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婦科 > 女性月經不調怎樣懷孕

女性月經不調怎樣懷孕

來源:男爵風    閱讀: 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女性月經不調怎樣懷孕

一、月經不調怎麼辦?需對症下藥。

【情緒異常引起的月經失調】

長期的精神壓抑、生悶氣或遭受重大精神刺激和心理創傷,都可導致月經失調或痛經、閉經。

對策:保持良好的心態,學會調理自己的情緒。凡事豁達,不瑣屑較量;碰到不順心的事,也不要往鑽牛角尖。

【寒冷刺激的引起月經過少或閉經】

據研究,婦女經期受寒冷刺激,會使盆腔內的血管過分收縮,可引起月經過少甚至閉經。

對策:月經期間,儘量不要使用涼水,特別是過涼的水;飲食上也要注意,少吃生冷食物;還要注意防寒避溼,注意身體保暖。

【節食引起月經不調】

過度節食,機體能量攝入不足,造成體內大量脂肪和蛋白質被耗用,致使雌激素合成障礙而明顯缺乏,影響月經來潮,甚至經量稀少或閉經。

對策:均衡飲食。追求身材苗條沒錯,但是因此而影響懷孕就是大事兒了。爲了寶寶,請暫停減肥大業,或選擇更爲健康的減肥方法。

【嗜菸酒引起月經不調】

在吸菸和過量飲酒的女性中,有25%~32%的人因月經不調而到醫院診治。嗜好酒煙煙霧中的某些成分和酒精可以干擾與月經有關的生理過程,引起月經不調。

對策: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改掉不良行爲,不吸菸,少飲酒,您的健康是寶寶健康的保證。

月經不調怎樣懷孕

月經不調的女性較難受孕,建議先找準病因,調理身體;然後,找準排卵期,針對性備孕,就能增加懷孕成功率。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測試排卵期:

1、排卵試紙監測排卵

利用排卵試紙測排卵,若檢測線比標準線強或一樣強,表示即將要發生排卵。但市面上的排卵試紙設定標準並一致,而每個人的情況也不一樣,所以只用一種試紙可能出現連續陽性,或者沒有陽性。因此,可以同時用多個品牌的試紙一起,測增加準確率。

2、測量基礎體溫

測定基礎體溫可準確地掌握自己的排卵期。基礎體溫測定是指經過6-8小時睡眠後,醒來未進行任何活動(如說話、進食或起牀等)所測得的口腔體溫。

按日期將所測得的體溫記錄相連成曲線,稱爲基礎體溫曲線。正常的有排卵的基礎體溫曲線圖是呈雙相的曲線,有明顯的高溫區與低溫區。一般來說,排卵日是在基礎體溫最低的那一天。基礎體溫在排卵後24-48小時內升高。

3、B超監測排卵情況

通過B超監測排卵,可以直觀地看到卵泡的發育情況和排卵情況。以28天週期的來講:

第1次B超:在月經的第8天左右,瞭解有多少個卵泡同時發育,以及較大卵泡的直徑。

第2次B超:在月經第10天左右,可以看到1-2個優勢卵泡,並能計算卵泡生長的速度。

第3次B超:月經第13天左右,恰恰在排卵前,這時B超會出現卵泡周圍透聲環,有經驗的醫生會告訴你,卵泡應該在24小時內排卵,

第4次B超:剛剛排卵後第14天左右,卵泡已經消失或顯著縮小5mm以上,子宮直腸隱窩內可見液性暗區4~6mm,甚至更多。

4、排卵後一週檢測孕酮的數值

在正常女性的月經週期裏,排卵前卵泡期的孕酮水平較低,低於2 ng/ml,排卵後卵巢黃體產生大量孕酮,血液中孕酮濃度迅速上升;黃體成熟的時候,也就是排卵後七天左右,血孕酮濃度達高峯,可以達到15-32.2ng/ml或更高,然後不斷下降,月經前期恢復到整個月經週期中的最低水平。

因此,根據孕酮在月經週期中的變化,在判斷有沒有排卵中,如果黃體中期,也就是月經週期28天中的第21天,如果孕酮》5ng/ml提示排卵,小於5ng/ml提示無排卵。

找準排卵期後,可抓住排卵時機科學安排同房,能增加受孕成功率。

月經不調會導致不孕嗎

月經不調本身不會導致不孕,但是月經不調往往是由婦科疾病引起,最常見的是婦科炎症、子宮肌瘤、卵巢囊腫,這些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導致病情惡化、引發不孕。月經不調很可能就是不孕症的信號。不孕症伴隨着各種各樣的月經問題。

月經不調會導致不孕嗎?通常情況下月經不調本身是不會導致不孕的,但是長時間的月經不調會引起其它併發症,這就難免不會影響生育了。引起月經不調的因素有很多,像一些婦科疾病、營養不良、生殖問題以及月經期的衛生等都會引起月經不調。由於月經不調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是一些卵巢早衰、多囊卵巢綜合徵、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等,這些疾病如果治療不及時是很可能導致女性不孕的。

引起月經不調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現爲卵巢問題引起月經不調、器質病變或藥物等因素引起月經不調。我們都知道,受精卵可以在適當的時機被種到子宮的內膜中,纔會最終受孕成功並生長髮育,這一過程都要靠性腺的功能正常,如果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都會影響女性受孕。

因此,月經不調的女性要積極調理身體,可以諮詢醫生意見選擇合適的藥物治療或食療方法,積極鍛鍊身體以提高身體素質。還要密切觀察排卵情況,抓住排卵期合理安排同房,才能增加受孕成功率。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