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男科 > 真的有“精盡人亡”嗎

真的有“精盡人亡”嗎

來源:男爵風    閱讀: 4.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真的有“精盡人亡”嗎

報道一:2011年2月12日,某大學醫學院34歲研究生鄭某,在省人類精子庫捐精時,突然倒在地上神志不清,經過120急救無效,鄭某猝死。據悉,鄭某曾11天內4次捐精,並於第5次捐精時猝死。事隔4年,此事件又在媒體上成爲熱點事件。這則消息的標題給了大家一個導向—捐精捐多了會導致死亡。

報道二:美國泌尿協會2015年年會研究提出,頻繁的射精可減少患前列腺癌的風險。這些數據來自未來衛生保健18年來對32000位男士的隨訪研究,在研究期間,有3839名男士被診斷爲前列腺癌。1992年研究徵募時,所有參加的男士都被要求報告他們從20~29歲以及40~49歲時每月平均射精頻次。在40~49歲年齡段,38.0%的男士報告稱每月射精8到12次,8.8%報告稱每月至少21次。控制混雜變量後,每月至少射精21次的男士比每月射精4-7次的男士患前列腺癌風險降低20%。值得注意的是,射精頻次與高級的、晚期的或致命的疾病間沒有關聯。這些結果是對上一次大型衛生健康隨訪研究報告的更新(JAMA.2004;291:1578-1586)。

報道一暗示了頻繁射精的風險,11天5次,平均0.45次/天。

報道二證明了頻繁射精的好處,特別是每月至少21次,平均0.7次/天,同時沒有猝死發生的報道。

從醫學研究的文獻價值來講,報道一是個案,基本無循證醫學價值;而報道二是具有前瞻性的研究,也是目前爲止研究包含最大的羣體,具有射精的詳細信息。報道二大量研究人羣的平均射精次數遠遠高於報道一,並沒有猝死發生,直接否定了“精盡”與“人亡”的關聯性。

捐精與正常射精沒有差異

目前國內幾乎所有的人類精子庫採用的都是自慰取精方式,捐精的過程和正常男性日常射精(包括性生活、自慰、遺精等)沒有兩樣,鐵柱的上一篇文章提到,精液有精子和精漿組成,精液儲存在精囊中,精液積滿,便需要排出體內,長期不射精會導致一些男性疾病的產生。

在短時間內連續射精,實際上不再有精液射出。臨牀研究證明,連續射精時,僅前1-2次的精液中精子較多,而後則減少,甚至沒有精子,即只是排出了精漿。如果連續射精,則往往是射精管的收縮所產生的快感,而無精液排出。這是人體一種自我調控的功能,也是一種自我保護作用。男性性生活過度、排精過量,也只會從身體上感覺到疲勞。因此,男人並不存在所謂的“精盡而亡”,只是暫時沒有了“子彈”,“槍”和人還是完好無損的。

捐精導致猝死是誤導

新聞中,捐精時猝死只是一種時空的偶然,而導致猝死的原因並沒有調查清楚,因此並不能說猝死來源於捐精。

捐精是與男性正常自慰沒有區別,通過刺激後射精到達性高潮,人體腎上腺激素分泌旺盛,會導致捐精者心跳加速、血壓上升。如果捐精者本身有心血管、心臟疾病、高血壓或其他隱匿性疾病,就極有可能在捐精過程中發生猝死。因此新聞中鄭某的死很有可能就是這樣的原因。

另外,人類精子庫設置的捐精室獨立且封閉,和日常排精的環境會有很大不同,捐精者在捐精過程中身體發生意外時無法得到其他人的及時施救,這也可能是悲劇發生的重要因素。

哪些人不適合捐精

我國《人類精子庫管理辦法》有以下規定:人類精子庫應當對供精者進行健康檢查和嚴格篩選,不得采集有下列情況之一的人員的精液:(一)有遺傳病家族史或者患遺傳性疾病;(二)精神病患者;(三)傳染病患者或者病源攜帶者;(四)長期接觸放射線和有害物質者;(五)精液檢查不合格者;(六)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患者。

專家建議,年齡過大(超過45歲)的男性不要去捐精,由於年齡關係很可能在捐精過程中中風。過於肥胖的男性也不適合捐精,肥胖患者患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比常人高,捐精也算是一種自慰,會使人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可能會導致猝死。同時,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及其他心臟病者,以及曾發生過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人,都不適合捐精。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