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一顆蛀牙險要人命治療耗費15萬

一顆蛀牙險要人命治療耗費15萬

來源:男爵風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本站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院長、口腔頜面外科著名專家張志願教授在成功搶救劉文浩後異常感慨:“人們都說牙疼不是病,可近年來我們接連收治的危重病人用生命提醒人們,莫輕視牙痛,牙痛真的會要人命。”

一顆蛀牙險要人命治療耗費15萬

要人命的牙痛已變得越來越不罕見了。今年1到7月份,九院平均每月都會收治至少6例因牙痛導致的危重病人。而在2006年之前,醫生們很少見到如此嚴重的局面。

細菌順着口腔四處撒野

“我從沒想到牙痛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劉文浩的牙痛最初出現在4月份。他左側的智齒隱隱作痛,就診之後,醫生給他開了抗生素,輸了液。劉文浩一直以爲:“過些天就會好了。”可10天過去了,他非但牙痛不見好轉,連脖子都腫了起來,呼吸也開始覺得困難。在當地醫生的建議下,劉文浩來到九院看病。

口腔頜面外科專家張偉傑這樣描述初見劉文浩的樣子:他的嘴巴張不開了,雙側頸部、一直到鎖骨處均已水腫。前胸的膚色已經變紅,手按下去,皮膚下彷彿有氣體在流動。

“又是一例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張偉傑的判斷是,蛀牙引起的膿腫順勢而下,已經侵犯到了頸部,甚至胸腔。

人的口腔內有着各種各樣的細菌。牙痛的時候,細菌很可能正在侵蝕着蛀牙周圍的組織,並形成膿液。這些膿液既是細菌的代謝物,又是細菌繼續“作案”的載體。在正常情況下,人頜面部的各種組織之間,例如肌肉層與脂肪層之間存在數量不等的疏鬆結締組織,其中埋有血管、神經、淋巴組織、唾液腺等等,這些結締組織在生理上起着緩衝運動所產生的張力和壓力的作用。人們將此稱爲潛在的“間隙”,這些間隙互相連通,當感染侵入的時候,膿液就會溶解結締組織,並形成新的炎性產物。

由蛀牙產生的膿液就這樣層層滲透,步步深入:或向上,滲透至腦部;或往下,向心髒“邁進”。

侵入心包死亡率高達50%

劉文浩就是後一種情況。他牙根部的膿液由於未得到恰當的處理,膿腫不斷累積並向下滲透,並且在某一時刻,膿液像堰塞湖決堤一般,迅速沿着“間隙”往下行,經過口咽部、頸部……根據臨牀文獻檢索,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如果進入胸腔縱膈,死亡率高達30%;一旦進入心包,死亡率則增加至50%。

張偉傑一接診,就立即做出決定,儘快切開引流。“所謂引流就是將膿水放出來,然後用抗生素不斷沖洗這些膿水曾經走過的道路。”如果膿腫未進入胸腔,口咽部及頸部的引流很快會起效,改善病人的呼吸狀況。

遺憾的是,劉文浩的情況沒有好轉,他仍然透不過氣來。醫生們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張偉傑判斷,膿腫已經到了胸腔縱膈內。他趕緊叫來九院胸外科主任管欣會診,並參與治療。進一步的CT、超聲檢查驗證了醫生的猜想,劉文浩的心包已經“腫”了起來,心包膿液多達500毫升。

已經到了與死神爭分奪秒的時候了。各個學科的外科醫生們匯聚在一起,從各個地方爲劉文浩將膿液引流出來。九院副院長周禮明組織了全院會診,叫來了內科、麻醉科的專家。

其中,最險的當屬胸腔的引流。管欣必須將一根引流管從頸部向下穿越縱膈,而這條穿越的道路上有着人體最重要的上腔靜脈,一有閃失,將刺破靜脈造成病人大出血而危及生命。“做的時候,我都有些出汗了。好在,一切還算順利。”

治牙痛不能僅靠抗生素

至此,劉文浩的身上插了9根引流管,抗生素藉助它們24小時灌洗着劉文浩的身體,儘可能快地將膿液沖洗殆盡。內科專家周龍女說:“口腔裏的細菌最爲複雜,我們的抗生素治療一定要全覆蓋進行,不給細菌一點喘息機會。”

在過去的多次搶救中,周龍女發現,引發牙疼膿腫的細菌範圍太廣了,這類疾病並沒有優勢菌種,“但它們肯定都很強大。”她說。

在分析此類病人數量上升的原因時,張偉傑將其中一個因素指向了抗生素。他說:“我們檢索過國際報道,這類疾病很多隻需要高端一點的青黴素即可治療,可我們的病例,僅用青黴素很難奏效。這和抗生素濫用是密切相關的。”

就這樣,各科醫生通力合作了整整50天,劉文浩才擺脫了病魔的威脅。臨出院的時候,張偉傑爲他拔出了那顆智齒。

可是,就在他出院後不久,另一個27歲的小夥子幾乎因同樣的原因入院,並經歷相同的搶救過程,醫生、護士們甚至稱他們爲“雙胞胎病情”。日前,這個小夥也在被病魔折磨了50天后,出院了。

張偉傑說:“基層的口腔醫生和大衆現在都必須更新牙痛的觀念了,不能再忍,也不能一味地拖延。”在他今年接診的40多例此類病人中,絕大部分此前都接受過7-10天的抗生素治療。

他提醒大家,治療牙痛不能僅靠抗生素治療或者輸液,而是一定要儘快到牙科醫生處進行補牙等治療和處理,一旦牙牀有膿腫,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應由口腔頜面外科專業醫師做引流,及早清除膿液的危害。(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