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母嬰 > 胎教是否能促進胎兒大腦細胞發育

胎教是否能促進胎兒大腦細胞發育

來源:男爵風    閱讀: 8.1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是爹孃的心頭肉。爲了能生一個健康、聰明的寶寶,父母多是從孩子零歲前就開始行動了———懷孩子前半年,丈夫就要戒菸戒酒鍛鍊身體,妻子要保持良好的心情等等。就連在酒桌上,“準備要生孩子”這個理由,也成了男性屢試不爽的擋酒詞。

胎教是否能促進胎兒大腦細胞發育

妻子懷孕後,有條件的都要進行胎教:音樂胎教、語言胎教、撫摸胎教等不一而足。有人開玩笑說,下一代的競爭,從孃胎裏就開始了。

我國最早提出“胎教”一詞是在西漢初年,胎教發展至今,已經成了一個產業。然而,有專家對胎教提出質疑,他們認爲:胎兒在子宮裏面聽到的不是音樂只是聲音,“胎教”這個概念提法本身也是不科學的。支持方的專家,則拿出了接受胎教後,培養出12天就能側翻的超常兒的證據。

日前,保健時報記者深入採訪了胎教、產科、兒童教育等各領域的專家,他們對胎教或支持或反對,觀點鮮明,舉證充分。本報認爲:忽視或者回避任何一方的觀點,都是對廣大讀者的不負責。

保健時報採訪的專家的稿件,都經過了專家本人的審覈,相信已經充分代表了專家們的意見。在文章的篇幅等方面,我們也力求平衡。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底誰有理,選擇靠自己。我們相信廣大讀者在看完本文後,會對胎教有一個更加全面、深入的認識,並且根據自己的認知,做出理智的選擇。

胎教的提法是否科學

●正方:現在的胎教一詞延用自古代

“胎教一詞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的萬鈁教授向記者介紹。

最早的時候,在西漢初年,賈誼在《新書》中就提到“胎教”這兩個字。到了魏晉南北朝和唐朝的時候,當時的醫書中已經有了“胎教”這一門類,說明胎教已經成了祖國醫學的一個門類。南宋時,名醫陳自明的著作《婦人大全良方》中,也有“胎教”的闡述。

古代胎教提出了“慎始”、“外像內感”、“寧靜即胎教”等說法。現在看來,這些提法和現代優生學的觀念也是基本一致的。和現代醫學觀念基本一致的還有“慎起居、慎勞作、慎飲食、慎房事、慎用藥”等方面。但古代的胎教也有其糟粕的一方面,比如孕婦佩戴美玉,胎兒出生就是上品等。

萬鈁教授介紹,現代的胎教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胎教指的是音樂胎教、語言胎教、撫摸胎教等具體的胎教方法。而廣義的胎教指的是孕期保健,即怎樣調適母體的內外環境,免除不良刺激。在孕早期主要是趨利避害,孕中期是合理飲食、保證營養,孕晚期則是注重自我監護。

中國優生優育協會胎教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劉澤倫教授認爲,現在所謂的胎教實際上是對胎兒生長發育的一個良好的維護與促進,用教育的概念來定義“胎教”,是沒有任何生物學基礎的。胎教本身不屬於教育的範疇。之所以還用“胎教”這一個詞,是因爲從古至今,廣大老百姓都是這樣稱呼的,因此,就一直延用下來了。#p#副標題#e#

◆反方:“胎教”一詞造成老百姓的誤解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的牛鳳岐教授是在國內醫學超聲界身兼十幾項職務的著名專家,聲波醫用的安全有效性一直是他深爲關注的問題。他認爲,“胎教”這個詞一開始就“叫錯了”。“胎教”作爲一個術語本身是不科學的,因爲胎兒不可教。

“教育”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其專屬的定義,一是指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主要是指學校對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二是指用道理說服人使照着(規則、指示或要求等)做。

