均粒徑爲145納米的胰島素藥物毫微粒,按每公斤體重100單位的劑量給糖尿病大鼠口服後,血糖水平於兩天後下降至原來的1/2,且降糖作用維持達10~13天之久,具有良好的緩釋性。由於糖尿病病人血糖水平高低不同,持久的降糖作用在臨牀上難以控制血糖於理想水平,因此,國內推出

作用週期短的口服毫微粒,給藥6~7小時後血糖水平可降到最低,藥效持續數天。據研究,將40單位胰島素與不同劑量的膽酸鈉混合後製成膠囊,再用丙烯酸樹脂S100包衣,然後給糖尿病兔口服,結果顯示,口服含50毫克膽酸鈉的胰島素膠囊,3小時後血糖水平降至原來的69%,5小時後爲48%,作用十分顯著。

鼻腔給藥

鼻腔黏膜細胞表面有大量的微細絨毛,可大大增加藥物吸收的有效面積。鼻腔黏膜中的毛細血管和淋巴管十分豐富,有利於藥物被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並避免肝臟的首過作用。鼻腔中酶的含量很低,對大分子蛋白質的分解作用遠低於胃腸黏膜。

些特點都十分有利於胰島素的透過和吸收,鼻內給藥也就成爲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爲提高給藥時的生物利用度,常採用固醇類或甾甙類親脂性物質做吸收促進劑,將其與胰島素做成混懸液作用於鼻黏膜中的類脂而增加後者的吸收,目前的製劑生物利用度可達11.3%。另有研究發現,粒徑爲300~400納米的脫乙酰殼多糖毫微粒作爲載體可顯著增強胰島素穿透鼻黏膜的能力,使藥物在鼻內的吸收增多。

透皮給藥系統

皮膚中的水解酶活性很低,利於胰島素透皮給藥,但這種大分子蛋白質一般難於穿透皮膚,離子導入技術可使其在電場作用下透過皮膚角質層而被吸收入血。國外已研製出脈衝直流離子電滲裝置,在糖尿病小鼠腹部皮膚,應用電流0.25毫安,頻率2000赫茲,藥物可成功地穿透,很快產生降糖作用。透皮前使用脫毛液可顯著增強藥效。#p#副標題#e#

直腸給藥

本方法具有兩大優點:①直腸內pH值接近中性或微鹼性,且水解酶活性低,藥物極少被破壞。②可基本避免肝臟的首過效應。因此直腸給藥是一條頗爲理想的給藥途徑。但胰島素是大分子藥物,直腸內吸收相對困難,因而要加入促吸收劑,以提高生物利用度。有學者用泊洛沙姆做基質,製備了胰島素栓劑。動物實驗發現,加用此基質後降糖作用大大改善。另有人制得了一系列含脫氧膽酸、牛磺膽鹼鈉等的栓劑,每枚含胰島素50單位,直腸給藥於糖尿病兔,其降糖作用相當於皮下注射40單位胰島素的56%,顯示出良好的生物利用度。

口腔黏膜給藥系統

指舌下和口腔頰部給藥,由於此部位血管豐富,藥物吸收後可直接進入全身血液循環。但口腔中含有許多水解酶,使得吸收很少。有人發現,加入吸收促進劑後,可提高生物利用度。

肺部(吸入)給藥系統

肺具有吸收表面積大、血液循環豐富、肽類水解酶活性低、藥物易穿透的特點,爲胰島素吸收的理想生理環境。若加入促吸收劑,效果會更佳。經動物實驗觀察,藥物利用度達26%,而在加入膽酸鈉後,利用度躍升至69%。

近年,胰島素非注射給藥系統的研究頗爲活躍,但許多劑型仍有一些重要的影響環節有待完善,當前多數研究仍處於臨牀探索階段。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