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健康常識 > “醫托”“藥託”借網路斂財 網上就醫要小心

“醫托”“藥託”借網路斂財 網上就醫要小心

來源:男爵風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央視新聞頻道《新聞30分》、《每週質量報告》日前揭露了假藥藉助搜尋引擎向全國推廣的現象,並指出,銷售假藥公司將四分之三的利潤交給了搜尋引擎公司,受害患者超過3000人。在接受調查時,犯罪嫌疑人透露,他們生產的假藥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蔓延到全國各地,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利用搜索引擎的競價排名,讓假藥網站“成名”。網路的誠信問題再一次受到質疑,資訊時報接到不少患者投訴表示除了藥藉助搜尋引擎向全國推廣,不少“醫托”也借網路拓展“市場”——

“醫托”“藥託”借網路斂財 網上就醫要小心

網上調查超六成人選擇網上看病

無孔不入的網路時代,人們經常依賴網路搜尋引擎尋找自己需要的資訊。頭痛感冒不舒服,身體不適先上網查詢,已悄然成為許多年輕人“看病”的方式。搜狐網站近日推出“你是電子病人嗎?”調查結果顯示,近千人中超六成人選擇身體不適時,首先是“上網查查是什麼問題”。

資訊時報記者在不少醫療網站看到,患者釋出問題後醫生都回答得十分及時。一位經常在網上“看病”的於先生告訴記者: “去醫院看病太麻煩,掛號、候診、繳費、檢查都要排隊,終於輪到自己看病了,醫生往往三言兩語就把患者打發了,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而網上求醫只需敲敲鍵盤、動動滑鼠,就能獲得詳細的解答。”

記者在搜尋中發現,線上醫生多數打著“線上諮詢男科醫生”,“婦科線上諮詢”等醒目字眼,此類疾病的私密性,對病情難以啟齒的患者便想借助網路諮詢的方式,不出面便得到專家的答疑解惑,確實十分誘惑。

網上求醫維權甚難

新生的事物都有其雙面性,患者在享受“電子醫生”便捷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承擔風險——虛擬網路帶來的誤診、維權難等隱患令患者得不償失。

“本想圖省事,在網上找醫生看病,沒想到遭遇了藥託。”近日,家住廣州市白雲區劉先生告訴記者,他每天要在辦公室坐上10多個小時,頸椎經常感覺痠疼。想到這是辦公一族的常見症狀,就覺得沒必要去醫院。經朋友推薦,便上網找專家診斷,“線上醫生”診斷劉先生屬早期頸椎病,並向其推薦了近10種藥,劉先生仔細一看,發現“線上醫生”推薦的藥都是同一個廠家生產的。“這不是變相賣藥嗎?竟然把治療類風溼的膏藥都搭進來了。”與劉先生一樣,陳小姐今年3月意外懷孕,在網上諮詢流產手術的情況時,被一“著名專家”指點到某小型門診部,“幸虧我感覺到不妥,趕快到附近的三甲醫院求診。”

客服搖身變“專家”

網路醫生的構成,包括有專家,也有剛畢業的學生,還有純粹的醫托,後兩者居多。廣州某三甲醫院的醫生打趣說:“大醫院的專家忙還忙不過來,哪有時間回覆網友的問題?”

記者在網上看見廣州某專科醫院的醫生也在資訊專家之列,該院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其實網上接受諮詢的一般多是一些受過短期培訓的客服人員,“該網站給患者做簡單的分類,然後幫患者預約到我們醫院看診,每介紹一個患者,我們都會給網站支付‘勞務費’。”

記者通過搜尋引擎輸入“線上醫生”“網上就醫”等關鍵詞,引擎立即提供了兩多萬個網頁。按照搜尋引擎公司官網的說明,螢幕右側的搜尋結果就是競價排名的結果。記者開啟這些網站,輸入“頸椎問題”很快就顯示出好幾種 “藥方”,但對同一病症,不同的“線上醫生”竟診斷出不同的病,開出多種藥方。記者拿著這些藥方諮詢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康復科範德輝主任,範德輝表示,頸椎的問題需要通過觸控、拍X光片等程式才能確診,單單靠網上諮詢開出來的藥方欠缺科學。

溫馨提醒

網上就醫要小心

為此,專家提醒患者,網上看病缺乏直觀性和客觀依據,有些疾病的臨床表現相似,單憑患者口述症狀無法得到確診。患者應到醫院裡請醫生現場診治,接受必要的檢查,儘量不要在網上看病,以免造成誤診。衛生部出臺的 《網際網路醫療衛生資訊服務管理辦法》明確指出,利用網際網路開展遠端醫療會診服務的,只能在具有 “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醫療機構之間進行。#p#分頁標題#e#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