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外科 > 色盲 色盲症狀 色盲遺傳

色盲 色盲症狀 色盲遺傳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色盲 色盲症狀 色盲遺傳

  一、什麼是色盲

色盲一種視覺缺陷。由於視網膜的視錐細胞內感光色素異常或不全,以致缺乏辨別某種或某幾種顏色的能力。色盲是分辨不了自然光譜中的顏色或單單是某一種顏色。色盲的程度大小一般不易嚴格區分開來,只能用輕重來區別。它可以分爲全色盲、紅色盲、綠色盲和藍黃色盲。色盲一般無法用人工方法進行矯正,但是可以運用穴位與指壓法進行調節。

二、色盲原因

造成色盲的原因,可分爲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孩子的色盲,大多數是先天性的。

1、先天性色盲

是一種性連隱性遺傳的疾病,通常是由於錐狀細胞的一種色素缺乏或異常。由於是性連隱性遺傳,只會隨着X染色體而傳給下一代,所以男性(XY)只要x染色體帶有遺傳基因馬上會表現出來,而女性(XX)需要兩個x染色體都帶有遺傳基因纔會表現出來,若只有一個,則只是帶原者,並未有色盲的表現。簡單地說,就是由患有色盲的祖父,通過辨色力正常的女兒(但帶有色盲基因),將色盲遺傳給外孫一代。

先天性色盲患者的眼睛和全身狀況大多健康,只是辨色力不正常。在一般人口中,罹患先天性色盲的性別,男比女多(約8:1),且程度也較嚴重。女性較少見,往往是色盲基因的攜帶者,本人並沒有色覺障礙。先天性色盲中綠色色弱或色盲最多,藍色色弱或色盲極少見,全色盲更是少之又少。

2、後天性色盲

是因爲影響視網膜或視神經的眼疾,造成眼睛的辨色能力異常。視網膜黃斑部疾患通常是造成藍黃的錯認,而視神經疾患則以紅綠的錯認爲主。由於錐狀細胞絕大多數都是分佈在視網膜中央的黃斑部,因此黃斑部有病變時,除了會影響中心視力外,也會影響對顏色的分辨力,所以不論任何原因引起的黃斑部病變(先天性、外傷性、感染性、後天性)都會導致後天性色盲。有些藥物,如抗瘧疾藥物(奎寧Quinine)、治療精神分裂症藥物(酚噻嗪Phenothiazines)、治療乳癌藥物(他莫昔芬Tamoxifen)等也會造成黃斑部的病變,影響色覺功能。任何原因引起的視神經病變,包括青光眼在內都會影響紅綠色覺。而白內障的患者,隨着晶狀體核增厚及混濁度增加,對光線的吸收光譜會有不同,患者的色覺也會偏向黃色系。長期服用治療心臟病的毛地黃,也會使色覺偏黃,而治療陽痿的萬艾可(俗稱“偉哥”——視力恢復中心注),會使色覺偏藍。

三、色盲症狀

1、全色盲

這主要是屬於細胞功能出現障礙,與夜盲症卻剛好想法,患者會喜歡黑暗的地方同時非常的害怕陽光,在他們嚴重的世界就是一種灰暗的世界,就像黑白電視一樣,僅僅只有陰暗之分。同時患有全色盲的病人還會出現視力差,弱視或者擺動性眼震顫等症狀。全色盲是所有色覺障礙中最爲嚴重的一種眼科疾病。

2、紅色盲

紅色盲又被稱之爲第一色盲,主要變現爲患者不能正確的分辨出紅色,同時對紅色,深綠色,藍色,紫紅色以及紫色不能很好的分辨。經常把綠色看成黃色,把紫色看成藍色,而綠色和藍色則看成白色。

3、綠色盲

綠色盲又稱之爲第二色盲,往往分不清綠色與深紅色,青藍色與紫色 ,紫紅色與灰色,而且患者還會把綠色看成灰色或者暗黑色。

4、藍黃色盲

這是被成爲第三色盲,一般患有該色盲的朋友對藍黃色混淆而且不容易分清楚,當然這種色盲在平常的生活中也較爲少見。

四、色盲治療方法

1、中醫治療。色盲的人可以多到中醫院裏去進行穴位按摩的。這種方法是可以提高色盲人眼睛的功能的。而且還可以幫助色盲人逐漸的回覆色覺的視覺能力,只不過這個過程是比較漫長的。

2、自我治療。色盲的人還可以通過按壓的方法來治療色盲的,就是在把眼睛睜開然後用指頭壓住眼睛,然後來判斷色彩的。在閉着眼睛的情況下也是可以的,這樣能幫助人識別出顏色來。

3、色盲矯正鏡。而且色盲的人有色盲矯正器,戴色盲眼鏡,可使原來色盲圖本辨認不清的變爲能正確辨認能力,這種能夠很好的矯正色盲人的識別顏色的能力的。這個可以試試的。

五、色盲遺傳規律

1、父親色盲,母親正常,所生男孩正常,女孩全爲基因攜帶者。

2、父親正常,母親爲基因攜帶者,所生男孩一半色盲,女孩一半爲基因攜帶者。如果僅一男一女則可能都正常,也可能男色盲,女爲基因攜帶者。

3、父親正常,母親色盲,所生男孩全部色盲,女孩全爲基因攜帶者。

4、父親色盲,母親爲基因攜帶者,所生男孩一半色盲,女孩一半色盲,一半基因攜帶者。

5、父親、母親都色盲,所生子女全部色盲。

有色盲的人有許多工作不適合,如參軍、飛行員、司機、繪畫,化工等。目前,對色盲還沒有理想的治療方法,預防是非常重要的,提倡優生優育,杜絕近親結婚,做好婚前體檢,可以減少色盲的發生率。

需要說明的是,“基因攜帶者”是指本身不發病,但攜帶隱性基因,會遺傳給後代。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