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保健養生 > 哪些女性易患宮頸癌

哪些女性易患宮頸癌

來源:男爵風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哪些女性易患宮頸癌

17歲的高中女孩小麗近段時間發現自己的內褲上的分泌物異常多,而且氣味刺鼻,她便每天用溫水清洗外陰,並使用一些婦科栓劑藥物,但都不見效。在連服幾個月消炎藥仍無好轉後,小麗的媽媽帶着她到醫院進行了全面檢查,結果發現,小麗宮頸異常,最後病理切片確診爲宮頸癌。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婦產科陳勍副主任介紹,女孩如果初次性交年齡低於15歲,日後患上宮頸癌的機率將是正常人的10倍。

不少年輕患者

初診時已是中晚期

年僅17歲的小麗爲何會早早患上宮頸癌?

陳勍介紹,問診得知,小麗年紀雖輕,卻在三年前就已經有了性行爲,並且換過多個男朋友,以致小小年紀便感染上人類乳頭瘤狀病毒16型(HPV16),導致宮頸癌找上門來。“慶幸的是,她的宮頸癌尚屬早期,可以進行保留生育功能的廣泛宮頸切除術,術後她仍有部分生育能力。”陳勍說。

 

陳勍介紹,全球每年約有20多萬女性死於宮頸癌,以往宮頸癌多發於50歲左右的女性,醫學上將年齡小於35歲的宮頸癌患者稱之爲年輕宮頸癌患者。但近些年來,臨牀發現的二三十歲,乃至十幾歲的女性患宮頸癌的人數顯著增多,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初診時已經是中晚期患者。

 

初次性生活年齡越早 發病率越高

陳勍指出,宮頸癌發病原因衆多,目前尚未完全明瞭,但公認的誘因則主要包括過早性交(18歲以下)、多性伴侶所致的HPV感染、多生育(3次以上)、多次宮腔宮頸操作、營養不良等。

“觀察發現,癌症的年輕化與開始性生活太早以及過程不潔有密切關係,初次性交年齡越小、性伴越多、性交越頻繁,其發病率就越高。”陳勍指出,如果女性初次性交的年齡低於15歲,患上宮頸癌的機率則爲正常人的10倍。

“這是因爲少女的宮頸組織細胞尚未完全發育成熟,比較嫩弱,抵抗疾病的能力差,對外界致癌和促癌物質敏感,易受致癌因素的刺激而致病。”陳勍表示,成年之後,女性生殖道防禦系統逐漸發育成熟,此時纔開始具有正常的抗病能力。

專家表示,如果還未發育成熟時便開始性交,而性交對象爲HPV攜帶者,就很容易通過性交感染HPV,由此誘發癌變。#p#副標題#e#

哪些女性易患宮頸癌 第2張

十個宮頸癌患者九個爲HPV感染

“宮頸癌的發生與HPV感染分不開,每十個宮頸癌患者就有九個爲HPV感染者。”陳勍表示,HPV(人乳頭瘤病毒)屬乳頭瘤家族,是DNA病毒,具有感染性,可引起遺傳損傷,使宮頸細胞出現混亂無序的增生,發生宮頸癌癌前病變,最終發展爲宮頸癌。“感染HPV者最常見於年輕及性行爲活躍的人羣,高發年齡在20~25歲”。

陳勍表示,雖然女性生殖道感染了HPV一般可以通過自身免疫系統把它消除,但如果太早開始性行爲,小小年紀就感染,且之後反覆感染,則消除不掉的可能性會增大。

丈夫有兩個性伴侶

妻子患癌風險增5倍

陳勍介紹,宮頸癌的發生也可能來源於母親。“研究發現,處於生育時期的婦女,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長期受到某些物理或化學因素刺激,生殖細胞發生畸變,她們的後代出生後常易患癌症。”專家介紹,如果婦女在服用某些孕激素含量高的避孕藥或使用雌激素期間懷孕,其所生的女孩日後發生宮頸癌的可能性就會比一般女性大。

此外,如果丈夫有兩個以上的性伴侶,妻子存在的患癌危險率也會是正常人的5倍。“有多個性伴侶的女性宮頸癌發病率比一般婦女高,患病的危險性與其性伴侶數成正比。這是因爲精子進入陰道後會產生一種精子抗體,此抗體一般要在四個月左右方能消失。若性伴過多,性交過頻,則會產生多種抗體,在短時間內進入體內,從而干擾了產生精子抗體的抗體反應,故而易患宮頸癌。”陳勍說。

專家提醒

使用安全套

能有效避免病毒感染

陳勍表示,不少未成年情侶戀愛時猶如“乾柴烈火”,早早開始了性行爲,但又缺乏採取安全措施的意識,常常不知不覺地將自己推到疾病的漩渦裏。

如何預防宮頸癌?陳勍認爲,未滿18歲的女性如果能守住自身當然是最好,而另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性交時使用安全套,避免病毒的感染。“避免過早性交、杜絕多性伴侶、正確使用安全套都是減少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陳勍說。

定期進行婦科檢查是宮頸癌防治的一道關鍵“護身符”。“年輕女性一旦開始性生活後,就應該每年進行一次宮頸細胞學檢查。一般提倡有3年以上性生活或20歲以上有性生活的婦女每年進行一次細胞學檢查,尤其是宮頸重度糜爛、接觸性出血、宮頸溼疣的高危婦女人羣更應注重篩查。”

陳勍建議,以下人羣最好每隔2~3年進行一次婦科防癌檢查:18歲以前有性生活、性生活頻繁紊亂、多次生育、患性病、宮頸炎症和糜爛、性生活後陰道出血、絕經後陰道有分泌物者尤其是血性分泌物、45歲以上雖沒有任何症狀者都應定期做常規檢查。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