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內科 > 中醫解析白塞氏病病因

中醫解析白塞氏病病因

來源:男爵風    閲讀: 1.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白塞氏病又稱口-眼-生殖器三聯徵、白塞氏綜合徵、貝赫切綜合徵等等,是土耳其的皮膚科醫生Behcet在1937年首次描述並報道的,故以其名字命名該病。根據白塞氏病的臨牀特徵,與中醫學“狐惑病”頗為相似,關於狐惑病(始見於《金匱要略》)的最早描述是在公元三世紀初,較白塞氏病的報告早1700多年,此後有更多的醫家對該病進行了描述,從總體上看,歷代醫家對狐惑病病因的認識基本趨向一致。

中醫解析白塞氏病病因

1、温熱毒邪藴滯

温熱的形成有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外因是感受温熱毒邪,內因主要是臟腑功能失調。温熱毒邪藴於肝、脾、腎循經上攻於口、眼,下注於外陰,發為本病。

2、七情內傷

情緒劇烈波動或憂、思、鬱、怒等情志內傷致肝氣鬱結、氣瘀化火,循經上擾口舌,則口舌生瘡,腎開竅於二陰,肝腎濕熱上薰形成眼疾,下注二陰致外陰部潰瘍。

3、濕毒內藴

或感受濕熱毒邪,火熱盛或餘毒未盡,與濕灼相合或久居潮濕之地,濕毒侵犯肌膚,藴久化熱,毒熱內藴,結於臟腑,濕熱毒邪循經上攻於口、眼,下注於外陰,損傷局部皮膚黏膜發為潰瘍。若濕熱困脾,脾失健運,則見腹脹、納差或胃腸道潰瘍;濕熱傷及血脈則肢體皮膚出現紅色結節,壓痛明顯;濕熱流注於關節則見關節腫痛。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