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父母、男人給不了你的幸福,我們自己找回來

父母、男人給不了你的幸福,我們自己找回來

來源:男爵風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章來源微信公衆號:

心之助(微信:xinzhizhunvxing) 文丨盧悅([email protected])

父母、男人給不了你的幸福,我們自己找回來

負擔

心悅君:

認同個人價值,尊重多種選擇,不以舊有觀念去捆綁家庭中的每個人,才能夠真正停止衝突和分裂,真正實現互相尊重,互盡責任,互不捆綁。

《奇葩說》裏,馬薇薇有個廣爲人知的論述:

在親子關係中,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在正確與錯誤之間做選擇,而是在兩個錯誤的選擇之間做選擇。我們只能選一個承擔得起的錯誤。

緊密共生,仍然是父母的第一選項。他們會有“分離是種罪惡,孩子不跟我在一起親密生活,就是與我有嫌隙,就是沒了愛、孝和良知”的想法。

一方面,我們的傳統文化認同這種融合,那就是養兒防老,共生無罪;

另一方面,我們過的是現代生活,受全球化、現代化的觀念影響,會重新評判和調整我們的價值體系和行事法則。

01

理想的親子關係:互相尊重,互盡責任,互不捆綁

過去以家族爲中心的時代,跟父母過,融合在一起,不分你我,這沒有問題。因爲有一個支撐你贍養父母、子女的中間體系。同時養老也有相應的好處,在古代,孝子還能舉孝廉。但現在兩個孩子要負責四個老人,少有中間體系來協助,傳統觀念給予的壓力又大,就非常困難了。

家庭生活中出現的很多問題,如養老、育兒、婚姻,缺乏外界力量介入協助,而父母在情感上也很難接受這種介入。

西方是典型的陌生人社會,而中國在親子關係中展現的更多是熟人社會。過去中國的社會責任靠家族、家庭去組織,但今天在物質上、現實中又不免遭遇陌生人社會的法則。

如果按熟人社會、親子融合的法則來養老,我們其實缺乏支持系統和觀念基礎,只能選擇完全地養護;如果想過陌生人社會的生活,又會被指控:你不孝;你爲什麼對孩子這麼不上心。所以,出現了“自己養老還是社會養老”的選擇尷尬,哪都是錯,哪都說不通。

父母、男人給不了你的幸福,我們自己找回來 第2張

管教

中國的親子文化裏盛行反哺文化,父母的觀念通常是“我老了,就該你來養着我”,但是這個文化預期現在沒有任何實際支撐。所以衝突、分裂和選擇困難,在這一代的親子關係中是不可避免的。

未來80後、90後成爲社會中堅,會慢慢革新觀念,中國纔有希望進入真正意義的現代社會。認同個人價值,尊重多種選擇,不以舊有觀念去捆綁家庭中的每個人,才能夠真正停止衝突和分裂,真正實現互相尊重,互盡責任,互不捆綁。

02

學會在精神上減壓,做有限責任公司

很多父母因爲種種原因,缺少人性化的教養方式——因爲他們自己當年就是這麼被對待的,很難有更高級的情商和方法跟孩子交流。孩子長大後會發現,父母教給自己的那一套,根本沒有辦法應對當下的生活。

父輩遭遇過戰爭和困苦,最重要的事情是生存,於是過度功利化。我們的觀念斷代太厲害了,其實每隔十年甚至更短的時間,整體觀念就得升級。

比如改革開放前後、網絡時代前後的觀念,就完全不一樣。用沒有更新的思維和行爲模式去教孩子,孩子以後會處處吃虧。我們現在的思想武器是落後的,但生活要求、情感需求顯著增加,生活成本也變高,似乎擁有富足的生活纔是幸福的、周全的,這種生活方式纔是值得過的。

像《白鹿原》中所描述的,過去是族長管着你的婚姻和生活;後來則是單位管着。現在誰管你的生活?誰來保證?沒有社會支持和精神支持系統,父母不知道怎麼對待孩子,孩子不知道怎麼對待父母。

父母、男人給不了你的幸福,我們自己找回來 第3張

入侵

將來我們勢必發展養老院體系,這是社會保障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沒有辦法恢復宗法制度,也沒有辦法回到熟人社會、把大城市變回集市,沒有辦法倒退,只能往前走。

