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母嬰 > 新生兒產傷

新生兒產傷

來源:男爵風    閱讀: 2.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什麼是新生兒產傷

新生兒產傷是指分娩過程中因機械因素對胎兒或新生兒造成的損傷。近年來由於加強了產前檢查及產科技術提高,產傷發生率已明顯下降,但仍是引起新生兒死亡及遠期致殘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基層單位。鎖骨骨折是產傷性骨折中最常見的一種,與分娩方式、胎兒娩出方位及出生體重有關。 大部分患兒無明顯症狀,故易漏診,但患側上臂活動減少或被動活動時哭鬧,痛、骨玻璃音,甚至可捫及骨痂硬塊,患側擁抱反射減弱或消失。

新生兒產傷

新生兒產傷種類

頭皮產傷

頭皮產傷包括產瘤、頭皮血腫、腱膜下出血。

1.產瘤:通常發生於頭位自然產,由於頭皮的外傷造成表淺部位的出血性水腫,它的位置不侷限在一頭骨縫內,臨牀上不需要任何治療,通常3天會消失。

2.頭皮血腫:發生原因不明,較常發生於產鉗生產嬰兒,它可以發生於顱骨任何部位,但只侷限於單一骨縫內,不會超越頭骨中線,大部分血腫在幾周內自然消失,少部分會有鈣化情形發生。

3.腱膜下出血:發生原因是由於胎頭在通過骨盆腔時,外力的壓迫和拖拉造成。它可能合併大量出血造成休克死亡。觸診時有波動感,臨牀上需注意大量失血、黃疸等併發症。

顱骨骨折

顱骨骨折包括線性骨折、凹陷骨折、枕骨分離。

1.線性骨折:最常見的顱骨骨折,因生產時頭骨受到壓迫引起。單純的線性骨折大部分不會合並其它傷害,除非合併顱內出血。大部分的單純性線性骨折不需要治療,會自行癒合。

2.顱骨凹陷性骨折:頭部膜性骨凹陷造成,又稱爲乒乓球骨折。發生原因有可能是不正常的產道擠壓、產鉗使用不當,出生後頭部外傷所造成,治療以保守觀察,真空吸引,手術矯正爲主。

3.枕骨分離:頭部外傷導致,常合併後腦窩硬膜下血腫及顱內產傷。顱內產傷包括:

① 硬腦膜上血腫:造成原因多是因爲影響到中腦膜動脈的線性顱骨骨折引起的,臨牀症狀有腦壓增加,前囟門膨出,抽搐、眼球偏向一邊,確認診斷以計算機斷層爲主,治療需採緊急外科手術,以避免嚴重的併發症。

② 硬腦膜下血腫:起因於靜脈或靜脈竇斷裂引起,臨牀上以腦幹壓迫症狀如:眼球偏向、昏迷、瞳孔不等大、角弓反張,檢查以計算機斷層掃描,治療需要緊急外科手術,約有20%~25%,有抽搐、水腦、神經障礙等後遺症。

③ 蜘蛛膜下腔出血:此爲新生兒最常見的顱內出血,多因外傷、缺氧造成,臨牀上以抽搐、神智不清、焦躁不安、呼吸暫停表現,診斷以計算機斷層掃描,主要後遺症爲水腦。

脊柱傷害

通常發生於頸椎,常起因於複雜性臀位生產,臨牀症狀和傷害的嚴重度及位置有相關性。高位脊柱傷害可能會造成死亡、呼吸衰竭、脊髓休克症候羣;低位脊柱傷害可能會造成四肢或下肢無力、括約肌無力、感覺消失等症狀。臨牀診斷以磁振攝影爲主,併發症包括四肢無力、大小便失禁等。

體徵因損害部位不同而異:

(1)椎骨骨折最常見於第七頸椎和第一胸椎連接處,由於椎骨部分的或暫時的移位,腦脊膜血管有可能被撕破屈此血液可充滿椎管,脊髓損傷的程度取決於所發生椎骨移位的大小。如移位足以引起脊髓完全的橫斷,則受累以下部分發生萎縮,並且由這個水平以下的神經纖維所支配身體的部分就出現永久性的麻痹。麻痹症狀如果部分是由水腫和出血造成,隨着水腫和出血的消失,症狀會有明顯的改善。

(2)新生兒出生後最初幾天因脊髓出血,雙腿軟弱無力,不能活動。如果損害部位較高,累及頸部區域,則手臂麻痹症狀明顯,健反射和本能反射活動消失,膀胱膨脹,尿從尿道滴出並常常伴有嚴重便祕。如果幾周之內不改善,則開始出現營養障礙,損傷部位以下肌肉萎縮,攣縮並有變形,皮膚變薄,潰爛。更有嚴重者出現呼吸抑制至休克,雙側下肢癱瘓等。

