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三聚氰胺玉米奶”折射涉乳飲料業尷尬困境

“三聚氰胺玉米奶”折射涉乳飲料業尷尬困境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一表明三聚氰胺“陰魂不散”的事件,折射出“涉乳”飲料業在原料控制、合格證管理、品質檢驗等環節進退失據的尷尬困境。

“三聚氰胺玉米奶”折射涉乳飲料業尷尬困境

最近幾日有消息稱,湖北襄樊市工商部門正在追查“湖北遠山乳業有限公司”生產的乳酸玉米奶,這批奶三聚氰胺含量高達每公斤4.8毫克。

據瞭解,今年5月至6月,“遠山乳業”一新聘技術人員提出按照新配方生產“遠山牌”乳酸玉米奶。這種飲品除了需要玉米原漿等原料,還需要按照千分之二左右的比例添加奶粉調整口感。爲此,公司從其長期合作伙伴長沙高橋大市場宇翔食品添加劑商行購進了一袋25公斤裝青海“東垣奶粉”(批號20100513),外加2公斤“東垣乳粉”散裝樣品。先後配製、分銷乳酸玉米奶309件(規格500毫升/瓶,每件15瓶)。11月7日,湖南省疾控部門在食品安全風險調查中,在企業主動送檢的樣品中,查出有玉米奶三聚氰胺超標。

截至11月21日,湘潭市和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檢驗結果顯示,“遠山乳業”使用的青海“東垣奶粉”三聚氰胺含量嚴重超標,達每公斤68毫克。但目前封存的6月1日、15日兩批乳酸玉米奶,尚未檢出三聚氰胺成分。考慮到“遠山乳業”同期還使用了部分鮮奶作爲原料加工玉米奶,湘潭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22日決定將手中封存的所有玉米奶逐箱檢驗。

湘潭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專家說,“遠山牌”乳酸玉米奶可能在生產環節滅菌溫度控制不當。各種調查反饋信息顯示,這批貨在今年9月30日前因爲各種質量問題經銷商退貨達到192件。11月8日監管部門開始採取行動後,企業派車分赴湖南、湖北等各地,收回了59件零6瓶,其餘的銷售給了個人或者在經銷商手上被就地銷燬。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遠山牌”乳酸玉米奶仍在市面上流通的可能性很小。

考慮到青海“東垣奶粉”三聚氰胺問題東窗事發是在今年7月,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調查認爲,“遠山乳業”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問題奶粉”作爲原料生產乳酸玉米奶。而在7月8日湘潭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全市排查青海問題奶粉時,“遠山乳業”生產現場負責人面對上門調查的執法人員,簽字畫押稱企業沒有使用奶粉作爲原料生產飲料。但隨着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在廠房一角發現剩餘的21公斤“東垣奶粉”,“遠山乳業”隱瞞違規之嫌浮出水面。

“問題玉米奶”事件發生後,湖南省和湘潭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質量技術監督局等部門迅速採取措施。湘潭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李洪衛介紹,從湖南省疾控中心11月7日通報“問題玉米奶”線索開始,湖南省和湘潭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就對“遠山乳業”展開了聯合調查,迅速責令其停產整頓、召回問題產品和原料、暫扣生產許可證和要求其管理人員配合上級做好調查等處理。

“遠山乳業”董事長戴湘等人認爲,從公司自行調查過程看來,問題產品產生的關鍵在於採購環節事前檢驗過程。此外,停止使用問題奶粉後,負責原料採購的工作人員對退貨過程信息反饋嚴重滯後,也使公司喪失了處理問題的有利時機。

分析

“問題乳品”“陰魂不散”

暴露食品業多重困境

“問題乳品”爲什麼就是“陰魂不散”?在專業人士看來,“問題玉米奶”其中暴露出的,是我國“涉乳”食品業的多重困境。

首先,原料控制進退失據。

“遠山乳業”20多年前辦奶牛場起家,在湖南等地市場有一定口碑。但多年的經營實踐證明,中小奶製品企業自己建設奶源基地,存在散養奶牛難以控制乳品質量,旺季合同難以兌現,淡季牛奶容易出現滯銷,疫病控制等諸多問題,在沒有外部補貼的情況下稍不留神就會發生虧損。在此情況下,公司從養牛、原乳生產、奶製品飲料生產、植物蛋白飲料生產步步“轉型”,如今已經基本不生產含乳飲品。與農戶簽約養殖的幾百頭奶牛,收購的牛奶主要提供給一家大企業做原料。但即使企業與奶源脫鉤,卻仍面臨新的“風險陷阱”:三聚氰胺事件之後,企業和個人都將奶粉採購目標轉向進口奶粉,中小企業沒有能力與上游口岸批發商簽訂大訂單,只好將採購目標轉向國內。而國內原料奶粉供應同樣分出“三六九等”,中小企業訂貨量小、出價低、需求波動大,只能與低端奶粉生產企業打交道,在此過程中,質量安全風險發生的概率自然升高。

其次是惡性競爭導致畸形成本控制。

此次“遠山乳業”採購的“問題奶粉”,價格約每公斤20元。而採用大品牌奶粉甚至進口奶粉,價格爲每公斤30至35元。有關人士坦言,生產含乳飲品的中小企業,面對與多如牛毛的同行惡性競爭,使用大品牌奶粉和雜牌奶粉成本差距成千累萬。企業成本控制,自然錙銖必較,進而導致中小乳品企業質量風險高發。

其三“索證”形同“風險博弈”。

在湘潭“問題玉米奶”事件中,宇翔食品添加劑商行和遠山乳業,都信賴奶粉生產者提供的一紙“質監部門檢驗合格報告”。但據湘潭市和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查證,這一合格證涉嫌僞造。但原料批發和生產企業難辨真僞,以訛傳訛導致“問題奶粉”最終成了食品生產的原料。有企業界人士坦言,當前我國奶製品管理強調“索證”。但合格證造假非常容易。特別是某些進口奶粉,經銷商能夠向採購企業提供的“身份證明”,只是模模糊糊的海關檢驗手續“傳真件的複印件”,下游企業憑此採購,一旦踩中“地雷”,只能自認倒黴。

此外,“三聚氰胺”事件頻頻發生後,國家出臺政策要求乳製品生產企業必須配備三聚氰胺檢驗設備,配置專業檢驗人員。在湖南,有“涉乳”企業對增加40多萬元設備等投入望而卻步,希望能夠通過委託送檢來控制原料和產品質量。但現實中基層檢驗機構作爲事業單位,擴大檢驗隊伍、提升檢驗水平、改善技術裝備,國家只投入少量資金,絕大多數要靠這些單位從檢驗收費中獲得的收益來加以解決。如添置一臺檢驗食品添加劑的設備,一次性購置費用達80多萬元,還得配備專業技術人員,購買試劑等,國家能夠解決的資金只有20多萬元,“人頭經費”每年也只有1萬多元。這些檢驗機構檢驗週期長,企業“等不起”;一些指標檢不出,送檢者交了錢、拿了檢驗報告,心中還是沒有底。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