往前走,就必須更新思想武器,學會在精神上減壓,做有限責任公司,而不做無限責任公司。

在觀念轉變的過程中,會出現“道德綁架”的說法,道德綁架其實是一種剝削,如果不存在社會支持系統,那父母這些超過子女能力的要求,我認爲就是道德綁架。

我覺得現在的孩子需要分清責任的界限,做你能做的、願意做的,做你能力範圍內的事情。如果你老是做不願意做的事情,其實是最大的不孝,因爲你做的事是違心的。

03

改變親子關係,從改變父母的態度開始

由於歷史原因和父輩的成長環境,父母的觀念當然難改,不可能突然變成80後、90後的思維方式。他們的想法雖然和我們不同,但他們的情緒是可以調整的。如果通過交流能讓他們改變態度,就足夠了。君子和而不同嘛。

父母需要慢慢接受新的觀念。必須讓他們知道,我們沒有辦法擔負全部,只能做有限的事情,雙方的付出應該都不是無限的。

人生不可避免地要有一次哀悼或葬禮,並不是指死亡那一次,而是自我認識過程的一次“壯士斷腕”。所謂中年危機,其實是一次典型的自我認知革命,你會覺得“原來堅持的信念其實根本達不成”。此時我們應該埋葬過去的幻想,埋葬過去的自己。

如果不能完成自我認識的過程,就會變成永遠推着石頭往山頂走,又不斷掉下來的西西弗斯,一生都耗在不可能的任務上。你會覺得非常痛苦(當然這種痛苦也可能向有利的方向轉化),至於值不值、熬不熬,你得學會自己選,承擔自己能承擔的責任。

不是每個人都能獲得這種自我認同和改變,所以纔會不斷上演親子間的揪心劇情,總是互相誇大對方的能量,同時互相誇大自己的痛苦。因爲你不肯放棄,總是幻想“如果這麼做,也許父母就能改變”,或者“如果父母這麼做,也許我就能不一樣”,但在現實中並不能實現。

那我們爲什麼逼着父母去改變呢?我們應該改變自己的觀念,完成自我成長,嘗試與能夠真正瞭解我們的人產生連接,同時努力改變親子關係——從改變父母的態度開始。

父母、男人給不了你的幸福,我們自己找回來 第4張

殘酷

有一個案例:一箇中學生,被母親帶來做諮詢。心理專家覺得孩子很正常,但母親堅持認爲孩子有問題,說他注意力不集中、不專心、懶惰,給他吃很多精神方面的藥物。隔了很久後母子倆再來,孩子已經有些呆傻了——原來母親讓孩子做了腦部手術,切掉連接左腦和右腦的胼胝體。

這個母親殘酷地入侵了孩子的世界,用她的執念毀掉了孩子的一生。這個案例展現出一種惡性共生的狀態:父母沒有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而是當成自己的一部分,帶着“孩子哪裏不夠好,就把他修理到讓我滿意爲止”的觀念,把孩子物化了。

這個孩子將一生都無法走出父母的影響,即便他正常長大,依然會保持着一種跟父母強烈連接的狀態,沒辦法接受新的生活,或者讓新的人跟他產生連接。

這種共生現象,每個家庭都會有,不同的是級別和程度。很多父母太難跟孩子分開了,這跟他們的人生經歷、時代背景有關,他們想跟孩子有很深的連接。其實父母最終要做的,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04

新一代養育法則:沒有敵意的堅決,不含誘惑的深情

好的父母,會跟小孩子說很多話,即便孩子聽不懂。重點不是說話,而是那種“再小的孩子都是獨立的人,不是物品”的觀念。

心理學上對好父母的定義,可以概括成一句話:沒有敵意的堅決,不含誘惑的深情。和父母溝通也是一樣。無論對上對下,都要做到這種“溫柔的強”。

什麼叫“不含誘惑的深情”?

爸爸帶孩子去商場,孩子喜歡一個汽車模型,但爸爸覺得這模型太low,他希望給孩子買更貴的變形金剛玩具。小孩不喜歡,於是爸爸批評孩子:“怎麼喜歡這麼差的東西,沒品位!”

爸爸到底是給自己買玩具,還是給孩子買?孩子有異議,爸爸就說“聽爸爸的,準沒錯”,這實際上是帶了誘惑的深情,本質是“我對孩子好,並不是爲了孩子,而是爲了自己”。

什麼叫“沒有敵意的堅決”?

