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體檢 > 如何看懂血常規化驗單各項參數

如何看懂血常規化驗單各項參數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血細胞:成人每立方毫米5000~10000;1~5歲兒童約爲8000~11000。

如何看懂血常規化驗單各項參數

2.紅細胞:成人男性每立方毫米400~500萬;成人女性350~450萬;新生兒600~700萬;兩歲後逐漸下降。

3.血紅蛋白;成人男性13.5~15克%;女性12~14.5克%。

4.血沉:A、長管法,每小時兒童12毫米以下;成人男性15毫米以下;成人女性20毫米以下。B、短管法,每小時兒童2~10毫米,成人男性0~8毫米,成人女性0~10毫米。 5.血小板:每立方毫米10~30萬。

6.出血時間:1~5分鐘。

7.凝血時間:A、試管法4~12分鐘;B、毛細血管2~4分鐘;玻片法2~8分鐘。

8.蛋白質:總量6~7.5克%;白蛋白3.5~4.8克%;球蛋白2~3克%;白蛋白/球蛋白3.8~4.8克%。

9.葡萄糖:成人80~120毫克%;兒童80~100毫克%。

10.總膽固醇:成人100~230毫克%;6歲以上兒童130~200毫克%。

11.甘油三酯:比色法<5.45毫當量/升或40~150毫克%。

12.谷丙轉氨酶:定量法2~40卡門氏單位。

13.肝功能:黃疸指數2~6單位;總膽紅素0.1~1毫克%;麝香草酚濁度0~6單位;硫酸鋅濁度2~12單位。#p#副標題#e#

紅細胞系參考值

紅細胞(RBC):男性爲(4.0~5.5)×1012/L,女性爲(3.5~5.0)×1012/L

血紅蛋白(HGB):男性爲120~160g/L,女性爲110~150g/L

紅細胞比容(Hct,又稱紅細胞壓積PCV):男性0.40~0.50L/L,女性0.37~0.48L/L

紅細胞平均壓積體積(MCV):82~92fL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27~31pg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320~360g/L

紅細胞體積分佈寬度(RDW)11.5%~14.5%

如果您的結果有異常,其參考值意義如下:

血紅蛋白是紅細胞內的主要成分,病態下的RBC和HGB可出現分離。正常情況下人體每天約有1/120的RBC衰亡,同時又有1/120的RBC產生,從而使RBC的生成與衰亡保持動態平衡,所以健康成年人每3~4個月獻血200~300ml對健康不會產生影響。多種原因可使RBC生成與衰亡的動態平衡遭到破壞,導致RBC和HGB的數量減少或增加,或質量發生變化。

紅細胞(RBC)及血紅蛋白(HGB)的含量

相對增多:如連續劇烈的嘔吐、嚴重腹瀉、大面積燒傷、大量出汗等可使血漿中水分丟失、血液濃縮,從而使RBC及HGB增多。

絕對增多:可能是嚴重的先天性或後天性心肺疾病或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聯徵、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等可使RBC及HGB的絕對數量明顯增多,屬於病理性增多。

減少:臨牀上RBC及HGB減少是很常見的,且病情較爲複雜。一般情況下血液中RBC與HGB的含量是一致的,成年男性HGB小於120g/L(女性HGB小於110g/L)爲貧血。

臨牀根據其減少的程度將貧血分爲4級:

輕度:HGB小於正常值但大於90g/L;

中度:HGB小於90g/L但大於60g/L;

重度:HGB小於60g/L但大於30g/L;

極度:HGB小於30g/L。#p#副標題#e#

貧血又分爲生理性貧血與病理性貧血兩種。

生理性貧血:3個月以後的嬰兒至15歲以前的兒童,可因生長發育迅速而造成原料供應相對不足,RBC與HGB較正常成人低10%~20%;妊娠中、後期的孕婦由於造血原料不足及血容量相對增加,可出現輕度貧血;老年人可因骨髓造血功能逐漸減弱導致RBC與HGB含量下降,這些屬於生理性貧血,在臨牀上一般不造成嚴重危害,給予對症治療可獲得改善。