牛鳳岐教授說,作爲常識人們都知道,新生的嬰兒是沒有意識的,跟他(她)說什麼都是“白費口舌”。對胎兒更不必說,因爲他(她)們不僅沒有意識,而且連真正的“聽”都不具備,如何“教”法?對“教育”一詞,人們有既定的、約定俗成的認識,稱“胎教”只會被理解爲對胎兒的教育,而這種誤解是由提出者和倡導者的誤導造成的。

中華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主任委員朱宗涵大夫對“胎教”的概念也提出了的疑問,教育的內容應和嬰幼兒發育的成熟程度相適應,但“胎兒發育的成熟度決定了它接受不了音樂、語言等教育”。

丁宗一教授則對胎教提出了方法學的考證。丁教授是中國醫師協會兒童健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亞洲兒科營養聯盟主席。

教育屬於教育學嗎?丁教授說,如果作爲教育的一種,胎教應該具有教育學特徵,如相關的教材、教法,還要進行相關的考評。但把“胎教”施予孕婦的時候符合教育學規律嗎?明顯不是。胎教結束後,有進行相關的考評嗎?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也沒有。如果胎教不屬於教育的範疇,作爲醫學的一類,胎教既沒有相應的醫學科學分類學特徵,也沒有得到相關管理部門的認可。

音樂對胎兒有沒有影響

●正方:胎兒在子宮裏可以聽到音樂

提到胎教,人們很容易就會想到音樂胎教,即在孕婦孕期播放一些名曲或孩子喜愛的樂曲磁帶,讓母親和胎兒同時欣賞。音樂胎教的方法由來已久,不過,有專家提出了疑問,胎兒在子宮內是否能夠聽到母體外播放的音樂?這樣的音樂胎教是否能夠促進胎兒的生長髮育?帶着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一些胎教專家。

北京婦產醫院副主任醫師遊川介紹,早在1998年前後,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的邵道遠爲解開聲音在子宮內的傳播之謎,就做過一個人體透聲的實驗,證明了胎兒在子宮內可以聽到音樂。

實驗者把麥克風包裹在等同於孕婦脂肪厚度的豬肉裏,而後在肉的周圍播放音樂。實驗結果發現,從肉裏接受到的音樂,高頻聲音損失比較多,原來比較明朗亮麗的音樂變得比較沉悶。之後,他們又找了四位準備做墮胎手術的孕婦,把一個很小的麥克風放置在子宮中胎兒的附近。這樣從空氣中傳到孕婦腹部裏的音樂就全部被記錄了下來。這兩個實驗結果是一致的:兩千赫茲以下的聲音比較容易保真地傳到孕婦腹部裏面去,兩千赫茲以上的聲音損失比較大,所以聽起來高頻聲就弱了,這個聲音就發悶了。這個實驗就可以證明,音樂是能夠傳入孕婦體內的。

母親懷孕6個月之後,胎兒就有了初步的聽覺,但聲音通過水麪時會被反射,那麼在充滿羊水的子宮裏,胎兒是否還能夠聽到傳入母體內的音樂?它們又是如何聽到音樂呢?

遊川說,邵道遠接着做的一個實驗解釋了這個問題。人的聽覺有兩個傳導系統,一個是氣道,一個是骨道。一般來說,我們所聽到的聲音,是通過人體的耳膜振動,然後通過一系列的傳導與反射到腦內的聽覺中樞來實現的。而水下芭蕾舞演員在水下,雖然空氣當中的聲音通過水麪時被反射掉了,他們聽不到空氣當中的聲音,但在這個時候,他們在水下聽音樂不是通過耳朵來聽,而是通過頭蓋骨感受到的,這就叫做骨傳導,因爲水對聲音的阻抗和密度與聲速相近,所以聲波能夠引起頭蓋骨的振動,這種振動傳到內耳經過大腦的分析也就聽到聲音了。胎兒在子宮內充滿羊水的環境裏就如同水下芭蕾舞演員在水中一樣,他們都是通過骨傳導來聽音樂的。由此可見,胎兒在子宮裏通過骨傳導,是可以聽到音樂的。#p#副標題#e#

