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內科 > 小心胃息肉的癌變和術後飲食

小心胃息肉的癌變和術後飲食

來源:男爵風    閱讀: 7.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心胃息肉的癌變和術後飲食

(一)發病原因

目前病因不明。胃息肉是指起源於胃黏膜上皮細胞凸入胃內的隆起病變。

(二)警惕胃息肉癌變

胃息肉不是胃癌,但是胃息肉有惡變的可能,是胃癌的癌前期狀態。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應提高警惕,定期隨訪,及時處理。

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內的任何可見的過度生長的組織,其大體表現、組織結構和生物學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無症狀的人中的發生率低於1%。

胃息肉可分成非腫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炎性息肉、異位性息肉等)和腫瘤性息肉(包括扁平腺瘤即管狀腺瘤和乳頭狀腺瘤即絨毛狀腺瘤)兩大類,前者的惡變機會不高,而後者有很高的惡變傾向。炎性息肉無惡變傾向;錯構瘤性和異位性息肉很少發生癌變。增生性(再生性)息肉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及固有腺體組成,細胞分化良好,有時伴有間質增生和排列紊亂的平滑肌束,這種息肉一般可發生多個,但很少發生腸化,癌變率較低,僅1%左右。但增生性息肉長大後可發生局部異型增生(腺瘤性變),也可發生惡變,而且在有息肉的胃內同時存在癌的發生率可達7.4%~13%,故在發現胃息肉時應仔細檢查整個胃。

腺瘤性息肉屬真性腫瘤,佔胃息肉的10%~25%,其發生率隨年齡而增長,男性比女性多見(2:1),好發於胃竇部。多數爲廣基無蒂的扁平腺瘤,或蒂粗而短,較少爲有蒂或呈乳頭狀(絨毛狀)。組織學分類(按WHO分型)可分爲管狀、乳頭狀(絨毛狀)及管狀絨毛狀混合型,常伴有明顯的腸化和不同程度的異型增生。癌變率很高,達40%左右。其中尤以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一般當息肉的直徑超過2釐米時需警惕惡變。日本學者Nagayo把腺瘤性息肉列爲交界性病變,認爲單憑臨牀和病理組織學檢查有時難以確定其良惡性,需做長期隨訪方能作出結論。同樣,也應注意到與其共存的胃癌常見,因此,當發現有腺瘤性息肉病竈時,應仔細尋找其他部位有無胃癌並存現象,息肉摘除後的病例,仍應每年做胃鏡檢查隨訪。對大多數有蒂的息肉,最簡單和最佳的處理方法是內鏡下摘除;不能做內鏡摘除的腺瘤,應切開胃做腺瘤切除,並從鄰近處多取黏膜活檢以觀察有無異型增生或明顯的癌變存在。

家族性大腸息肉病和加德納綜合徵(Gardner Syndrome)病人的胃內也可有多發性胃底腺息肉、胃腺瘤和十二指腸腺瘤,這種腺瘤的癌變發生率與散發的胃腺瘤相仿。

(三)胃息肉術後飲食的注意事項

1、術後禁食,腸蠕動恢復肛門排氣,拔除胃管後當天可少量飲水,每次4~5湯匙,2小時一次。

2、如無不適反應,次日可給適量清流質飲食,50ml~80ml/次。

3、第3日給全量流質,每次100~150ml。每日6~7餐,飲食原則爲:食物無刺激性,呈液性,少食多餐,每2~3小時進食一次,宜選不宜脹氣,不過甜的食物,如雞蛋湯、米湯、菜湯、藕粉等。餐後宜平臥20~30分鐘。

4、若術後恢復正常,術後兩週後可進食低脂半流質飲食,如稀飯,麪條、餛飩等,每日5~6餐,飲食原則:呈半流質狀,其蛋白質含量達到正常需要量,纖維含量極少,少量多餐。

5、患者出院後可進食軟飯,主食與配菜宜選營養豐富,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油煎,酸辣等刺激易脹氣食物,患者應細嚼慢嚥,多食新鮮蔬菜水果,不吃高脂食物,醃製品,適量補充鐵劑和維生素,禁忌菸酒,飲食有規律,術後3~6個月後可逐漸據身體情況恢復到普通飲食。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