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內科 > 精神分裂症有沒有遺傳性因素

精神分裂症有沒有遺傳性因素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遺傳因素:不少精神分裂症的家屬提出這樣的問題“精神分裂症有沒有遺傳”?回答是:與遺傳有密切關係。

精神分裂症有沒有遺傳性因素

請看下列事實:

①通過對精神分裂症患者進行系統的家譜調查(調查其父系、母系3代),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成員中,精神病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6.2倍。

②有的學者對65個家庭進行調查,父母雙方均患精神分裂症者,其子女患病機率爲35%一68%(患病機率指在人羣中個體終生患病的可能性)。正常人羣僅爲O.86%一1%。

③對精神分裂症孿生子(雙胞胎)的調查發現,單卵雙胎(1個卵子2個精於受精發育成的雙胞胎)的同病率(一同患病)比雙卵雙胎(2個卵子和2個精子受精發育成的雙胞胎)的同病率高4—6倍。

④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子女自幼寄養在精神健康的父母家庭中,而將精神健康父母的子女也寄養在精神健康的父母家庭中,結果,精神分裂症父母的子女患精神分裂症和智力缺陷者佔寄養子女總數的19.1%;精神健康父母的子女無一個患精神病。

不少研究提供證據表明,遺傳因素是精神分裂症病因學的一個重要部分。血緣關係愈近,遺傳因素的影響就愈突出。但是,一般並不把精神分裂症直接說成是“遺傳性疾病”,理由是:

①其遺傳方式及遺傳傳遞方法目前尚無定論。

②臨牀觀察資料中,確有相當數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並無家族史(家族中父系母系3代均無精神病患者)。

(2)個性因素:許多學者在臨牀工作中注意到,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50%一60%在得病前具有某種特殊的個性特徵,其表現爲孤僻、內向性格、怕羞、多疑敏感、思考問題缺乏邏輯性、好想入非非等。在精神病學中,有的學者把這種個性特徵稱爲“分裂性人格”。根據這一現象,一般認爲精神分裂症的發病與病前個性特徵有一定關係。

(3)心理因素:醫學模式的轉變(從原來的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爲生物、社會、心理綜合醫學模式),使對疾病發生的解釋模式發生轉變,對以往被忽視的社會,心理因素又重新給予重視。不少學者發現,精神分裂症可在各種各樣的精神因素影響下誘發,諸如戀愛失敗,婚姻破裂,學習、工作受挫等。有調查資料表明,精神分裂症發病前有精神誘因者佔44%一77%。但多數學者認爲,精神因素對精神分裂症發病的作用,是建立在個體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礎之上。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遇到極大不幸,生活的道路極爲坎坷,但他們並末患精神病;反之,有的人在微不足道的、幾乎是很多人都可能遇到的一些挫折面前,表現情緒沮喪,以至精神失常。此外,不少學者對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精神因素”進行了進一步分析、觀察發現,有些所謂精神刺激因素,屬於日常生活中任何人都有可能遇到的事件,無論從事件的性質和強度上都不具有構成心理打擊的程度。因爲當病人疾病痊癒後詢問起這些“精神因素”時,病人回憶當時並未引起自己的強烈情感體驗。可見,有些“精神刺激因素”實際上很多是出於病人的家屬、親人的主觀猜測。另一種現象是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狀不易被一般人識別,在病人發病後,家庭、生活中發生的某些事件,實際上是病人得病後由於某些病態思維等所導致的新的矛盾事件,這顯然是把精神因素和疾病的因果關係弄顛倒了。還有一種情況是,有的病人在既往生活中曾遇到過較大的精神刺激並末得病,距離發病時間已久遠。綜上所述,雖確有部分病人在明確的精神刺激因素作用下發病,但也確有很多精神分裂症思者發病前並沒有肯定的精神因素。可見精神刺激因素對精神分裂症的發生只是起到誘發作用。

(4)社會環境因素:美國的調查發現,生活貧困、經濟條件低劣和居住在貧民區的最低社會階層的人羣,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較高。我國的調查也得出類似的結果,即經濟水平低、無職業的人羣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明顯高於經濟水平高的職業人羣的患病率。在實際工作中也觀察到,不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具有不平常的社會生活經歷,如有的自幼家庭嬌生慣養,形成孤獨、內向的精神分裂症人格特徵;有的家庭氣氛緊張,父母離異,受繼母歧視;也有的在尚未具備獨立生活能力時離開家庭,遠離父母到邊疆墾荒,到邊遠山區落戶等,由於對環境的適應不良,患精神分裂症者亦不鮮見。因此。家庭、社會環境因素對精神分裂症的發病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5)體內的異常變化因素:有的學者認爲精神分裂症的發病。可能與體內代謝異常而產生某種毒物使之“自體中毒”有關。近年來又有不少學者通過實驗室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着某些生化代謝的異常。還有人認爲精神分裂症的發生可能與自身的免疫力變化有一定關係。上述種種發現及說法,尚未得出最後的結論,因此,目前還只是一些“病因假說”。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