◆反方:胎兒感受到的是聲音,而不是音樂

牛鳳岐教授認爲,目前所謂的“音樂胎教”,其實質是將聲波作用於胎兒,人爲地影響其成長髮育的行爲,在專業上應屬於醫學干預,所用物品包括屬於“軟件”的樂曲在內都應列爲醫療器械,接受主管部門的監管。

在相隔一定距離對着孕婦播放音樂時,因爲人體組織和空氣的聲阻抗相差很多,聲波撞在孕婦的腹壁上,大部分會被反射回去,進入體內的聲音很小。而且在羊水的浸泡下,胎兒不可能以耳聽聲,至多隻有對骨導聲的接收。而聲音經過孕婦腹壁的吸收衰減,頻譜發生改變之後,胎兒所接收到的也不是原來的音樂了。

牛鳳岐教授特別強調指出,聲波是一種機械波或稱應力波,是機械振動在物質中的傳播。胎兒既然沒有意識,不能分辨出所接收到的究竟是樂音還是噪音,則音樂對他(她)就只不過是一種機械干擾。據一些超聲科醫生反映,在臨牀檢查中,當將“黑白超”轉換爲“彩超”時,由於後者的聲強明顯高於前者,胎兒會“一機靈”。這種“一機靈”實際是胎兒對強刺激的本能反映。在所謂“胎教”中,有孕婦感到了胎兒的躁動,這與超聲診斷中的胎兒對強刺激的反映是非常相似的,切不可以爲這是您的寶寶在“聞樂起舞”,而是在無聲地“抗議”。

胎兒能感受聲音,但是不能感受音樂。朱宗涵指出,教育的內容是與胎兒、嬰幼兒、兒童、青少年發育成熟度相適應的,只有當人的認知能力、情感的發育達到相當水平的時候,纔可以感受和應用音樂。現在所謂的給胎兒聽音樂的這種胎教,並沒有依據表明胎兒是可以感受到的。

朱宗涵說,相反地來說,如果把錄音機靠近或者直接貼到孕婦的腹部聽音樂,對胎兒的聽力會產生很大的風險。聲音通過空氣傳導與通過固體或液體傳導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微弱的心跳的聲音我們聽不到,但如將耳朵貼在胸壁就能聽到。目前我們還沒有依據證明,聲音通過孕婦的腹壁進入胎兒耳朵的聲音有多強,胎兒的聽覺是否能耐受這樣的聲音強度,因此,孕婦根本就沒有辦法掌握胎兒所聽的音樂的音量。

胎教影響的是孕婦還是胎兒

●正方:胎教可陶冶孕婦心情

遊川介紹,在今年四月份北京召開的國際婦幼研討會上,國外有些專家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宮內編程,意思是說外界的情況會影響到子宮裏胎兒的發育,而且會影響到胎兒長大以後的發育。

比如,1960年我國發生大饑荒,那個年代生下來的孩子先天畸形的比較多。一是因爲孕婦的營養問題影響了胎兒的發育,除此之外,饑荒造成的精神壓力使孕婦在孕期處於抑鬱的精神狀況,精神上大的負向的壓力(刺激)給胎兒體內造成了先天性的影響。

遊川指出,孕婦的心情會影響到腎上腺皮脂激素的分泌。孕婦在抑鬱的情況下,腎上腺皮脂激素分泌得比較多,將影響到胎兒的供血,使胎兒發育過程中某些細胞的合成將會受到阻礙,引起胎兒先天性的發育不良。所以,孕婦的精神狀況和胎兒的發育有着密切的聯繫,孕婦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對胎兒的發育有好的影響。音樂對孕婦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調節。

