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外科 > 中醫診斷骨質增生 從三點進行

中醫診斷骨質增生 從三點進行

來源:男爵風    閱讀: 3.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醫對骨質增生的診斷

中醫認爲“肝主藏血,主筋束骨利關節”,肝血充足則筋脈強勁,靜可保護諸骨,充養骨髓;動則約束諸骨,免致過度活動,防止脫位。若腎精虧虛,肝血不足,則骨髓發育異常,更兼筋肉不堅,榮養乏源,既無力保護骨髓、充養骨髓,又不能約束諸骨,防止脫位。久之關節在反覆的活動過程中,可漸漸地受到損害而過早過快地出現衰退。

中醫診斷骨質增生 從三點進行

1、外傷與勞損

一時性承受超強度的外力,包括扭、挫、撞、跌等,或長時間承受超強度的外力勞損,不正確姿式導致持續的緊張性的勞作等,都能夠造成關節的急性或慢性損傷,以發生在頸、腰段、脊柱及髖、膝、踝等負重關節較多。能夠導致受力最集中的關節局部發生氣血逆亂,嚴重的導致筋損骨傷、血流不循常道而溢於脈外形成瘀血凝滯,導致關節骨骼結構受損,失去滋養,久之,退行性疾病便會出現。

2、外感風寒溼邪

感受風寒、着涼、久居潮溼之地、冒雨涉水等,外邪乘隙侵犯肌表經絡,處於對機體的筋骨,關節位置,引起全身及機體的有一部分出現局部性的生氣血運行的阻梗,導致引起經脈的麻痹,筋骨出現失常症狀,慢慢的形成了骨痹現象

3、痰溼性的梗阻

“肥人多痰溼”,通常身體肥胖的人羣容易患上此病。肥胖之體,多陽虛溼盛,溼氣集聚形成痰,隨着經脈的流動灌注進全身的關節部位,又體胖之人可加重關節之負重。二者均可造成關節局部血運不暢,筋骨失養,久則成痹。

骨質增生中醫治療,首選外療:

1、骨痛靈酊:雪上一支蒿、乾薑、龍血竭乳香、沒藥、冰片等。有溫經散寒,祛風活血,通絡止痛功效。適用於腰、頸椎骨質增生,骨性關節病,肩周炎,風溼性關節炎。具有鎮痛、抗炎、改善微循環等三大作用。外用,一次10毫升,一日1次。將藥液浸於敷帶上貼敷患處30~60分鐘;20天爲一療程。用藥部位3小時內不得吹風,不得接觸冷水。

中醫診斷骨質增生 從三點進行 第2張

2、鸛草膏:老鸛草、生虎骨、防風、紅花、木瓜、懷牛膝、骨碎補、青風藤、功勞葉、當歸、麻黃、海風藤,上藥用香油炸枯去渣濾淨,煉沸,成膏,以膏藥油兌乳香末、沒藥末、麝香,攪勻,攤成藥膏,貼患處。有散風活血、化瘀止痛功效。主治頸椎病氣滯血瘀型。

3、石虎膏:石斛、生虎骨、赤芍、白及、川芎、羌活、桂枝、生杜仲、生地、川烏、白蘞、生山甲、獨活、麻黃、透骨草、當歸、生草烏、紅花、大黃、防風、甘草。以上藥料用香油,兌肉桂末、乳香末、沒藥末、麝香、血竭末、廣木香末、公丁香末,攪勻,攤成藥膏,貼患處。有祛風散寒、舒筋活血止痛功效。主治頸椎病經絡痹阻型。

4、蜂毒古今貼:蜂毒、羌活、乳香、紅花、川芎、三棱、冰片、大黃、木鱉子、玄蔘、生地、金銀藤、、甘草、土貝母、黃芪、當歸、薄荷梗、赤芍、白芷、杏仁、黃柏、殭蠶、生山甲、全蠍、生南星、蟬退、牡蠣、生半夏、羌活、防風、連翹、蒼朮、香附、橘皮、五倍子、蓖麻子、川連、細辛、官桂、丁香、頭髮、桑枝、槐條、柳條、蒼耳子、老蒜、蔥白、生薑等47味中藥經熬製而成,攤成藥膏,貼患處。有祛風散寒、舒筋活血止痛功效。主治頸椎病,腰椎肩盤突出、坐骨神經痛、筋骨扭傷、骨質增生、骨刺、風溼及類風溼性關節炎,肩周炎、網球肘、腱鞘炎等病。以生薑擦拭皮膚後,將膏藥直接貼於用藥部位或壓痛點,每貼可貼5天。

中醫診斷骨質增生 從三點進行 第3張

中藥內服,以分型辨證治療:

1、肝腎陰虛:治以養陰清熱、滋補肝腎。藥用生熟地黃各20克,山萸肉8克,淮山藥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澤瀉10克,知母10克,黃柏8克,白芍12克,威靈仙12克,制馬錢子末0.3克(沖服)。疼痛明顯者加延胡索、乳香、沒藥;活動不便者加木瓜、桑枝、牛膝、秦艽;兼虛熱者加青蒿、鱉甲;兼溼熱者加土茯苓、海桐皮;頸椎病者加葛根;胸椎病者加薑黃;腰椎病者加杜仲;足跟痛者加牛膝。日1劑,水煎,分2次服。選用成藥:知柏八味丸、一貫煎、滋陰逐痹湯。

2、肝腎陽虛:治以溫補肝腎、祛寒除溼。藥用附片12克,桂枝8克,黨蔘12克,黃芪20克,淮山藥10克,骨碎補15克,狗脊10克,淫羊藿10克,川草烏各8克,鹿角片12克,制馬錢子末0.3克(沖服)。兼風溼活動加五加皮、羌活、獨活、尋骨風;兼陰虛加沙蔘、五味子;肢冷怯寒、脈遲加細辛、麻黃;骨節痠痛加秦艽、威靈仙;兼血瘀證加川芎、丹蔘;兼氣血虧虛加雞血藤、當歸。日1劑,水煎,分2次服。選用成藥:桂附八味丸、右歸丸、溫陽蠲痹湯。

3、氣血瘀阻:治以理氣止痛,活血祛痹。藥用當歸12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羌活8克,秦艽8克,桂枝8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牛膝10克,五靈脂15克,地龍6克,雞血藤12克。局部刺痛明顯加地鱉蟲、穿山甲;腰以上痛加薑黃;腰以下痛加茜草;痛劇不止加乳香、沒藥、川草烏;兼陽虛加炙芪、黨蔘;兼陰虛加枸杞、自芍;兼脈絡痹阻加路路通、威靈仙;關節不利加木瓜、桑枝。選用成藥: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湯、身痛逐瘀湯。

4、寒溼痹痛:治以祛風散寒,滲溼蠲痹。藥用獨活10克,桑寄生15克,秦艽10克,防風8克,細辛4克,當歸12克,赤白芍各12克,川芎12克,生地20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黨蔘10克,桂枝8克,茯苓12克。關節活動不利者加鹿銜草、宣木瓜;疼痛明顯者加川草烏、制乳沒;夾有痰溼者加膽南星、萆薢;久痹不愈者加蜈蚣、烏梢蛇。選用成藥:獨活寄生湯、桂枝湯加味。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