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 > 佳句美文 > 脾胃虛弱怎麼調理 中醫教你調養法

脾胃虛弱怎麼調理 中醫教你調養法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不同的疾病中,可能會伴隨各種不同的症狀,如肝鬱化火、膽熱痰擾、脾虛溼盛、心脾兩虛、脾腎陽虛、肝胃不和、氣滯血瘀等,治療時就相對來說比較繁瑣,但是最基本的治療方法還是不變的,以疏肝健脾爲基本治法,再配以清熱、化痰、利溼、溫陽、化瘀等法。

脾胃虛弱怎麼調理 中醫教你調養法

脾胃虛弱調理食療粥

1、八寶粥

蓮子、芡實、薏苡仁、山藥、桂圓、紅棗、白扁豆各5克、粳米l00克,煮粥食用。能益氣養血,健脾強身,適用於體虛乏力、食少納呆、氣血虧虛。

2、山藥薏苡仁粥

山藥50克,薏苡仁15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能補氣健脾胃,止瀉,適用於脾胃虛弱所致食慾不振、脘腹脹滿、大便溏泄。

3、山楂麥芽粥

山楂15克,麥芽15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能刺激消化,健脾開胃,緩解由於消化不良所導致的腹脹,食慾不振和消化不良等問題。

4、薏苡小豆粥

薏苡仁15克,赤小豆15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能滲溼利水,健脾益氣,適用於脾虛溼盛所致的食少納差、脘腹脹悶、尿少浮腫。

5、參棗粥

黨蔘15克,大棗10枚,粳米100克,煮粥食用。能健脾益氣,適用於體虛氣弱、食慾不振、脘腹脹滿。

治則治法

肝鬱脾虛證爲內傷病臨牀常見證候,故疏肝健脾法臨牀應用廣泛。疏肝善治氣病,使肝氣鬱滯病理解除,不向肝火、肝風、血瘀發展,從而既治“已病”,亦治未病。補益脾胃可以保護和鞏固元氣,元氣充沛,則邪不可幹。肝屬木,脾屬土,如果肝氣抑鬱不舒,必然導致肝木克犯脾土。疏肝解鬱,調暢氣機,可調暢情志,促進脾胃運化,進而全身氣血調和,臟腑功能正常。

臨牀辨證中,根據胸悶、脅痛、心煩、抑鬱、易怒以及乏力、倦怠、納呆、腹脹、便溏兩組症狀和舌質淡(紅)、脈弦辨證爲肝鬱脾虛。在不同的疾病中,也可伴有肝鬱化火、膽熱痰擾、脾虛溼盛、心脾兩虛、脾腎陽虛、肝胃不和、氣滯血瘀等證型。臨牀治療該類疾病以疏肝健脾爲基本治法,常用四君子湯合四逆散加減。同時針對不同的兼證,或配以清肝膽之熱、或化痰降濁,或清利溼熱、或溫陽化溼、或補益心脾、或溫補脾腎、或清肝和胃、或行氣化瘀等。

疏理肝氣,調暢氣機

肝鬱氣滯常表現在肝、肺、脾胃等臟腑功能障礙。肝氣鬱滯臨證常見胸脅脹滿不舒、善太息、痛勢走竄,心煩、抑鬱、易怒、脈弦等,臨證常用四逆散加減。肝氣犯胃則見胃脘脹滿、兩脅竄痛、噯氣吞酸、呃逆,治以柴胡疏肝散加減,喜用黃連、佛手、蘇梗、沉香、川楝子。肝氣鬱滯,影響肺氣宣發、肅降,肺氣鬱滯則見咳、喘、胸脅滿悶、痰多而黏、脈滑,此爲肺失肅降、痰濁阻肺,臨證用四逆散合二陳湯加桑白皮、桔梗、杏仁、浙貝母、厚朴行氣降逆、燥溼除滿。臨證時視各臟腑功能變化,佐以行氣藥,可提高療效。

健脾益氣,培元固本

在內傷病的治療中重視保護元氣、調理脾胃,他認爲益氣健脾法是臨牀最常用、最基本法則之一,不僅用於脾胃疾病的治療,還可以廣泛運用於其他臟腑疾病的治療。這是脾胃所處的特殊地位及特殊功能所決定的。脾胃居中焦,上連心肺,下及肝腎,是五臟氣機升降之中樞,爲五臟活動提供能源。脾胃健旺,則生化有源,升降得宜,五臟安和,百病不生;脾胃失和,則外邪易侵,氣血不足或失和,臟腑不安,諸證迭起。故調治脾胃則能療諸髒。

脾虛的患者,一般表現爲: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眩暈自汗、舌淡紅、脈沉細。常見於腦供血不足,頸椎病,慢性肺系、心繫、消化系疾病及亞健康狀態患者。治宜健脾益氣,潘樹和喜用四君子湯加減,重用黃芪、葛根。若伴有肢體麻木,心前區悶痛、刺痛,此爲氣虛所致血瘀,治以益氣活血,加入丹蔘、川芎、水蛭粉,療效顯著。

