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母嬰 > 夏至已到 如何讓寶寶安然度夏

夏至已到 如何讓寶寶安然度夏

來源:男爵風    閱讀: 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剛過完端午節、父親節,夏至又到了,夏至過後天氣就越來越熱了。由於天氣悶熱,陽光灼熱,寶寶多少會出現不適的現象,影響寶寶精神狀態和身體健康。夏至過後,寶寶健康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從飲食、起居上都有要求,媽媽要特別注意寶寶夏季養生,這樣寶寶身體才能棒棒的。

夏至已到 如何讓寶寶安然度夏

宜多喝水

夏季寶寶養生第一條,必須多喝水!

夏至是一年中最熱的一天,恰逢南方地區迎來“高烤”天氣,好動、年幼的寶寶特別容易丟失水分,甚至會出現中暑等現象。在這個時候,給寶寶多喝水正是王道。滿一週歲的寶寶,建議可以喝蜂蜜水,既可調節寶寶食慾,又可以快速補充身體水分。而礦泉水,牛奶,蘋果汁也是理想的解渴飲料。

宜飲食清淡

進入到陽氣最盛的夏至,寶寶新陳代謝旺盛,損失津液水分較多,最易傷津耗氣。寶寶夏天的飲食應該以清淡、容易消化爲主,多吃新鮮蔬菜瓜果,不要過多地吃冰冷和油膩的食物。建議媽媽們多給寶寶做點粥,可以補充寶寶身體水分,又可以達到消暑解熱、預防疾病的功效,雜糧粥、荷葉粥都是不錯的選擇。

宜睡眠充足

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寶寶也要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夏季晝長夜短,起居調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建議寶寶早起,晚上按時睡覺,清晨可以到戶外做做簡單體操,吸收陽光滋潤。

忌夜臥貪涼

夏天炎熱,很多人爲了貪涼,睡覺不注意適當的保暖。晚上睡覺整夜開空調冷氣,或者睡着後對着風扇納涼,這樣會易導致傷風、關節疼痛、腹痛腹瀉,對寶寶身體的損傷尤爲嚴重的。所以,寶寶夜裏睡覺適合穿着透氣棉質睡衣,使用毛毯蓋住小肚肚,注意手腳不要對着涼風。

夏至已到 如何讓寶寶安然度夏 第2張

夏至已到,面臨着酷暑的來臨,因天熱而引發的疾病也是媽媽們最擔心的問題,那麼寶寶夏季容易長痱子、腹瀉、發燒等又該如何防治呢?

飲食篇

在夏至後,飲食要以清泄暑熱、增進食慾爲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同時,勿過鹹、過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

綠葉菜和瓜果類等水分多的蔬菜水果都是不錯的選擇,如白菜、苦瓜、絲瓜、黃瓜等,都是很好的健胃食物。而麪條,也是夏至後被推薦的美食之一。在中國北方流行一句諺語:“冬至餃子夏至面”,尤其是涼麪,既能降火開胃,又不至於因寒涼而損害健康。

在這裏,還要向大家隆重推薦一種食材——生薑。有俗話說:“飯不香,吃生薑”、“冬吃蘿蔔,夏吃薑”、“早上三片姜,賽過喝參湯”,都是對生薑所具有的營養價值和醫療作用所做的精闢的概括。夏季暑熱,多數人食慾不振,而生薑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對於防暑度夏有一定益處。

暑病篇

1、痱子

夏季天氣炎熱,由於在高溫悶熱環境下,出汗過多,汗液蒸發不暢,導致汗管堵塞、汗管破裂,汗液外滲入周圍組織,很多寶寶都會長痱子,主要表現爲小丘疹、小水泡。

家庭護理小貼士:滋陰清熱爲主。

配穴:取天河水、腎陰、分陰。

在做推拿的同時,媽媽們可以適當給孩子清涼的食物。

夏至已到 如何讓寶寶安然度夏 第3張

2、中暑

在炎熱的夏季,當所處的環境滿足以下幾個條件的時候,就容易中暑,尤其是老人和孩子:

(1)長時間處於不通風的空間中;

(2)在外日曬兩小時以上;

(3)大量的出汗;

(4)外界溫度達到35度以上,就有可能中暑。

那麼如果孩子出現中暑的情況,媽媽們就可以給孩子做四大手法來幫助孩子緩解,此外,還可以喝綠豆湯、淡鹽水。需要注意的是:綠豆湯不要多喝,更不能當水喝。屬於寒涼體質和體質虛弱之人也不適宜飲用綠豆湯。

3、腹瀉

高溫的夏日,也是小兒拉肚子高發時節。這個小小的拉肚子,看起來“快來快去”,實則危害多多。及時的治療不僅能夠解除寶寶生理上的痛苦,更能夠杜絕將可能出現的併發症,保護寶寶健康成長。夏季小孩常見的有溼熱泄和傷食瀉。

(1)溼熱泄

臨牀症狀:瀉下次數頻量多,蛋花樣水便,日10餘次以上,瀉下急迫,肛門灼熱,煩渴,精神不穩,小便短赤,舌質紅,舌苔黃膩。

治則:清熱利溼,調氣止瀉。

穴位:清脾胃,清大腸,清小腸,清天河水,退六腑,順摩腹,下推七節骨。

溼熱瀉是比較特殊的一種腹瀉,類似西醫講的輪狀病毒腹瀉,這種腹瀉不能用止瀉的方法。繼續用清法,把體內的溼熱清除乾淨後,自然止瀉。如果判斷爲是溼熱瀉,建議不要用思密達之類的止瀉藥。

溼熱瀉還有幾個判斷標準,媽媽一定要注意,腹瀉的時間長,治療期慢。肛門紅,拉綠便,夜裏不拉。一天六到七次,甚至更多。

(2)傷食瀉

傷食泄:不思飲食,嘔吐,瀉下次數不多,呈黃綠色水樣便或夾有不消化食物便,酸臭氣,腹脹,放屁惡臭,舌苔白或黃厚膩。

傷食瀉在臨牀中比較常見,特別是節假日、孩子生日期間,多吃肥甘厚膩,容易引起中焦脾胃積滯導致傷食瀉。

治則:消食導滯,健脾助運;

穴位:揉板門,清胃經,清大腸,清小腸,揉足三裏;順摩腹,下推七節骨。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