“胎教不只是音樂胎教,它包括其它很多方面,比如我們孕期所做的語言胎教、閱讀胎教、光照胎教、體育胎教等,實際上就是如何給胎兒做保健,同時加強對孕婦身心的調節。孕婦身心調節好了,對胎兒是一個很好的保健。因此,我們應當客觀地看待現在所說的胎教。”遊川指出,孕婦其實是有必要做這種胎兒的保健的。

“比如,目前的音樂胎教,我們並不主張孕婦通過在腹部放傳感器的方法。

因爲通常情況下,孕婦掌握不好音樂的聲音大小和聽音樂的時間長短。但我們會建議孕婦通過普通的錄音機或是音響,選擇聽一些低頻音樂,這樣對孕婦本身是一個很好的身心調節,孕婦自身的心態比較平和,那麼,胎兒出來以後也會比較平和。從我們臨牀觀察來看,接受過很好胎教的孩子出生後會很安靜,而孕期心情波動厲害的孕婦,生出來的孩子就比較喜歡哭鬧。”

遊川說,孕婦不僅可以做音樂胎教,而且還可以進行語言胎教、閱讀胎教等,同時,我們還主張“爸爸”也參與進來。因爲爸爸的聲音是比較低沉的,很容易穿透進去,而且男性的參與對孕婦來說是一個心理上的支持,孕婦心情好了,對胎兒的發育是有影響的。#p#副標題#e#

◆反方:胎教是沒有必要的刺激

朱宗涵指出,讓孕婦聽音樂、朗誦詩歌,對母親的心情應該是有益處的,但這不是對胎兒的“教育”,不會使兒童更聰明。“胎教”對胎兒的發育會不會有利,目前都沒有科學的證據來證明。因此我們不提倡胎教。我們提倡在懷孕期間爲胎兒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它包括良好的營養,避免懷孕期的感染,保障母嬰安全,父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不抽菸,不喝酒),母親良好的心理狀態,定期在醫院進行產前檢查保健等,這是最重要的。

朱宗涵說,胎兒的發育建立在幾千年、幾萬年甚至更長的一個生物進化的基礎上,一個胚胎在母親子宮內發育,是一個不斷優化的過程,學術界稱爲“程序化”。這個程序經過了幾十萬年自然的篩選和淘汰優化的過程,沒有必要人爲地去幹預這個過程,去添加額外的刺激。保持胎兒正常發育的環境,讓其遵循自然的規律就行。

目前,有些孕婦因爲工作的壓力等,會產生情緒的波動,我們應該適當地對孕婦進行健康教育,包括爲母親緩解這些壓力,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但這種干預是干預環境中的不利因素,而不是干預胎兒自然地在宮內發育和成長的過程。

胎教能否促進大腦發育

●正方:胎教促進胎兒大腦細胞發育

劉澤淪指出,有感覺不等於有知覺,知覺是建立在感覺的基礎上的,是在出生以後才建立的。

胎兒有感覺的時候要給他刺激,日本東京大學對猩猩做實驗發現,絕對安靜的環境對胎兒的發育不好。一個人智力的優劣與神經元的發育直接關聯。因爲,腦神經元有一個大的分支稱爲軸突,有很多小的分支稱爲樹突,兩個神經元之間依靠軸突。樹突相互接觸形成一種叫“突觸”的聯繫,信息就是這樣在大腦細胞之間進行傳遞的。

劉澤倫解釋說,胎兒能接受聲音,通過腹壁撫摸有觸覺,這些所謂的聽覺、觸覺實際上是接受刺激產生了電脈衝。電脈衝在神經細胞裏傳導時,每個細胞中心往外會延伸樹突,使細胞跟細胞聯繫起來,從而形成一個封閉的電脈衝的循環途徑,產生感覺。如果胎兒沒有接受聲音或者撫摸的刺激,就沒有相應的電脈衝在細胞內的傳導,大腦細胞也就不會因此伸展出樹突,也就不能形成豐富的大腦細胞之間的聯繫。