脾氣能升發輸布胃中水谷之氣,故“脾能升清”。脾虛日久,脾氣不升反而下陷,臨證可見久瀉不已,小腹及肛門下墜感;輕者,臨證常用香砂六君子湯加白豆蔻、乾薑、黃芪、厚朴、枳殼等辛甘溫胃、健脾行氣之劑;重者,予補中益氣湯、昇陽益胃湯等加減治療。

標本兼治,恢復氣化

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這種生命的物質經常處於不斷運動變化中,氣的這種運動變化及其伴隨發生的能量轉化過程稱之爲“氣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有:“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精化爲氣。”人體氣化包括了體內生命物質精、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和相互之間的轉化,以及伴隨而來的能量代謝與轉化。氣化是機體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徵之一。而氣化功能的實現離不開臟腑功能。

各種慢性疾病病因病機複雜,多纏綿不愈,其根本原因多在脾胃不足、氣機不暢。脾胃陰虛或脾胃氣虛、或氣滯、或食滯、或血瘀、或熱盛、或溼盛、或痰阻,或膽胃有熱、或肝火上炎等。久之,則心氣血虧虛、腎陰陽不足,以至寒熱錯雜、升降失司、虛實夾雜。治療時在固護脾胃、調暢氣機的同時,佐以清熱如黃連、梔子、蒲公英、夏枯草、龍膽草;行瘀如丹蔘、元胡、蒲黃、水蛭粉、琥珀粉;祛溼如蒼朮、茯苓、澤瀉、半夏;行滯如陳皮、厚朴、枳殼、砂仁、焦三仙;化痰如紫菀、竹茹、杏仁、瓜蔞、枇杷葉;養心如柏子仁、酸棗仁、夜交藤、遠志、茯神;補腎如巴戟天、枸杞、女貞子、熟地、菟絲子、杜仲、益智仁、補骨脂等等。各種病理產物消除了,臟腑氣化暢通,人體氣血陰陽恢復動態平衡,機體恢復健康。

病因病機

肝氣鬱滯爲諸多內傷病發病之先導

李杲在《脾胃論》中曾說,內傷病“皆先由喜怒悲憂恐,爲五賊所傷,而後胃氣不行,勞逸飲食不節繼之,元氣乃傷”。李氏認爲內因致病、脾胃受傷是內傷疾病發病的主要因素,而情志活動在內因致病中爲先導因素。潘樹和臨證中重視氣機的調暢,強調肝氣要疏而不鬱、暢而不散,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調和,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正常協調,進而可以促進精血津液的運行輸布、脾胃之氣的升降、膽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暢。若肝疏泄失常,就會出現氣機阻滯或氣的升降出入異常,並進一步影響氣血的運行,進而變生各種疾病。

脾胃虛弱爲諸多內傷病發病之本源

《素問·玉機真藏論》認爲脾爲“中央土,以灌四傍”。《素問·五臟別論》曰:“胃者,水穀之海,六府之源也。”所以稱脾胃爲“後天之本”,脾胃健旺,氣血旺盛,氣化正常,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得所養;脾胃受損,氣血匱乏,氣化不利,則血脈、經絡枯涸,臟腑組織受其害,脾胃失常,貽害四旁。

現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工作學習生活節奏增快,心理壓力增加,以及飲食不節、起居無常所致的各種脾胃病、代謝綜合徵、疲勞綜合徵及亞健康狀態等,均爲脾胃陰陽升降失常,氣機紊亂、氣血不和而內傷臟腑經絡所致。因而,脾胃受傷,則百病叢生。

溼熱痰瘀爲諸多內傷病發病之關鍵

脾胃處於中焦,主運化水谷精微。食物的受納和運化,精微物質的泌別和輸布、食物糟粕的轉運和排除等,主要依賴於脾主升清和胃主降濁的協調作用。而肝主疏泄有助於脾升胃降的協調。肝氣和順,氣樞常運,則脾升胃降調和。如果肝失疏泄,則氣的升發不足,氣機的疏通和發散不力,氣機失常,臨牀則會出現氣虛、氣滯、氣逆、氣陷等病理狀態。氣可行水攝津,水液運行有賴於氣的推動,若肝失疏泄,氣機鬱滯,三焦水道不利,則津液的輸布代謝障礙,或聚而爲痰,或停蓄於局部等。血的流動賴於氣的推動,故“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若血瘀不除,還會出現痰瘀、溼瘀、痰溼瘀阻等。

因此,肝失疏泄,氣行不暢則爲鬱滯,甚則鬱久化熱;肝氣鬱滯,氣機不利,則肺失肅降,脾失健運,腎失開闔,三焦壅塞,水溼內停,聚而爲痰;血由氣行,氣不行則血滯爲瘀,氣血津液代謝障礙,痰、瘀由此而成。故臨牀常見肝鬱化火、或伴腎虛、或食滯、或夾瘀、或溼盛、或挾痰等兼夾病症,而這正是內傷疾病發病及纏綿難愈的關鍵。

結語:脾胃虛弱者,通常會受多種疾病的困擾,根據中醫推薦的方法,加上調養的偏方,會有所改善的。另外,脾虛的患者要多注意修養,注意飲食規律,日常生活中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切記這些,願大家都有好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