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保健養生 > 發現心律失常並非都要治療

發現心律失常並非都要治療

來源:男爵風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若患者無心律失常所致的不適症狀,且經醫生判斷該心律失常不會導致其發生危險,則“無需治療”

發現心律失常並非都要治療

○若醫生評估後認爲,該心律失常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即使患者沒有任何感覺,也“必須治療”

○介於兩者之間的臨牀情況,則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適當治療”

生活實例

60歲的林阿姨一週前參加了退休職工體檢,查心電圖時發現有早搏,醫生建議她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前兩天,她去醫院就診,做了一次24小時心電圖監測。今天,她去醫院拿報告,當她看到報告上寫着“24小時內見120個房性早搏、偶見室早”時,頓時慌了神。那麼多早搏,豈不要命?誰知醫生卻說,沒啥關係,也不需要吃藥。

45歲的張先生因胸悶不適去醫院就診,查心電圖未發現異常,醫生建議他做一次24小時心電圖監測。昨天,張先生正在上班,意外地接到醫院打來的電話,說是發現他有嚴重心律失常,讓他立即去醫院就診。張先生不敢遲疑,連忙打車去了醫院。醫生告訴他,他的24小時心電圖監測中有多次竇性停搏現象,若不及時處理,將危及生命。聽到這話,張先生不由倒吸一口涼氣,慶幸自己“命大”。

看到這裏,相信大家心裏已經有很多疑問了:林阿姨明明有心律失常,爲啥不需要治療?張先生做了心電圖,爲啥查不出他有嚴重心律失常?到底哪些心律失常需要治療,哪些不需要治療?心電圖與24小時心電監測有什麼區別?哪個更好?且聽醫生的分析。

心臟是一個永不停息、跳動着的臟器。心臟停跳就意味着生命的終結。正常情況下,心臟按每分鐘60~100次的頻率跳動。運動後或休息時(包括睡眠),心跳次數會有所增減。#p#副標題#e#

分類:包括緩慢、快速兩大類

心律失常一般可分爲兩大類,一類是緩慢心律失常,一類是快速心律失常。

緩慢心律失常包括竇房結功能低下(即“病態竇房結綜合徵”)和傳導阻滯(竇房結功能正常,但在傳導路徑上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阻滯)兩大類,主要表現爲心跳過慢,患者可有因心跳過慢所致的頭暈、乏力、眼前發黑,甚至暈倒等症狀。

快速心律失常可分爲早搏、心動過速及顫動三大類。它們又都可以再根據發生的部位不同,分爲房性(來自心房)和室性(來自心室)兩種。主要表現爲心跳過快,患者通常會有心慌、胸悶、脈搏不整齊等不適感覺,嚴重者可能發生暈厥甚至猝死。快速心律失常的發作時間可長可短,有些很短暫(僅數秒鐘),有些可持續數分鐘、數小時,甚至數日,有些則一直持續(如持續性心房顫動)。

與診斷其他疾病不同,驗血、超聲、拍片和CT等檢查對心律失常的診斷都無濟於事。醫生診斷心律失常的唯一方法就是做心電圖。

檢出:24小時心電圖最“準”

心律失常通常會引起心慌、胸悶、乏力等不適,嚴重者可發生暈厥或猝死。常規心電圖由於監測時間很短(數分鐘),故對發作時間很短的心律失常的檢出率不高,往往等患者趕到醫院時,心律失常已經自行終止,再做心電圖時,已經正常。只有心律失常發作很頻繁且持續足夠長的時間,常規心電圖才能夠檢出。

24小時心電圖監測是用儀器記錄下患者在檢查當天(24小時內)的所有心跳情況。該檢查能顯著提高心律失常的檢出率。

儘管從理論上說,24小時心電圖監測比常規心電圖“準”,但由於常規心電圖檢查簡便、快速,依然是臨牀上最常用的篩查心律失常的手段。

原則:先評估,後處理

經檢查發現有心律失常,是不是都需要治療呢?答案是否定的。

治療心律失常的目的無外乎有兩個:一是避免因嚴重心律失常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如心室顫動導致猝死),二是緩解心律失常引起的不適症狀。