因此,給胎兒進行音樂、觸摸、光照刺激都是豐富胎兒環境的一種手段,屬於良性的適宜的刺激。這些良性的刺激,會刺激胎兒的感覺器官,引發感覺器官產生電,電在細胞的傳導過程中會使胎兒的神經元增多,樹突稠密,突觸數目增加,將來大腦網絡就會豐富,這就有利於大腦細胞發育過程中的維護和促進。

劉澤倫說,有人曾對小白鼠做過實驗。有兩隻小白鼠,體重一樣,營養、飼料一樣,但給一組小白鼠豐富的刺激包括聲、熱、光等,另一組小白鼠不給刺激。兩組小白鼠出生以後,對他們進行迷宮實驗,將它們同樣放在一個只有一個出口的、密封的環境中,它們的表現就不一樣。其中沒有接受刺激的小白鼠在迷宮裏老是記不住方向,會老是在一個地方碰壁,而另外一組小白鼠在碰壁之後就知道不再往相同的地方跑,並且接受刺激的小白鼠最終走出了迷宮。後來,將這兩隻小白鼠解剖了以後發現,碰壁之後知道轉換方向的小白鼠就是孕育期間受到刺激較多,生存環境豐富的小白鼠,它的腦細胞豐富,樹突較多。

劉澤倫認爲,過去人們提到營養不好會使腦細胞數量減少,造成智力低下,身體癡呆,現在一般孕婦不會存在營養不良的狀況,但大腦細胞樹突的多少和形成聯繫的多少對大腦網絡將產生重要的影響。#p#副標題#e#

◆反方:胎教是否促進胎兒大腦發育還需科學論證

音樂胎教對孕婦甚至是胎兒是否有用,究竟有多大的用處,需要一個科學的論證。丁宗一教授指出,一個科學的、嚴謹的論證過程首先要經過設計實驗,然後找出處理數據的統計學方法,最後明確它所驗證的因果關係。從80年代初提出胎教至今,已有20多年,但這期間,所謂的一些胎教的專家很多隻是通過沒有嚴格設計的觀察得出結論,沒有合格的研究報告,也沒有在國家權威醫學雜誌上以論著的形式發表。這樣看到的效果並不足以證明那就是真正存在的現象。這裏必須經過嚴格的因果關係論證。也就是說,別人(包括世界不同地區的研究人員)再重複你介紹的方法時,也同樣獲取了類似的數據,它所呈現的那些規律要經受時間、空間的考驗。

丁宗一說,一般來講,醫學中的理論、技術和藥品,要用於人類,首先必須經過動物實驗,在沒有問題的基礎上,再進行臨牀的3期驗證,證明有無毒副作用,最後纔可能得到學術界的認可和有關部門的批准。如果沒有經過這樣一個嚴格的過程而直接用於人,也是違反醫師道德法則的。

丁宗一指出,研究胎教的人所介紹的國外材料大多沒有具體文獻,他們的宣傳材料中往往用“國外有資料表明”的字樣一帶而過。事實上,嚴肅科學研究的結果,必須在國際或國內權威學術雜誌以論著形式發表,纔可被引用。其用來論證的數據應該有嚴格的定義和解釋。

進行音樂胎教,所選取樂曲的入選標準是什麼?音量應該是多大?進行撫摸胎教,所用的撫摸的力度又是多大?這些都應有一個明確的、可度量、可重複的數據。有些胎教專家指出,音樂胎教的音量和撫摸胎教的力度應該是適中的,那麼,這個適中又應該如何去衡量?其正常值是多少?是怎樣制定的?何時頒佈的?是按某一年齡孩子的標準?還是成人的標準?

