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母嬰 > 懷二胎遇到這些情況 建議剖腹產

懷二胎遇到這些情況 建議剖腹產

來源:男爵風    閱讀: 7.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即將要生二胎的準媽媽們在生產的時候,選擇順產還是剖腹產?這個問題要依據很多方面的指標來考慮,比如,高齡產婦、疤痕子宮還有孕婦本身的身體條件等。一起來看看哪些情況選擇剖腹產好。

懷二胎遇到這些情況 建議剖腹產

高齡產婦二胎建議剖腹產

一般產婦35歲以上算高齡,很多準備生二胎的女性年齡在35歲以上,屬於高齡產婦,分娩的風險比一般孕婦要高。因爲,年齡大了以後可能子宮宮縮的協調性和彈性都會差一些,子宮的彈性差,有可能發生宮縮乏力的可能性就大一些。一般高齡生二胎,有順產的機會,但是選擇剖腹產可以讓生產更加順利和輕鬆。

對於懷上二胎的高齡準媽媽來說,如果第一胎是順產,一般來說,第二次分娩的時間比第一次短,子宮口開大更快,骨盆韌帶、肌肉及陰道組織也比第一次容易擴張。但是如果第二個胎兒比第一個胎兒大很多,分娩過程可能要長,可能會難產,這時候建議選擇剖腹產。

如果第一胎是剖腹產,剖腹產手術後,子宮存在瘢痕,第二次懷孕一般要在2年以後,否則子宮破裂、胎盤粘連或胎盤植入等問題的風險會增加。建議根據子宮恢復的情況,以及醫生檢查和評估的結果等綜合考慮。

瘢痕子宮再孕首選剖腹產

剖宮產並不僅僅是在肚皮上留下了一個刀痕,同時也在女性的子宮上留下了一道傷口。這道傷口自然就會留下瘢痕,也就是“瘢痕子宮”。其後果是女性不易懷孕,一旦懷孕也容易造成子宮破裂、宮外孕等。

第一次剖腹產術後再孕的產婦,第二次分娩有80%做剖腹產,這比陰道分娩安全。再次剖腹產的手術時機要選擇適當。過早,胎兒不易存活;過遲,易造成子宮破裂或死胎。只要胎兒發育成熟,便可進行手術,不必非等到臨產才做手術。剖腹產手術分娩,一人僅能做兩次。爲保證母親的健康,在第二次剖腹產手術的同時,要做輸卵管結紮,以達絕育目的。

對於有生育二胎計劃的,第一胎儘量順產。如果第一胎已經是剖宮產,第二胎最好在兩三年後懷孕,並且早孕期(兩個月多一點)就要到醫院做B超,看孕囊是不是附着在原來的疤痕部位;懷孕過程中,還要到較好的醫院做系統產檢;生產時,要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分娩方式。

懷二胎遇到這些情況 建議剖腹產 第2張

遇到這五種情況也要剖腹產

1、生殖器疾病:

若孕婦存在生殖道畸形或骨盆狹窄等產道梗阻問題,應選擇剖腹產。

2、妊娠合併心臟病:

如果產婦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如房間隔、室間隔缺損,以及動脈導管未閉、肺動脈高壓等,懷孕前一定要諮詢產科和心內科醫生,能否懷孕。如果有條件懷孕,整個妊娠期要加強監護。患有心臟病的孕婦,生產過程可加重心臟負擔,誘發心力衰竭致生命危險。因此,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提前進行分娩計劃,選擇適當的時機進行剖腹產。

3、糖尿病:

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婦女並不一定需要剖腹生產,要根據患病的嚴重情況和胎兒發育情況確定。生產方式應該由婦產科醫師參考檢查結果,與產婦共同討論後決定。但糖尿病孕婦懷有巨大兒的可能性較高,一般來說,胎兒體重預估在4000g以下,可嘗試自然生產;若胎兒體重預估在4000g以上,可考慮行剖腹產。

4、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妊娠期常見的疾病,在妊娠晚期,醫生會根據母親和胎兒的情況確定分娩方式。對於病情較輕的,血壓控制理想,可以陰道試產;對於血壓控制不理想,病情重的孕婦,一般建議行剖腹產。

5、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孕晚期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病情有惡化表現者,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可考慮剖腹產,以預防甲亢的發生。

懷二胎遇到這些情況 建議剖腹產 第3張

剖腹產後刀口如何處理

1、傷口要勤換藥,保持傷口和周圍清潔乾爽。隨時保持疤痕處清潔,及時擦去汗液,不要用熱水燙洗。

2、保護好手術後刀口的刀痂,過早揭痂會把尚停留在修復階段的表皮細胞帶走,甚至撕脫真皮組織,刺激傷口出現刺癢。

3、可在醫生指導下,塗抹一些外用藥,如膚輕鬆、去炎鬆、地塞米松等。

4、適當改善飲食,多吃水果、雞蛋、瘦肉、肉皮等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富含氨基酸的食物。切忌吃辣椒、蔥、蒜等刺激性食物。

5、休息時最好採取側臥微屈體位,以減少腹壁張力。拆線後,要避免劇烈運動、身體過度伸展或側屈。

剖腹產的副作用

1、麻醉風險,雖然極少數人才會發生麻醉過敏或因嘔吐而發生吸入性肺炎等問題,但是,一旦發生就可能造成產婦的生命危險。

2、日後可能造成膀胱、腹壁、子宮壁沾粘的後遺症。

3、剖腹傷口因個人體質不同,有的人會留下疤痕。

4、發生感染、大出血的機率較自然產高。

5、胎兒因爲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肺部功能較自然產的嬰兒弱。

6、術後恢復時間較自然產長,住院時間較久,此外,如果是自費剖腹者,要花費一筆不算少的費用。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