病理性貧血:產生病理性貧血主要有3方面原因:

⑴紅細胞生成減少。包括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等伴發的貧血,或者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礙引起的貧血,如缺鐵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

(2)紅細胞破壞過多。由於紅細胞膜、酶遺傳性缺陷或外來因素造成紅細胞破壞過多導致的貧血,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海洋性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異常血紅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和一些化學、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貧血。

(3)失血過多。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急性或慢性失血,如外傷、手術等所致的急性失血,消化道潰瘍、鉤蟲病等引起的慢性失血均可導致不同程度的貧血。還有各種慢性疾病或惡性病如慢性腎病、惡性腫瘤等也可致貧血。這一類貧血雖伴隨着有關疾病繼發,但不可忽視,有些惡性疾病就是因爲貧血的症狀而被診斷出來。

相關檢查

RBC、HGB降低需要做的檢查項目有:

檢查貧血類型和進行骨髓穿刺檢查;

檢查是否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各種腫瘤(腫瘤五項檢查)、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腎炎(尿常規、腎功能檢測)。

紅細胞沉降率(ESR)的檢查

參考值:

魏氏法成年男性:0~15㎜/一小時末;成年女性:0~20㎜/一小時末

潘氏法成年男性:0~10㎜/一小時末;成年女性0~12㎜/一小時末

克氏法成年男性:0~8㎜/一小時末;成年女性0~10㎜/一小時末#p#副標題#e#

臨牀意義:

增快:在臨牀上血沉增快較爲常見,魏氏法無論男女其血沉值達25㎜/一小時末,爲輕度增快;達50㎜/一小時末時爲中度增快;大於50㎜/一小時末爲重度增快。

血沉增快分爲生理性因素、技術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3種。

生理性因素:多見於婦女月經期、妊娠3個月以上孕婦、60歲以上的高齡者,血沉加快。

技術性因素:測定時如溫度變化較大、血沉管或血沉架傾斜也會使血沉加快。

病理性因素:各種炎症,如肺炎、腦膜炎、風溼熱、猩紅熱、結核病、類風溼關節炎、硬皮病等;組織損傷及壞死:如較大型手術、心肌梗死等;惡性腫瘤:如肺癌、肝癌、淋巴瘤、白血病等;高球蛋白血癥:可見於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黑熱病、系統性紅斑狼瘡、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徵、肝硬化、多發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癥等;貧血;高膽固醇血癥;金屬中毒:如鉛、砷中毒等。

血沉加快對觀察慢性炎症,特別是判斷療效很有價值。鑑於血沉加快多數是因血漿中蛋白質成分改變引起,而這種改變一旦發生並不能迅速消除,因此複查血沉的間隔時間不宜太短,至少需要1周。

減慢:血沉減慢意義不大。但紅細胞數量明顯增多和纖維蛋白原含量嚴重減低可致減慢,可見於各種原因所致的脫水,使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等。

醫生建議

明顯增高者需做其他檢查以排除惡性病變輕度增高者應結合病史、年齡、性別等情況綜合分析增高者動態觀察。如複查中逐漸上升,常提示病情加重,若逐漸下降常提示病情好轉。

白細胞參數及其意義

白細胞(WBC):(4.0~10)×109/L

白細胞分類計數:

參考值:N:0.50~0.70(原用單位50%~70%)

L:0.25~0.40(原用單位20%~40%)

M:0.02~0.09(原用單位2%~9%)

E:0.00~0.05(原用單位0%~5%)

B:0.00~0.01(原用單位0%~1%)#p#副標題#e#

臨牀意義:

(一)增加

1、中性粒細胞增加

急性化膿性感染、粒細胞性白血病、溶血、急性出血、手術後、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和鉛中毒等。

2、嗜酸性粒細胞增加

變態反應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

寄生蟲病。

皮膚病:如溼疹、剝脫性皮炎。

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某些惡性腫瘤。尤其是腫瘤轉移或有壞死竈的惡性腫瘤,嗜酸性粒細胞可有中度增高。

