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保障豬肉安全 廣東增城清拆7252家豬場

保障豬肉安全 廣東增城清拆7252家豬場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莞市全市範圍內禁止養豬,大量“小散亂”養豬戶移師增城,造成當地“豬場圍城”的亂象,增城市從2011年起採用“堵疏結合”的方法整治小養豬場,截至2013年8月19日,增城市全市累計清拆養豬場7252家,佔總數的99.5%;累計復原復綠土地面積4370524平方米,佔已清拆面積94.2%。

保障豬肉安全 廣東增城清拆7252家豬場

亂象

媒體曝光潲水養豬

髒亂臭惹民怨

2011年9月7日,廣州多家媒體曝光了紅旗圍下圍村部分養殖戶使用潲水養豬問題。據當地民衆反映,附近密密麻麻分佈了近70家“散小亂”養豬場,這些養豬場設施簡陋,無牌證、亂搭建亂排放,成爲滋生製售潲水油、飼餵瘦肉精、販賣病死豬、焚燒工業垃圾等違法犯罪行爲的溫牀,附近居民對之怨聲載道,投訴不斷。

“大量‘散小亂’的養豬場不僅嚴重污染水源、空氣和土壤,嚴重擠壓城鄉發展空間,還帶來了病死豬、潲水油等食品安全問題。”市生豬整治辦主任曹主任向記者解釋道。

近年來增城市生豬養殖業無序發展,全市生豬養殖戶從2005年不到2000家增加到2012年初的7000多家,在一次市有關部門開展規範整治“散小亂”養豬場前的全面摸查顯示全市生豬養殖場共7288家。“從2009年東莞市決定全市範圍內禁止養豬後,許多‘散亂小’養豬場開始大規模涌入本地,當地政府發現這個問題後採取強硬措施解決這個問題。”增城市石灘鎮宣傳辦副主任廖思霖告訴記者。

據增城市政府統計,持有部分證照的養豬場只有41家,無一家擁有齊全證照,絕大多數爲無牌無證的“散小亂”養豬場,遍佈全市11個鎮街,平均每村約26家,最多的一個行政村內養豬場達到300多家,“豬場圍村、豬場圍城”之勢日益嚴峻。

舉措

實行協議拆除 提供技能培訓

爲解決“散小亂”養豬場問題,保護良好生態環境以及順應人民羣衆的訴求,2012年初,增城市委、市政府把規範整治“散小亂”養豬場作爲一項重大中心工作,採取綜合措施,開展規範整治散小亂養豬場專項行動。

記者從增城市宣傳部獲悉,截至今年8月19日,增城市全市累計清拆養豬場7252家,佔總數的99.5%;累計復原復綠土地面積4370524平方米,佔已清拆面積94.2%。通過規範整治,原來養豬場的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據統計,增城市全年減少了657萬噸豬糞尿排放,各鎮街更因地制宜,對已經拆除豬場及時進行美化、綠化、淨化,並改建成村民健身、娛樂、休閒活動場所和綠化小公園。

記者來到石灘鎮一家還未拆除的“散亂小”養豬場,該處臭氣熏天,豬圈裏老鼠大行其道,一條管道從豬圈連接到外面魚塘。該戶主表示,母豬已經賣出,等到豬仔長到一定時候便賣出,希望政府能夠多給些時間。曹主任向記者表示,現在整個市規範整治原則是“給時間、給出路、儘量減少養豬戶的損失”。政府通過給予養豬戶3至7個月過渡期處理存欄生豬的方式,動員養豬戶主動簽訂限期拆遷承諾書,實行協議拆除。#p#副標題#e#

而對於養豬戶轉業問題,曹主任說:“政府會提供相應技能培訓和勞務輸出服務幫助解決問題。從今年年初人社局等相關部門就開始組織中青年農民技能培訓。”

爲防止“豬場圍村、豬場圍城”的苗頭死灰復燃,鞏固已有成果,增城市出臺一系列規章制度,建立健全生豬養殖長效管理機制,對生豬養殖業進行常態化、制度化管理。

通過規範整治,食品安全得到了更大的保障。據增城市農業部門的抽查顯示,今年1月至5月,全市抽檢生豬養殖場豬尿“瘦肉精”殘留檢測和進入屠宰場生豬豬尿“瘦肉精”殘留檢測均沒有發現生豬使用違禁藥品

未來

政策引資建

現代化養殖場

增城市政府一方面出力規範整治散小亂養豬場,另一方面促進畜禽養殖產業轉型升級,鼓勵支持企業建設現代化養豬場,編制發佈《增城市畜禽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規劃(2013-2020)》,規劃畜禽養殖產業中長期合理的發展規模和產量,提出轉型發展模式與發展策略,大力促進畜禽養殖產業轉型升級,確保菜籃子穩定供應。

曹主任告訴記者,目前增城市擁有大型養豬場2-3個,每年出產生豬10萬頭以上,中型養殖場3-5個,每年出產生豬3萬頭左右。

記者來到正在建設中的增城市大埔圍村的德盛現代農牧發展有限公司現代化養豬場,該養殖場是增城市首家現代化大型生豬養殖場,總投資約2.3億元,佔地面積630多畝。該養殖場將採用“養殖-沼氣、有機肥、種植”的循環型種養模式,排放污水達到二類水的標準,並建立沼氣發電廠,實現養殖廢棄物的“零排放、零污染、零浪費”。

據該養殖場項目負責人表示,去年增城市場母豬供應是61.5萬頭消費,待到現代養豬場項目全部完工之後能夠達到零出欄30萬頭商品豬,佔據市場大半。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