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母嬰 > 準媽咪希望順產 做好這四點很重要

準媽咪希望順產 做好這四點很重要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準媽咪總希望順產,但順產並非你想就能,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當然,若你想順產更容易,做好一些事情,還是能給順產助力的。從身體和心理的因素上爲順產創造更多有利條件,比如選擇在最佳的生育年齡生寶、孕期合理運動、合理飲食、對順產有信心等,順產自然更容易。

準媽咪希望順產 做好這四點很重要

儘量選擇在24-28歲生寶寶

24-28歲,是女性生育黃金期。一般而言,這個年齡段的女性產道有十足的張力,更容易順產。

但是,想要順產的準媽咪並非越年輕越好,小於24歲的準媽咪身體發育還不夠成熟,骨盆還沒有完全固定成型,此時分娩對母體和胎兒都不利。

小於24歲生產不好,那超過28歲順產爲什麼也不好呢?因爲,女人超過28歲,骨盆的關節會慢慢變硬,不容易擴張,而子宮的收縮力和陰道的伸張力也會變差,導致準媽咪生產時間延長,容易難產,因此很多高齡產婦不得不選擇剖腹產。

因此,想要順產的女性,一定要好好把握生育的黃金年齡喲!

合理運動

準媽咪要想更容易順產,合理的運動是必須的。合理的運動可以調整準媽咪的情緒,增加準媽咪血液中的含氧量,加速羊水的更替,更能促進胎兒腦部神經、呼吸、循環系統的發展。

如果準媽咪能堅持運動,身體的韌帶柔軟度和體質也會更好,這樣可以縮短產程,降低難產機率,更容易順產。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運動都適合準媽咪,劇烈的運動必須拒絕。散步、慢跑、游泳等項目,準媽咪可以大膽嘗試。但是,鍛鍊要循序漸進,運動時間不宜過長,且運動時最好有家人陪伴。

準媽咪希望順產 做好這四點很重要 第2張

合理飲食

許多人認爲,準媽咪一個人吃兩人的份,每一頓都應該吃多一些,多補充些營養。吃着吃着,你會發現體重上升的速度讓你hold不住了,胎兒一旦長成巨大兒,再想從媽媽的產道出來就難咯!因此,準媽咪要想順產更容易,必須合理飲食,讓胎兒的體重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

合理的飲食,意味着準媽咪不能天天大魚大肉。每天按時按量進食,少食多餐,注意營養均衡,多吃新鮮水果、蔬菜,這樣基本上就能夠滿足準媽咪和胎兒的需求。

要對自己有信心

面對分娩,很多準媽咪都會害怕,但如果想更容易順產,就要對自己有信心,同時要對分娩有較全面的認識。

一方面,準媽咪可以多閱讀一些婦產科方面的書籍,瞭解順產的過程和應對方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同時,要積極配合醫生,分娩時按照醫生的要求及步驟去做。

另一方面,準媽咪要對自己有信心,要相信在醫生和助產士的幫助下自己定能安全、順利地完成分娩。同時,要相信寶寶也會和你一起努力。在生產時,保持穩定的心情,不慌不亂,不急不躁。

此外,生產前準媽咪要拒絕瞭解過多的產房負能量,比如網絡上的謠言,認爲順產之後會造成陰道鬆弛等。這些不科學的觀點,聽多了反而不利於分娩。

雖然順產是最自然的分娩方式,但準媽咪們也不必過於執着。若不符合順產條件,還是聽從醫生的指導,選擇適合你的分娩方式,母子平安健康最重要。

順產的優缺點

順產對寶寶和媽媽都有好處,順產的寶寶比起其他寶寶會更健康,媽媽的身體恢復也會更容易。具體順產的優點有哪些?小編現在就來告訴你。

準媽咪希望順產 做好這四點很重要 第3張

一般順產後媽媽在當天就可以下牀走動,一個星期內可以出院,減少住院費用;產後恢復也快,可以立即進食,也可以餵哺母乳;傷口也只有陰部位,基本不會有併發症或很少;腹部不會像剖腹產一樣留下傷口,恢復也快,可以很快恢復原來的平坦,媽媽們可以不用擔心會留下煩惱的小肚子;對於寶寶,順產可以使寶寶肺功能得到鍛鍊,神經系統和感官系統發育較好,也不會因爲麻醉劑而損害到寶寶的神經。

順產有好多優點,那會有缺點嗎?小編很肯定的告訴你,有的。不過這些情況在其他分娩方式也會有出現的可能。

產前的陣痛是任何一種分娩方式都會出現的,不過可以通過無痛分娩來避免;在生產的過程中,陰道有時會發生突發狀況;生產後會傷害到陰道組織,可能造成感染或外陰血腫等情況;早期羊水破和產程延長者產後感染或產褥熱發生的機率大;胎兒在子宮內發生意外;羊水栓塞的發生,剖腹產也不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產生。

順產的注意事項

絕大多數孕婦還是希望自己能夠順產,因爲順產無論是對寶寶還對自己都是利大於弊的。而要想順產,除了掌握順產的條件,還要注意順產有哪些注意事項。

要合理的控制體重:

在懷孕期間過多的補充營養會導致胎兒的發育過大,從而使胎兒不能順利的通過產道,無法順產。

適當的多做運動:

適當運動可以控制孕期體重不會過高,也有助於順產,可以縮短產程,降低難產機率。所以,準媽媽可以選擇一些類似慢跑、瑜伽等不激烈的運動區做。

定期做檢查:

產前多做檢查可以避免胎位不正等情況的發生,減少影響順產的因素。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