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保健養生 > 近視眼鏡架要如何正確挑選

近視眼鏡架要如何正確挑選

來源:男爵風    閱讀: 2.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選擇近視眼鏡架時往往只注意到美觀的問題,實際上眼鏡架的光學和計量技術指標對於消費者戴眼鏡的舒適度非常重要。眼鏡架選擇要從鏡架美學、鏡架功能和戴鏡舒適感三部分進行考慮。

近視眼鏡架要如何正確挑選

1.選擇鏡框橫徑相對小的眼鏡架

近視眼鏡鏡片是中心薄周邊厚的凹透鏡,離中心越遠鏡片越厚。對於橫橢圓形的鏡架來說,鏡架橫徑越小,割邊後的鏡片邊緣越薄。

2.根據自己視力狀況

高近視度數者不宜選用半框和無框鏡架,因爲鏡片厚度較厚同無框鏡架搭配不僅不美觀而且容易損壞。散光度數較高者不宜選用無框鏡架,因爲搭配無框鏡架的鏡片在長時間使用後會出現散光軸位移位的問題,從而導致所視物體變形。

3.鏡架幾何中心距與配鏡瞳距接近

由於大部分鏡架的幾何中心距大於人眼瞳距,以致很多情況下鏡片顳側緣明顯較鼻側緣厚,而鏡片的顳側緣恰恰是最容易被外人觀察到的地方。近視眼鏡鏡片的厚度主要表現在框架眼鏡的水平方向,因此要選擇幾何中心距與配鏡瞳距接近的眼鏡架。這樣不僅能使鏡片的鼻、顳側緣相近,而且還能有效降低鏡片顳側緣厚度,改善外觀。

4.根據臉型選擇

根據臉的形狀和輪廓,可以把大多數人的臉分成7種基本形狀,即圓形、橢圓形、方形、基底在下的三角形、基底在上的三角形、長方形和菱形。

5.色澤上——看深淺

將眼鏡平放於眼前,在同等光線強度下觀察鏡腿的顏色有無深淺差別,有時由於加工上的失誤,會出現左右鏡腿顏色不對稱的情況。

6.標識上——看材料

金和鈦這兩種金屬屬於貴重金屬,所以含有這兩種材料的鏡架在鏡腿處都會有相應的標識:

(1)GF/GP:GF爲包金架,即將薄金片熔接在其他金屬基材上軋製而成的鏡架;GP爲鍍金架,即用電鍍法將金鍍在其他金屬製成的鏡架表面。

(2)Ti-P/Ti-C:Ti是含有鈦材料的標識,Ti-P代表純鈦,Ti-C則代表鈦合金。

同時,鏡架材料有規定:生產商不能用那些由於鏡架與皮膚接觸而產生不良刺激反應的材料製作鏡架。無論金屬的或是非金屬的都需要經過色彩處理,纔有市場上色彩多樣的鏡架。因此,我們在選購鏡架時,一旦發覺氣味怪異就要多加心眼。

佩戴眼鏡的常見誤區

1.眼鏡戴了就摘不下來了。首先要明確近視有真性近視和假性近視之分,真性近視是難恢復的。假性近視有可能恢復,但是恢復程度要看假性近視在近視中的比例,比如有100度近視的人,其中可能只有50度是假性的,戴眼鏡也很難恢復。只有100%的假性近視纔有可能恢復。

2.看電視會增加近視度數。從近視的角度來看,合理地看電視並不會增加近視,相反可能還有減輕假性近視發展的作用。因爲和書本相比,電視是一個距離相對遠的物體,對假性近視來說,電視離得遠,有看不清的可能,睫狀肌就要使勁地放鬆來調節,變相加大了睫狀肌的變化能力,是放鬆、減輕疲勞的好方法。不過,要正確運用這種方法,首先要距離電視較遠,最好是電視屏幕對角線的5到6倍,如果趴在電視跟前,則起不到作用。其次是時間,最好是每學習看書一小時後看5到10分鐘的電視。同時記着把眼鏡摘下來。

3.度數低就一定要配眼鏡。度數低的人如果不是職業司機或特別需要清晰視力的工作,不一定要配眼鏡,尤其是300度以下的近視,不用隨時都戴着眼鏡。常戴眼鏡反而有可能增加近視的度數。

因爲很多人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按國際統一的標準,驗光一般都是以5米爲距離來檢查是不是看得清楚,可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少有人隔着5米遠看東西,也就是說眼鏡是用來看遠的。但現實是絕大多數青少年在學習中很少會把眼鏡摘下來,所以造成多數人是戴着看遠的眼鏡看近,反而增加睫狀肌痙攣,加重近視。

4.戴了眼鏡就萬事大吉。對待近視絕不是佩戴了眼鏡就萬事大吉了。預防近視加深的方法可以總結成有點拗口的話:“注意近距離用眼的距離”和“減少連續近距離用眼的時間”。“注意近距離用眼的距離”說的是眼睛和書本、桌面的距離不能低於33釐米。“減少連續近距離用眼的時間”表示看書持續的時間不要超過1個小時,間歇時需要把眼鏡摘了,向遠方看看,避免過度用眼,以免增加近視的程度。另外,家長應該在開家長會的時候仔細地觀察一下孩子的課桌和坐椅的匹配程度。

5.眼鏡度數一成不變。一副眼鏡配得合不合適可用幾個標準來衡量:光度的誤差不要大於25度,瞳距誤差不能大於3毫米,瞳高的誤差則不能大於2毫米,如果戴上有疲倦、眩暈的感覺而且長時間不消失,這副眼鏡恐怕就不適合你。

但是配好的眼鏡不等於可以一勞永逸,眼鏡也需要經常維護,平時不要用衣服或餐巾紙擦鏡片,摘戴眼鏡要用雙手,單手受力不均,鏡框很容易變形,有問題都應該到正規配鏡的地方去調試,同時戴眼鏡最好每3個月或半年去檢查一次,看看度數有沒有變化。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