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香港援建四川中學被拆毀 公務員擦皮鞋作秀

香港援建四川中學被拆毀 公務員擦皮鞋作秀

來源:男爵風    閲讀: 9.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援建中學被拆毀

香港援建四川中學被拆毀 公務員擦皮鞋作秀

綿陽紫荊民族中學,原教學樓1234平米。“5.12”地震後,由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援助200萬港幣,特區政府補助200萬港幣,綿陽市政府投入256萬人民幣,以約600萬人民幣在原址重建教學樓2937.1平米,2010年3月底投入使用。僅2年後,拆遷,並斥資6000萬異地重建;看來,當地政府經歷了5.12地震後,真是不差錢了。而另一方面,愛心就這樣被揮霍,支持災區重建的香港同胞能不心寒嗎?

據報道,香港發展局支援四川重建小組組長麥齊光18日在接受電台訪問時證實,由香港政府撥款和教育界募捐所得重建的綿陽一所中學,已經遭到地方當局拆毀,以便騰出地方作為建造一個豪華式商住綜合工程之用。香港政府目前正考慮向當地追索有關的撥款。

這樣的新聞讓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覺得臉上熱辣辣的,豈止是恥辱二字可形容!這樣的新聞也讓我們的思緒似乎回到了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那時候,汶川這個安寧祥和的高原腹地,瞬間陷入悲愴與困厄之中。而就這短短的幾分鐘,許多人失去了親人,失去了棲息的家園。每一箇中國人,都會永遠記住這一時刻,不管是過了三年,還是四年,甚至更久。我們還記得眾志成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情懷。

然而,時間過去四年了,越來越多的事件讓我們覺得國人的愛心被某部分沒有良知的人濫用了。本該建成民族中學的地方,卻在不知不覺之間變成了建立豪宅的用地,而且還正在開工。光是這一點就讓人夠得憤慨的。

從追回撥款,筆者認為這沒什麼不妥,香港政府有權這麼做。雖然我們同屬一箇中國,但是監督機制是不同的,當該慈善機構認為項目未達到目的及效果,則有權追討回捐款。

公務員擦皮鞋作秀

“低姿態擦鞋”確實比其他形式的志願服務更具“親民感”。只不過,在追求與市民“拉近距離”的同時,還需慎防催生“高成本作秀”。社會公眾對於廣大公務員的作用發揮,當然不會是期待着何時能為自己來免費擦鞋。或許正是為了消除外界的這一疑慮,深圳市直機關工委書記劉恩告訴記者,當天有8000多名公務員志願者走上街頭,利用工餘時間為市民服務。這位主管官員的話應該無假,但5月15日並非雙休日,何以還能稱作“工餘”呢?難道所有8000多名參與志願活動的公務員,都統統“集中調休”了?

也許上述疑慮純屬多餘,因為作為深圳市直機關便民利民的一項特色內容,每月一次的“公務員志願者日”服務活動,完全有可能做到“特事特辦”、“統一調休”。而這麼一來,新的疑問隨之浮現:免費擦鞋也好,別的服務也罷,畢竟不是公務員志願者們的本職“正事”;而如果為了一種活動的場面壯觀、聲勢浩大,刻意將他(她)們“整合”起來,推出一下午的志願服務,若説絕對不影響有關部門的本職運轉,恐怕很難服眾。

公務員志願者的“低姿態擦鞋”,形式固然很好,效果似乎也不錯。然而,要是不能説明令人信服的“工餘時間”,那麼這種親民愛民的“低姿態”,就很容易被顯而易見的“高成本”所抵消——比起免費擦鞋帶給民眾的幾許小便宜來説,公務員正常本職的薪水投入簡直是天壤之別了!

對於香港政府來講,即使是在一起捐款的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也表示不追回他們捐的200萬元,他們也不能不這樣做。別看他們大概是財政收入最高的城市政府之一,但恐怕也是最受約束和監督的政府,一分一釐都是不能隨便花。政府的預算、決算,全部要向民眾公開,你將錢花到哪裏去了,花的效果怎麼樣,具體到每一個項目,都必須全程公開。這政府花錢,立法會死纏爛打的,稍有問題,或是就通不過預算,或是抓政府官員到立法會質詢。立法還不算,媒體天天還拿政府説事,公民也動不動盯着政府錢袋要問個明白,香港政府能不“小氣”嗎?

香港政府要追索慈善撥款,這種“小氣”背後,卻讓我們某些地方政府、官員和官辦慈善機構,甚至我們的慈善體制感到汗顏。不少網友還在表示,是不是自己當初捐贈的也可以追索回來。從四川省政府將捐款不建學校改建豪宅中可看出,這是一種挪用公款行為。如果還有這樣的災難出現,誰還願意參與,誰還敢奉獻?

當年5.12地震,我清晰的記得一個撿垃圾的婆婆親身到居委會把當天賣破爛湊的100元也捐了出來,錢雖不多但也是一個老人的愛心,沒想到政府卻利用人們的善良愛心行貪污、挪用、建奢華辦公樓之行,實在是不得人心。

還有一個疑問是,明明是災後援建的教學區,為何會成為舊城改造的對象?不僅如此,“舊城改造”並非對於原功能區的拓展,相反,原本的教學區域,將被萬達廣場這樣的商業地產項目完全取而代之。這究竟是在“舊城改造”,還是在“騰籠換鳥”,又抑或是商業利益、賣地收益對基礎教育乃至基本民生的擠兑?恐怕更需要被打上個問號。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