某些傳染病。傳染病感染期時,嗜酸性粒細胞常減少,在恢復期時則可見暫時性增高,惟有猩紅熱的急性期時,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

其他,風溼性疾病、腦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症、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時,常伴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高嗜酸性粒細胞綜合徵,是一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較少見類型。這組疾病包括肺浸潤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過敏性肉芽腫、嗜酸性粒細胞心內膜炎等。

3、嗜鹼性粒細胞增加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鹼性粒細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癌轉移、鉛中毒等。

4、淋巴細胞增多

在兒童時期,淋巴細胞可生理性增多。病理性淋巴細胞增多見於:

感染性疾病:主要爲病毒感染,也可見於百日咳桿菌、結核桿菌、布氏桿菌、梅毒螺旋體等的感染。

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

其他疾病:組織移植後的排斥反應、再生障礙性貧血、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等。

5、單核細胞增加

正常兒童單核細胞可較成人稍高,平均爲0.09。2周內的嬰兒可達0.15或更多。兩者均爲生理性增多。#p#副標題#e#

(二)病理性減少

1、中性粒細胞

感染性疾病:傷寒、病毒性肝炎等。

血液系統疾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惡性組織細胞病等。

物理與化學因素。

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功能亢進。

其他:系統性紅斑狼瘡、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嗜酸性粒細胞

其臨牀意義較小,可見於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後。在某些急性傳染病如傷寒的極期,因機體應激反應增高,皮質激素分泌增加,使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恢復期時嗜酸性粒細胞又重新出現。如嗜酸性粒細胞持續下降,發展到完全消失,則表明病情嚴重。

3、淋巴細胞

應用於腎上腺皮質激素、烷化劑、抗淋巴細胞蛋白等的治療。

接觸放射線。

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種球蛋白缺乏症等。

相關檢查

檢查感染部位,如急性闌尾炎可輔助檢查B超。白細胞異常增多或減少可輔助骨髓穿刺檢查。

血小板參數

plt血小板(100~300)×109/L

Pct血小板比容0.1%~0.3%

MPV血小板平均體積7.5~10.0fL

PDW血小板平均寬度15.5%~17.1%

1、血小板減少

血小板<100×109/L稱爲血小板減少。通常血小板數在50×109/L以下,患者即有出血症狀。可見於:

血小板的生成障礙。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放射線損傷、白血病、巨幼細胞性貧血、骨髓纖維化等。

血小板破壞或消耗亢進

免疫性破壞。如有血小板自身抗體(原發性血小板減少紫癜、系統性紅斑狼瘡、惡性淋巴瘤)、過敏性藥物損傷(奎寧、磺胺類藥)、病毒感染(上呼吸道炎症、風疹)、血小板同種抗體(新生兒血小板減少症、輸血後血小板減少症);消耗亢進(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小板自身異常(先天性血小板減少症)。

血小板分佈異常:如脾腫大(肝硬化)、血液受到稀釋(輸入大量庫存血)。

2、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400×10 9/L,稱爲血小板增多。

原發性增多。見於骨髓增生性疾病。其代表疾病爲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和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

反應性增多。見於急性或慢性炎症、缺鐵性貧血、癌症患者。這種增多是輕度的,多在500×10 9/L以下,這種異常在原疾病得到治療後會得到改善。

血小板平均容積和血小板分佈寬度。

血小板平均容積代表單個血小板的平均容積,MPV爲7.5~10.01fL;血小板分佈寬度(PDW)表示血液中血小板大小的離散度,PDW爲15.5%~17.1%。

MPV增加:血小板破壞增加而骨髓代償功能良好者;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後。MPV增加是造血功能恢復的首要表現。

MPV減少: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減少;有半數敗血症患者MPV減低;PV隨血小板而持續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標。

相關檢查

血小板減少時必須防止出血。

血小板顯著增多時,必須警惕血栓發生。

血小板增多或減少時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骨髓檢查或輸血。

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凝血檢查。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