比如孩子就是要買這個玩具,不給買就撒潑打滾。這時爸爸突然失控,把孩子暴打一頓,那就是帶着敵意的堅決。孩子鬧、折騰,應該管教。但父親管教時有了額外的憤怒,就帶了很大的敵意。

孩子在三歲後會嘗試做破壞規則的事,以確定自己的邊界。好的父母面對這種情況時會保持心態平穩。過於退讓或激進,都不利於教養。

父母、男人給不了你的幸福,我們自己找回來 第5張

壓力

看父母好不好,就看孩子摔倒的時候父母如何對待。孩子摔倒了,父母立刻失魂落魄,覺得孩子好像缺胳膊少腿了,實際上只是蹭破一層皮。這是過度誘惑的深情。父母的態度會令孩子失去現實感,他本來沒覺得摔跤有多可怕,但爸媽一着急,他覺得害怕。

另一種則是罵孩子:“你怎麼這麼笨?比你小的孩子都不會摔成這樣,真丟人!”孩子本來覺得沒什麼,但父母這麼一說就覺得羞恥。這是帶着敵意的堅決。

好的方式是什麼?孩子摔倒了,首先將他扶起來,問怎麼樣、哪兒疼,先哄哄。等他冷靜下來,再問他“剛纔是怎麼摔的”。

孩子回答說“我一邊回頭看你,一邊跑,就摔了”。那下一次怎麼做?“下一次我看你的時候就不跑,跑的時候就不回頭。”父母讚揚一句“說得真好”,這叫循循善誘。

在面對親子關係時,我們最好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先處理情緒,這是使用母性功能,當你對的時候,給你接納;再說事兒,使用父性功能,就是幫你去認識,吃一塹長一智,學會如何跟世界相處。

這兩種功能如果能整合運用,有先後次序,培養出來的孩子就不會太極端。

05

最好的親子關係,是你可以成爲獨立的個體

現在比較極端的孩子,要麼過度早熟,要麼過度晚熟。前一類孩子過度依賴自己,放棄了親子依戀關係;後一類孩子則是過度放棄了自己,依賴親子依戀關係。

人需要兩種能力,一種是依賴自己,一種是依賴別人。這兩者最好是平衡的。但如果在早期的養育環境中父母做得不夠,那麼孩子就容易偏向其中一種。

過度發展自我,可能成爲學霸,可能成爲事業的成功者,但是一到親密關係中就變得情商很低,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因爲他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脆弱,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一旦人生遇上了過不去的坎,就容易垮掉。

在親密關係中不知道展現自己的脆弱,永遠要求別人哄着他,這樣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會一敗塗地。很多人在婚姻中逞強,就是因爲不敢暴露自己的弱點。

還有一種早熟,有點《歡樂頌》中樊勝美的感覺,拼命賺錢是爲了給父母輸血。往往不太爲父母喜歡的孩子,長大了後跟父母走得近;而被父母寵溺的孩子,反而離父母遠。

這是一種補償心態:小時候你們不愛我,那我要努力爭取讓你們愛上我。這種早熟孩子可能會有這種心結:“我付出這麼多,你才喜歡我;我的兄弟/姐妹不需要做這麼多,你也很擔心他。我要是不做,是不是你就不喜歡我了?”所以他們一邊不得不爲父母做更多、不斷當背鍋俠,一邊又覺得自己很委屈。

另外一種過度晚熟的,就是過度不相信自己,不能夠表現自己真實的想法,被父母過度干涉,人生被左右。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聽父母的話;一種是什麼事都怨父母,自己的人生過得不好,就是因爲天天跟父母吵架。

這兩種形式的結果都一樣,就是跟父母糾纏在一起。最後變成了在原生家庭裏靠父母,進入婚姻後靠老公,老公跟自己不好了就靠孩子,永遠都不相信靠自己的本事能贏得一片天空。

父母、男人給不了你的幸福,我們自己找回來 第6張

父母

一個是過度相信自己,一個是過度不相信自己;一個是過度依賴環境,一個是過度藐視環境。這種極端化的發展方向,以犧牲其中一種功能爲前提。從心理學上說,他們沒有完成“分離個體化”過程。

所謂分離個體化,就是跟父母在思想、情感、心理上剝離,形成自己的世界觀,而不是跟父母的情緒、想法糾纏在一起。

唯有成爲獨立的個體,獨立思考並負起責任,纔有可能讓親子關係進入新的、更好的發展階段。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