通常,根據心律失常的嚴重程度、心臟結構和功能正常與否,以及心律失常是否引起不適症狀等因素,可將心律失常分成三類:一類是“無需治療”的,一類是需要“適當治療”的,還有一類是“非治不可”的。

若患者無心律失常所致的不適症狀,且經醫生判斷該心律失常不會導致其發生危險,則“無需治療”。對這部分患者而言,治療的意義不大,藥物本身帶來的副作用可能遠大於其帶來的益處。在臨牀上,這部分患者佔大多數。

若醫生評估後認爲,該心律失常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即使患者自身沒有任何感覺,也“必須治療”。

介於兩者之間的臨牀情況,如心律失常不嚴重(如房早、室早、竇緩等),但患者有不適症狀,則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適當治療”,以緩解症狀。#p#副標題#e#

處理:因“人”因“病”制宜

心律失常的類型不同,治療方法各異。心律失常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射頻消融、心臟起搏器或外科手術等。其中,藥物是最常用的治療方法。

1.早搏 主要包括房性和室性早搏兩類。若心臟結構和功能均正常,無明確器質性心臟病史,而患者在發生早搏時,也無明顯不適,無論是房性早搏還是室性早搏,通常都不需要針對心律失常本身進行治療。若早搏引起了患者的不適症狀,則可以選擇普羅帕酮(心律平)等藥物進行治療。若早搏發生在器質性心臟病的基礎上,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則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選用抗心律失常藥物(通常多選擇胺碘酮)進行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臨牀上有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患者在被發現有早搏之前,並無不適,但當被告之存在早搏後,則會“突然”出現很多不適。加之個別醫生的不恰當解釋,使患者產生焦慮情緒。這些患者會經常摸自己的脈搏,並對身體的感覺變得很敏感。此時的治療,除針對早搏本身外,重點應放在放鬆心情、轉移注意力,甚至是抗焦慮治療上。

2.房顫 在老年人中很常見(80歲以上人羣中,房顫的患病率高達9%)。房顫發生時,脈搏不規則,患者通常會有心慌、胸悶等症狀。但隨着發作頻率的增加或房顫的持續,部分患者無明顯不適。通常,醫生會根據發生持續房顫的時間、心房大小、心臟功能、患者的症狀及意願等,決定是否治療,如何治療。治療房顫通常採取節律控制(維持竇性心律,儘量減少房顫的發生)和室率控制(不糾正房顫本身,只降低發作時的心室率)這兩種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房顫最重要的危害在於容易導致腦栓塞和誘發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年齡、既往是否發生過中風、是否合併糖尿病或心力衰竭等,給予抗凝(華法林)或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治療。

3.“病竇”或“傳導阻滯” 緩慢心律失常患者若有頭暈、乏力、眼前發黑,甚至暈倒等症狀,且心電監測發現有心跳過慢,甚至停跳現象,醫生通常會建議其植入心臟起搏器。心臟起搏器可以在患者心率減慢時,發出電脈衝刺激心臟,使心臟發生收縮。這樣一來,患者的心跳就不會低於起搏器所設置的最低頻率,不會發生心臟停跳等危險。當然,患者如果只是心跳偏慢,無明顯不適,且24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查也未發現明顯的心臟停跳現象,可暫時不採取治療措施,定期隨訪即可。

特別提醒

24小時心電圖記錄中發現一些快速心律失常是很常見的情況,無需大驚小怪,很多時候並不需特殊處理。因爲隨着年齡的增加,即使心臟結構、功能完全正常的人,也會出現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甚至短暫的房性心動過速,這主要與心臟結構和功能的退化有關。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療通常因人、因心律失常本身的特點而異。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