丁宗一還指出,目前從事胎教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的人大多是婦產科的臨牀醫生,按照我國醫師法規定,行醫者必須是職業醫師,他所採用的方法要經過科學的論證。但實際上,現在從事胎教的人並沒有胎教的醫師執照。如果將胎教歸於婦產科,婦產科裏是否包括胎教的技術呢?這都需要科學的論證。

什麼是超常兒

●正方:接受科學胎教的孕婦生出超常兒

馬諾然出生在北京一個公務員的家庭,她出生後12天做了一個90度的側翻。按照孩子體格和神經發育,一般來說,只有3個月以後的孩子才能翻身。當時,馬諾然的父母和醫生都認爲,孩子的翻身是偶然的,但馬諾然在滿月那天,又做了一次90度的側翻。小兒科的醫生檢測她的體格,評價她的神經,都反映她的神經功能是超常的。

北京電視臺的李燕接受了兒童早期發展的教育計劃之後,也生了一個超常孩子。孩子在8個月大的時候,爺爺抱他出去玩,聽到別人喊“擦油煙機”,孩子就能學着叫“擦油煙機”。在電梯裏,碰到一個老人,孩子叫她奶奶,人家沒理他,孩子生氣了,就“踢”了老人一腳。

劉澤倫介紹說,這些生出超常孩子的家長,在孕期都接受過正規的兒童早期發展培訓,他們通過營養以及音樂、撫摸等方面的刺激給胎兒的發育營造良好的環境,使胎兒的靈敏度高,肌肉力量強壯,因此他們擡頭、行走、爬行、語言等要比沒有接受音樂、撫摸刺激的孩子早。

早在1996年,劉澤淪曾做了一個“胎兒大腦促進方案臨牀實驗”。選擇了220位年齡在25~31歲、妊娠期無妊娠中毒症或任何疾病、孕第一胎的孕婦。從孕12周起,全部經檢測並控制血微量元素(鐵、鈣、鋅、銅、碘)在正常值。220人都獲得充足和完善的蛋白質飲食,其中69人從孕16周起至分娩,餐後吃DHA。從孕24周起直到孕38周,這220名孕婦每晚給胎兒聽胎教音樂;用手輕觸輕叩胎兒軀體;用手電緊貼腹壁向宮內照光,並在胎兒出生後做新生兒20項行爲的神經測評。

結果發現,在胎兒的視聽定向反應(看臉或紅球時,眼睛和頭的追隨轉動;聽到“格格”聲時,頭轉向聲源一側)、頸肌主動肌張力(頭豎立)等指標中,胎教組和“胎教+DHA”組,明顯優於對照組;在頭豎立時間長短的比較中,吃DHA的胎教組還明顯優於不吃DHA的胎教組。這說明該實驗對胎兒施加的聲、光、觸摸等環境刺激,能促進胎兒大腦發育,而DHA的增補,更有利於胎兒大腦神經元的發育和成熟。#p#副標題#e#

◆反方:小孩12天側翻並不能證明什麼

朱宗涵指出,我們在對嬰幼兒心理行爲、認知發育不太瞭解的時候,曾經把大動作、精細動作的發育列爲兒童早期發育的一個比較重要的指標。但現在的研究證明,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的發育個體的差異是很大的,早幾個月走路和晚幾個月走路的小孩,長大之後在走路上沒有多大的區別,並不是說早走路的小孩將來就會成爲長跑運動員。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比別的孩子會說話要晚很多,但這對他後來的智力發育並沒有多大的影響,他最終還是成爲了著名的科學家。

對孕婦對胎兒進行語言胎教,朱宗涵也認爲缺乏科學依據。他說,胎兒的父母親天天在說話,如果說胎兒能感知,這麼多的語言刺激還不夠嗎!

朱宗涵指出,目前,人們總是隻用“均數”這個單一的辦法來評價一個小孩,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導。這會忽略了很多正常的個體差異,使人們在確定“孩子是正常的差別還是異常的差別,是永久的損害還是暫時的問題”帶來了很多混淆和困難。所以單靠一兩個指標是不能衡量一個小孩發育的水平的,對孩子需要綜合的評價,要重視個體發育的“速率”,即縱向進度。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