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白米飯也會吃出糖尿病

白米飯也會吃出糖尿病

來源:男爵風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世界著名醫學雜誌《英國醫學雜誌》近日發表文章稱:亞洲人每天多吃白米飯與糖尿病的發病相關。該文稱研究顯示,吃白米飯最多者與最少者相比,患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55%。

白米飯也會吃出糖尿病

作爲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國”,白米飯是我們餐桌上的主食之一。這篇文章在網上流傳後,引發了不少人的驚歎:“以前都說吃得太好容易得糖尿病,現在難道吃米飯也會吃出糖尿病嗎? ”

爲此,記者前往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向有關專家求證。

沒必要拒絕白米飯

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副主任醫師周健告訴記者,白米飯的升糖指數(食物進入人體後血糖升高的相對速度)相對較高,多吃白米飯與2型糖尿病之間的確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鑑於該文章所涉及的研究存在侷限性,並不能就此得出每天吃白米飯就容易得糖尿病的結論。以米飯爲主食的人只要吃得適量,大可不必過分擔心因此就會患上糖尿病。

人爲什麼會得糖尿病,並不是由某一種習慣或因素單方面決定的,而是由許多因素共同參與的結果,飲食、遺傳、生活方式等都與糖尿病的發生息息相關。

如果因爲擔心患上糖尿病或者因爲 “勵志”減肥,就只吃菜而不吃飯,反而會引發其他健康問題。

穀物位於“膳食營養金字塔”的底層,營養的基石若不穩固,就容易導致多種營養素攝入不足,造成營養不良,從而導致免疫力低下,易感染細菌、病毒等後果。更重要的是,如果米飯吃得少了,而油脂或脂肪卻吃得多了,反而容易引起血脂異常和肥胖等問題。

粗細搭配最合理

我國的糖尿病患病率已達9.7%,患病人數居世界第一。要想在飲食上遠離糖尿病,不吃米飯肯定是不行的,而應該學會粗細搭配。在每天攝入一定量的米飯等主食的同時,最好能搭配一定的粗糧。

精白米在加工過程中由於機器的脫殼和研磨,損失了許多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粗糧雖然在口感上不如精白米那樣光滑,但其所含的碳水化合物比精白米、精白麪要低,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鎂等微量元素則比之更高。因此,適當吃點粗糧能夠增加胃腸蠕動,延緩餐後血糖的升高,此外還有助於預防便祕、調節血脂。

周健建議,平時可適當選擇全谷、全麥食物,在主食中可以用部分粗糧替代細糧,如適當吃點糙米飯、五穀雜糧飯等。

警惕高升糖指數食物

周健提醒,對於已經患有糖尿病的人來說,也沒有必要完全拒絕白米飯等主食,保證膳食的均衡纔是健康的基石。

糖尿病患者真正需要控制的,是每天所攝入的總熱量。建議患者諮詢相關醫生,根據自己的體重和血糖水平,請醫生給出適當的熱量攝取標準。

此外,食物的升糖指數也是糖尿病患者需要留意的。升糖指數高的食物意味着胃腸消化吸收得快,容易引起血糖的快速升高。相反,低血糖生成指數的食物消化吸收慢,不容易引起餐後血糖的飆升。

一般來說,精製的穀類食物和土豆的升糖指數相對較高;豆類和未加工的穀類 (包括粗糧)的升糖指數爲中等;多數蔬菜和部分水果的升糖指數相對較低。

糖尿病人在選擇食物時,應該儘量少吃升糖指數較高的食物,比如:小麥麪條、富強粉饅頭、烙餅、油條、糯米粥、米餅、烤馬鈴薯、煮甘薯、南瓜、胡蘿蔔、西瓜等。

“好吃懶動”可不行

想要真正遠離糖尿病,不能只關注飲食,而是要達到“吃”與“動”的平衡。

眼下,不少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可以用“好吃懶動”來形容,不動肌肉,只動胰島,是一些年輕人早早患上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周健建議,管住嘴、邁開腿,少吃多動,既能減輕胰島的負荷,又能舒緩壓力、抵抗焦慮和抑鬱。

專家介紹

周健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副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血糖監測學組委員兼祕書、上海市醫學會內分泌分會青年委員。以第二完成人獲上海上海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上海醫學科技一等獎。擅長糖尿病的個體化診治。

延伸閱讀

吃得太精細,易患哪些病

白米飯雖然算不上是引發糖尿病的罪魁禍首,但食物太過精細,的確容易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適當吃得“粗”一點,學會粗細搭配,有利於預防以下疾病:

膽結石 長期進食精細的米麪以及動物內臟、蟹黃、蛋黃等高膽固醇食物,容易使機體代謝紊亂從而導致血和膽汁中膽固醇濃度偏高,促使膽固醇結石的形成。

牙列不齊 許多家長喜歡給孩子吃精細柔軟的食物,水果切成塊、食物燉得爛,這些都會使孩子的牙牀肌肉缺乏鍛鍊的機會,影響頜骨的發育。等到孩子的恆牙開始萌出時,因爲咀嚼不夠、頜骨發育不全,就易導致乳牙不肯讓位,造成恆牙排列不整齊,甚至會長出雙排牙。

便祕 太過精細的食物往往缺乏纖維素。纖維素能夠刺激腸道,使其加速蠕動,同時保留腸內的水分,避免糞便乾燥。食物中如果缺乏這些纖維素,就容易引起便祕煩惱。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