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專家解讀社會辦醫發展政策

專家解讀社會辦醫發展政策

來源:男爵風    閱讀: 6.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措施》),從進一步放寬准入、拓寬投融資渠道、促進資源流動和共享、優化發展環境等方面,提出了細化的政策措施。記者聯繫多名業內專家,對相關內容進行解讀。

專家解讀社會辦醫發展政策

解讀專家:

王虎峯 中國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

張自力 中信醫療集團市場管理中心總經理

葛樹森 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管理分會副會長

進一步放寬准入 採取 “非禁即入”原則

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表示,由於設立審批是社會力量舉辦醫療機構需要面臨的首個關鍵環節,針對社會辦醫進入難、限制多、空間小等問題,《措施》提出了清理規範醫療機構設立審批;拓展社會辦醫發展空間;控制公立醫院規模3條具體舉措。

其中,清理規範醫療機構設立審批方面,《措施》要求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的前置性審批事項,整合審批環節,鼓勵地方提供“一站式”服務,完善社會辦醫療機構設立審批的屬地化管理。

張自力認爲,放寬准入是該政策的一大亮點,尤其是“非禁即入”概念的提出,讓社會辦醫者能夠放開手腳,大膽實踐。“以往,‘玻璃門’、‘彈簧門’是社會辦醫的一個困境,看得見、摸不着,政策落地困難。例如國家鼓勵社會辦醫上規模、上檔次,但一個區域社會辦醫的大型設備採購,如何跟該區域整體的醫療資源去分配協調,以及諸多涉及到醫院發展的具體事務方面,如何在與地方政府談判時不會受到障礙?此次出臺的《措施》對社會資本的進入門檻做出了一些細化的說明,有了依據,政策就容易落地。”

葛樹森表示,《措施》給了社會資本以積極的信號和明確的指引,基本涵蓋了社會辦醫正在面臨的突出阻力和棘手問題。“社會辦醫的規模大小和專科數量是按照市場需求來選擇的,實踐證明民營醫院應該走‘大專科小綜合’的發展路線,但目前醫療機構的准入還是按照國家1994年頒佈的醫療機構基本標準來施行規定動作,這在實際操作中會形成一些問題。例如如果一個民營醫院依據市場分析,希望重點建設腎臟、心臟、婦產三個專科,這在註冊時將會受到挑戰,因爲找不到註冊登記標準。按照老的規定,社會辦醫只有兩個選擇,要麼辦專科醫院,要麼辦綜合醫院,如果叫某某心臟專科醫院,那麼腎臟專業、婦產專業將無法吸引到病人,而如果辦綜合醫院需要形成多達20個科室,這對於民營醫院顯然非常困難。”

她說,此次《措施》放寬准入,體現了實事求是,根據市場和百姓需要來推進民營醫院發展。

加強財政資金扶持 拓寬投融資渠道

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表示,醫療機構的發展壯大需要長期的積累和經營,我國目前高水平、高技術含量的大型社會辦醫療機構尤其缺少,需要加快形成良好的發展環境。

爲加快推進社會辦醫療機構成規模、上水平發展,《措施》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其中包括加強財政資金扶持,豐富社會辦醫籌資渠道,優化融資政策,完善社會辦醫醫保報銷政策等。

王虎峯表示,這是第一次在政策層面明確提出將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社會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納入政府補助範圍。長期以來,無論營利與否,社會辦醫都無法享受政府財政補助。《措施》還提出對社會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執行與公立醫療機構同等補助政策,對社會辦醫是一項重大利好。資本合作上開闢了新渠道,通過特許經營、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模式,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使社會辦醫在資本運營有了更多選擇餘地。

張自力表示,關於豐富籌資渠道與優化融資政策,之前出臺的政策也有所提及,但是沒有此次《措施》的態度明確。“社會資本在提供醫療服務的同時,還有資本增值的需求,這也是其內在動力。實現資本證券化是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的一個重要考慮,也能促成相關領域的第三方專業服務的衍生。到目前爲止,醫療投資相關企業成功實現上市融資的還不多見,隨着融資渠道的拓寬,這方面的成功案例會越來越多。”

對於《措施》中的完善社會辦醫醫保報銷政策,葛樹森認爲,“不得將醫療機構所有制性質作爲醫保定點的前置性條件,不得以非醫療服務能力方面的因素爲由,拒絕將社會辦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是一個政策亮點。“我經常看到這樣的景象,一座漂亮的醫院蓋起來,周圍居民看到家門口就能就醫,都非常高興,但緊接着就會問,能用醫保嗎?一看不能,非常失望。”

促進資源流動和共享 推進醫師多點執業

《措施》要求,促進大型設備共建共享,探索以公建民營或民辦公助等多種方式,建立區域性檢驗檢查中心,面向所有醫療機構開放。加快推進和規範醫師多點執業,鼓勵和規範醫師在不同類型、不同層級的醫療機構之間流動。

王虎峯表示,這可以避免醫院之間搞裝備競賽,提高當前設備的利用效率,打破公立醫療機構與非公立醫療機構之間的界限。

張自力表示,在大型設備共建共享方面,業界正在嘗試,社會資本已經投向一些大型影像中心和檢驗中心。“大型設備中心和檢驗中心是最容易實現標準化,最容易複製,也最容易走上資本證券化道路的投資項目,這次政策上提出明確的戰略指引,將有可能引發一輪新的投資熱潮。”

他同時強調,在大型設備共建共享方面,僅有社會資本的進入是不夠的,還需要政策支持。區域內大型設備中心的投入使用,會涉及到信息網絡的共建,例如產生的檢驗數據,如何與區域內的醫療機構共享。在檢驗結果互認方面,各醫療機構之間的壁壘也需要打破。

葛樹森表示,共享資源不僅僅包括設備,還需要有人才。優質人才的短缺,是民營醫院發展的最大瓶頸。“一些進入民營醫院工作的醫學院畢業生,在考到醫師證後,看到公立醫院提供事業編制的招聘,就被虹吸過去了。”她說,“長期以來臨牀教育的資源被公立醫院習慣性地佔有,事實上人才是社會的資源。隨着醫師多點執業的放開,給予人才正常流動的機會,民營醫院纔有可能走出又小又弱的困境。”

王虎峯說,《措施》再一次鼓勵醫生多點執業,鼓勵和規範醫師在不同類型、不同層級的醫療機構之間流動,設備和人員的共享,給非公立醫療機構提供了與公立醫療機構公平競爭的前提,也有利於彌補社會辦醫醫療服務和學術水平較低這個短板。

葛樹森強調,隨着政策真正落地,社會辦醫獲得加快發展,非公立醫療機構將不僅在數量上,更在規模、技術和質量上與公立醫療機構形成競爭力,對公立醫院改革形成倒逼效應,激發醫改活力。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