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母嬰 > 嬰兒指甲鉗

嬰兒指甲鉗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什麼是嬰兒指甲鉗

本品專爲年齡低於3週歲的嬰幼兒設計,其體積小巧玲瓏,且使用起來比較安全,不會傷害到寶寶。其採用了與成人指甲鉗不同的構造:較爲圓鈍的頭部,弧線形的淺口設計和特殊的指甲收集裝置。使用起來更加安全可靠,不容易弄傷寶寶。

嬰兒指甲鉗

嬰兒指甲鉗有必要買嗎

嬰兒的指甲長得很快,不及時剪指甲會容留許多污垢,併成爲細菌繁殖的“樂園”。這嚴重影響了寶寶的健康,甚至會引起寶寶生病。最好一週給寶寶剪2到3次手指甲;腳趾甲一月剪一兩回就可以了。由於成人使用的指甲鉗並不適用於寶寶,出於安全的考慮,父母有必要給寶寶準備一個嬰兒專用的指甲鉗。

它的優點在於:

1.我們生活中使用的指甲鉗,刃部較寬,而小朋友的手指比較窄小。這樣的設計對寶寶來說是不安全的,很容易傷到他們。而嬰兒指甲鉗的頭部是比較鈍的,不容易戳傷寶寶。且鉗口形狀呈弧形,這樣的形狀和寶寶的指尖形狀是比較類似的。這樣一來,爸爸媽媽給寶寶剪指甲時,即使寶寶亂動,也不容易弄傷寶寶。

2.指甲鉗上附帶有一個塑料的套子,這個套子有一個特殊的保護裝置可以確保寶寶的手指不至於深入過多,也可以收集剪下來的指甲,以防飛濺到寶寶眼睛或鼻子裏。在剪完所有的指甲後,把這些指甲片一起傾倒出去。

當然了,如果家長覺得即使不用嬰兒專用的指甲鉗,也可以確保安全地給小朋友修剪指甲,那也可以不用該產品。

嬰兒指甲鉗怎麼選

從前文來看,嬰兒指甲鉗的確有它存在的價值。那麼,爸爸媽媽在選購嬰兒指甲鉗是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1.安全性

安全始終是嬰幼兒產品最重要的因素。應當儘量選擇安全係數高的產品。要注意觀察:鉗口是否有相應的保護措施以防止寶寶手指受傷;是否有特定的裝置來收集濺落的指甲碎片以免被寶寶不慎吸入鼻腔或吞入口中等等,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

2.材質

最好是無菌材質,雖價格較高,但更加安全可靠,物有所值。即使沒有使用無菌材料,也至少保證不能使用質量低劣的塑料製品來作爲指甲鉗的材料。劣質塑料的特點是:色澤不均一,手感不光滑,且多有難聞的味道。

3.方便握持

在給寶寶剪指甲時,有的寶寶會亂動,這就意味着媽媽有可能要較長時間的握持住指甲鉗。所以,指甲鉗的曲柄要設計得足夠合理,使用起來比較舒適。

嬰兒指甲鉗分齡選購

給不同年齡段的寶寶修剪指甲,使用的指甲鉗是有差別的。下面給廣大的家長朋友們做個簡單介紹:

1.0-6個月

此時嬰兒指甲較爲柔軟,所以建議用嬰兒專用的指甲刀。等到寶寶再大一點,指甲會變得堅硬而強韌,這類指甲刀就不合適了。

2.6-12個月

此時的寶寶指甲已經越來越堅硬了,但手指依舊纖細而嬌嫩。父母用普通的指甲鉗來給他們修剪指甲,常有不慎傷及寶寶的危險。此時最好選擇帶有放大鏡的指甲鉗。使用時,首先用鉗子鉗住需要剪掉的指甲,然後調節放大鏡的倍率,使觀察效果達到最佳時,再摁動指甲鉗的把手,將指甲剪下來。

3.1歲以後

給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剪指甲要相對安全一點。不過爲了孩子的健康,最好還是使用可以防止夾住皮肉專用的嬰兒指甲鉗。該類產品的刃部四周都覆蓋有塑料,無鋒刃外漏,即使兒童拿來玩耍也不易受傷。而且該類產品附有指甲託,給寶寶更多的保護。

如何使用嬰兒指甲鉗

即使嬰兒指甲鉗的設計足夠合理,也要求媽媽們學會如何使用指甲鉗,來確保寶寶的安全。媽媽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選擇嬰兒專用的指甲鉗,不可以用成人指甲鉗來替代。

2.使用時,要將寶寶的手臂或腿置於自己的腿上。這樣可以獲得良好的依託,使得操作更加穩定。

3.抓緊寶寶的手掌或腳掌,將指(趾)甲置於自己手心中,以防止他亂動,即使他已經睡熟也不可掉以輕心,因爲他隨時可能醒來。

4.操作時要注意,使寶寶的指甲和指甲下面的肉保持分離,以免誤傷。

5.剪指甲時,先剪指甲中央的尖部,隨後再修剪兩側。

嬰兒指甲鉗好還是指甲刀好

指甲刀和指甲鉗都有專爲嬰兒設計的產品,這兩者各有特點:

· 嬰兒指甲鉗

剪指甲更快速。因其鉗口形狀與手指形狀吻合,所以可以快速剪指甲。而且嬰兒指甲鉗的口部是鈍的,不易傷害到嬰兒,所以對嬰兒來說很安全。當然,建議最好在嬰兒入眠後再給他們剪指甲,這樣最保險。

· 嬰兒指甲刀

使用更便捷。只需要用指甲刀在寶寶的指甲上剪上一個開口,然後順着這個靠口一點點地撕,就可以成功的幫助寶寶修剪指甲。這種方法總的來說還算安全的,因爲寶寶的手指甲較成人柔軟很多,可以輕易地被撕下而不會傷到肉。如果媽媽還是不放心,那就趁寶寶睡覺時候再給他修理指甲。

不管用什麼樣的方法來修剪指甲,切記:一定要保證修剪後的指甲光滑平整,不應該有尖角或毛糙。否則,寶寶會不小心劃傷自己。

總而言之,這2類產品都是可以用來幫寶寶修理指甲的。並不能確切的說到底是哪一類更好,還是看使用者的習慣和喜好。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