產傷引起的脊柱損害症狀要與先天性肌無力等原因引起的四肢癱瘓相鑑別。

臂神經叢損傷

新生兒產傷中神經叢受傷較脊柱傷害發生率高,起因於頭位生產對肩膀的拉扯,或是臀位生產對頭部的牽引所造成,較常發生於體重過重胎兒。依受傷部位可分爲歐勃氏麻痹(Erb‘s palsy),克蘭氏麻痹(Klumpke’s palsy),及全臂神經叢受傷。

1.歐勃氏麻痹:主要影響第5、6頸神經根,主要影響肩膀和手臂使病人上臂無法外展及外旋,患側驚嚇反射消失。

2.克蘭氏麻痹:主要影響第8頸神經根,第一胸椎,影響手和手指,病人無法握物。

3.全臂神經叢麻痹:主要影響第5神經根至第1胸椎,手上臂和前臂皆受影響,可能合併Horner‘s syndrome,包括眼瞼下垂、無汗症、瞳孔縮小。

治療一般需7~10天的固定不動,再給予被動的運動,大部分約80~95%的病人會復原,6個月內完全恢復功能,少部分病人若無法恢復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腦神經及周邊神經受傷

1.正中神經:多爲產後傷害造成,臨牀表現爲拇、食指抓握動作變差。

2.坐骨神經:多爲產後造成,受傷症狀爲髖部外展變差及膝部以下關節較不能動。

3.橈神經:受傷常合併肱骨骨折,臨牀症狀爲手腕無力下垂。

4.咽神經:可與顏面神經合併發生,臨牀症狀爲吞嚥困難、呼吸困難、發聲困難。

5.橫膈神經:80~90%合併臂神經叢受傷,臨牀表現爲呼吸困難,需輔助呼吸器改善症狀,大部分6~12個月內會恢復,嚴重者需開刀治療。

6.顏面神經:可能與產鉗使用有關,受傷的眼睛無法閉眼,患側的臉部無表情變化。

骨折

產傷骨折( birth fracture ),是指小兒在出生過程中釀成的骨折,多因胎兒體重過大、臀位產、剖腹產以及其他難產所致。多發性骨折應考慮爲先天性成骨不全等引起的病理骨折。產傷骨折的好發部位依次爲鎖骨、肱骨幹、股骨幹、顱骨、肱骨或股骨的骨骺分離。最多見,約佔產傷骨折的90%。

骨折後除具有骨折症狀外,還可見患側肢體自主動作減少,這種情況易被誤爲癱瘓,但它並非神經損傷所致,故稱假性癱瘓。此外,給小兒換尿布、穿脫衣褲或擦身洗澡移動某側肢體時,常有不明原因的突然啼哭,這是骨折斷端移動而引起的疼痛。此時,必須將患側肢體暴露,並與另一側肢體進行對比檢查,常能發現異常。

但鎖骨骨折症狀有時並不明顯。直到骨折已癒合,在胸廓上方鎖骨處出現橄欖大小的腫物時才引起注意。家長髮現上述情況不必擔憂,這是骨折癒合所產生的新生骨,即使骨折斷端位置未對齊,甚至畸形癒合,對日後功能影響也很小。

鎖骨骨折:

鎖骨骨折發病居首位,骨折多位於骨幹的中 1/3 ,初期無明顯的症狀,多於傷後 2~3 周局部骨痂生成而隆起才被發現。

鎖骨骨折診斷時注意與產傷麻痹相鑑別。

產傷鎖骨骨折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繃帶繞經兩側腋窩於背部交叉,固定形似“∞”字,稱八字繃帶固定。繃帶必須鬆緊適宜。八字繃帶包紮過緊可壓迫腋窩血管和神經,使手指蒼白、腫脹或發紫。神經壓迫後雖有麻木感,但新生兒無法表達,重者可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包紮太鬆達不到固定的目的,也就失去了固定的意義。

長骨骨幹骨折:

1. 股骨幹骨折:多因臀位產過程中扭轉屈膝的大腿或過分牽拉伸直的下肢所致,這種骨折也可見於剖腹產。治療最好採用雙下肢懸吊滑動牽引,個別病兒可配合應用小夾板固定。牽引重量以患兒臀部擡起離牀面 2cm 左右爲宜,應特別注意踝部繃帶和膠布的纏繞,避免發生足部血運障礙。一般牽引 2~4 周,解除牽引後適當用小夾板保護即可。

2. 肱骨幹骨折:多爲臀位產所致,多系橫形或螺旋形骨折。治療可採用小夾板固定或患肢貼胸壁固定。固定 2~3 周即可見明顯骨痂,併發的神經症狀常在 6~8 周後消失。

骨骺分離:

新生兒有些長骨骨骺尚未骨化,爲軟骨成分, X 線檢查不顯影,診斷比較困難,誤診率很高。臨牀表現有關節腫脹、不能主動活動,呈假性麻痹,被動活動時因疼痛而啼哭, X 線片僅有脫位徵象。產傷骨骺分離多爲 Salter-Harris Ⅰ型,一般預後良好。

1. 肱骨遠端骨骺分離:在嬰幼兒,尤其新生兒創傷性肘關節脫位極爲罕見,而肱骨遠端骨骺分離則相對多見。臨牀上患肢無自主活動,被動屈肘時患兒哭鬧,並有局部腫脹結

合 X 線片可作出診斷。肱骨遠端骨骺分離多爲尺偏型骨折,故肘內翻爲常見的合併症,治療可採用閉合復位屈肘位石膏固定,移位明顯時,亦可肘外側切開復位、細克氏針固定。

2. 股骨近端骨骺分離:該部位骨骺分離少見,診斷困難。若發現有以下情況應考慮股骨近端骨骺分離:出生後患肢呈假性癱瘓,移動下肢時患兒啼哭,無炎症體徵, X 線表現髖臼發育正常,卻有半脫位徵象。該損傷採用 Bryant 牽引即可。

3. 股骨遠端骨骺分離:股骨遠端骨骺出生時已骨化,診斷多無困難。此類骨折的併發症較多,宜及早採用雙下肢懸垂牽引。

產傷兒的觀察與護理

新生兒產傷是分娩過程中引起的損傷,多發生在難產和手術操作後,但亦可能發生於自然分娩。尚有少數產傷兒是自身成骨不全等疾病導致。在分娩過程中可因機械操作造成損傷,可發生於新生兒的各個部位及組織,其中以顱內出血最爲嚴重。

1.顱內出血

顱內出血是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部分患兒雖未死亡,但可能留有後遺症。有損傷性和缺氧性兩種。前者是在分娩過程中胎頭嚴重變形,致腦膜撕裂,損傷靜脈竇或靜脈而出血,後者由於胎兒窒息及胎頭受壓,使顱內靜脈淤血、缺氧,導致腦組織水腫及腦實質點狀出血。

1.1 顱內出血的觀察

(1)小腦幕上出血:多呈興奮型,如不安哭吵、尖叫、嘔吐、反射亢進,肌張力增高,局部或全身痙攣,癒合較好。

(2)小腦幕下出血:多呈抑制狀態,嗜睡、肌力弱,反射遲鈍或消失,預後差。

(3)由於顱內壓增高及腦膜刺激,囟門飽滿、恐怖表情、抽搐、反覆窒息、昏睡。

1.2 顱內出血的護理[醫學教 育網 蒐集整理]

(1)絕對安靜、頭部稍墊高,觀察≥3天。

(2)護理操作減少到最低限度。必要的護理集中一次做完,動作要輕柔。盡力減少搬動。

(3)嚴密觀察面色、呼吸、哭聲、嘔吐及有無抽搐。餵乳時間適當延遲。若吸吮吞嚥不好或頻吐,可靜滴10%的葡萄糖溶液,操作要熟練,避免過多刺激。

2.頭顱血腫

頭顱血腫是骨膜下血管破裂導致。使用胎頭吸引助產多見,平產也有發生。位於新生兒頭頂,單側或雙側,有波動感,邊界清楚,出生後1~3天可漸增大,不需處理,但要保護頭皮不受損傷感染。4~5天后靠血腫本身壓力新生兒凝血功能上升而停止發展,3~8周後逐漸吸收,少數機化後可終身存在。頭顱血腫若過大,可因紅細胞破壞產生膽紅素而引起新生兒黃疸加重,應警惕核黃疸的發生。同時對過大的血腫嚴格消毒後抽出積血,加壓包紮,給予抗生素和止血劑。

3.皮膚損傷

負吸術及平產均偶可出現頭皮擦傷,臀位產可造成新生兒會陰部、陰囊、大陰脣皮膚擦傷及血腫。護理要注意損傷的清潔,並塗以紅黴素眼膏保護皮膚防止感染。

4.胎頭水腫

 

胎頭水腫是胎頭的皮膚和皮下組織在胎頭通過產道時受壓迫發生剝離引起,範圍大小不定、不受骨鍵限制,這種產傷不需特殊處理,讓新生兒保持安靜,在24h內會自行吸收。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