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不滿早戀遭反對 少女將7支水銀注入手背

不滿早戀遭反對 少女將7支水銀注入手背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滿早戀遭反對 少女將7支水銀注入手背

14歲,這本是一個和同學們一起在課堂上努力獲取知識的年紀,可是剛升入初中的阿敏(化名)卻因爲早戀問題,不僅與父母吵架離家出走,還購買了7支水銀體溫計打碎,用注射器注入自己的雙手並欲輕生。目前,阿敏正在廈門一家醫院觀察治療,雖然已經脫離了生命危險,但是汞中毒帶來的傷害卻將跟隨她一生。

女孩將7支水銀打進手背

“我的心情,誰都不會理解。如果不能和他在一起,我寧願去死。”半個月前,在島外一所中學讀初一的女孩阿敏,在日記本里寫下這句話後,獨自來到藥店買了7支水銀體溫計和一包注射針頭。

阿敏的父母都在工廠打工,平時並未對孩子傾注太多的關注,平時放假也都是阿敏獨自一個人在家。就在她小學畢業的暑假認識了一個社會青年,很少從家庭得到溫暖的阿敏很快與這個“哥哥”陷入了熱戀之中。這段戀情持續了兩個月之後,被阿敏的父母發現了。遭到責罵的阿敏一時衝動,想到了以死抗爭。

她敲碎了體溫計,將其中的水銀用注射器打進了雙手背側。

一週後,阿敏因爲雙手背側腫脹、疼痛,頭暈,才被粗心的父母發現,送到醫院救治。

心臟等多處臟器水銀沉積

因爲發現較遲,在醫院檢查時醫生髮現,阿敏的雙肺、心臟、肝臟、盆腔等多臟器均可見水銀的沉積。

從片子上看,汞一直在她的身體內流動,如果進入血液裏全身循環,將會產生生命危險,必須立即進行異物清除清創術。

阿敏雙手背部的腫脹在驅汞治療後逐漸消退,卻在雙手背各留下約5cm蚯蚓樣傷疤,也許終生都無法消除。

廈門市第二醫院職業病救治中心主任易衛平說,在對阿敏進行救治時,她特別不配合醫院的救治,在醫院重症監護病房很嚴格的監護中,仍然通過手機與外界男子有交流。對這位青春期的少女,心理諮詢科也給予了及時的心理救治。

孩子長大了,青春期身體的發育和心理的變化帶來孩子行爲的變化。小的時候孩子懵懵懂懂,沒有很強的分辯能力,對於父母的話是照單全收。而到了青春期,孩子開始“甦醒”了。自我意識增強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開始用自己的大腦去審視自我、他人及周圍的世界,用批判懷疑的眼光看世界。他覺得自己長大了,是個大人了,希望家長把他當大人,給予尊重、平等,渴望獨立、自由。

而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卻停留在孩子的少兒期,還在沿用以前諸如說教、嘮叨、命令、嚴管等教育方式,並且從沒想過這種方式有什麼不妥。正因爲家長缺少反思力,所以認爲問題出在孩子身上;正因爲教育思維的慣性,所以家長用不變的教育觀念和方式去應對變化中的孩子,致使越來多的家庭引發了親子間的矛盾和衝突,越來越多的孩子叛逆。

好的教育是讓自己的教育方式適應孩子,而不是讓孩子來適應你的教育方式。不要以爲以前的教育方式就是很正確的,那是因爲孩子還太小,處於弱勢,沒有拒絕的權利和抗拒的能力。而到了青春期,孩子就敢於對家長說“不”,敢於“抗旨”,而家長也開始變得困惑、生氣、抱怨、傷心……所以,家長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以適應成長中的孩子,要調整親子之間的關係以緩和親子間的衝突。如何改變,我認爲家長需要六變。

1、變說教爲身教

總怕孩子太小,不明事理,所以反覆給孩子灌輸大道理,如果孩子表現出心不在焉的樣子,說教就變成教訓了。說教的態度是居高臨下的,說教的前提是把自己的話是真理,孩子必須聽。但實際上許多孩子很反感父母的說教。

比說教更有力的是身教。身教起到榜樣和示範作用。要身體力行,做給孩子看,而不是喋喋不休的說給孩子聽。比如家長天天玩電腦遊戲沒節制,卻要孩子控制玩遊戲,只專心學習,孩子當然不服氣。孩子小的時候可以怕你,現在會反駁你:你都天天打遊戲,我就不能打?所以不要把溫馨的家庭變成天說教的課堂,多說不如少說多做,做給孩子看。

2、變命令爲商量

家長小時候所接受的父母的教育也大都如此,所以由於教育的傳承性,也同樣習慣對孩子用命令句:“你應該睡覺了,聽到沒有!”“去收拾你的房間!”“關掉電視,做作業去!”家長處於強勢,孩子處於弱勢,不能不聽。但青春期的時候,孩子不再懼於你的威懾,對這種帶有強制性的命令開始陽奉陰違,或公開反抗。如果換成商量的方式,用溫和的口氣和孩子說話,就不一樣了。

比如“你是不是該睡覺了,你看這麼晚了。”“你能不能把房間收拾一下呢,我看好亂呀。”“我們關掉電視,去做作業怎麼樣?”如果家長擔心孩子不聽,則可以用選擇句,比如要求孩子八點半上牀你可以說:“你是八點一刻睡呢還是八點半睡?”如果孩子貪玩,那一定會選擇後者。你可以說:“好的,我尊重你的選擇,不過,你要對自己選擇負責,我相信你八點半一到就會立即去睡覺。”這比沒有商量和選擇餘地的命令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3、變否定爲肯定

家長總是無意中用否定句來否定孩子,比如“你真夠笨的,連這麼簡單的題也不會做。”“又去打架了,老師都告到家裏來了!”“又撒謊,爲什麼總騙我?”以上都是在否定孩子:孩子不聰明,孩子不乖,孩子不誠實。這樣的負面標籤會讓孩子感到自己不好,成人的否定會變成自己對自己的否定。反正我不好,乾脆破罐子摔碎!我就“不好”給你看,看你怎麼辦!

孩子不可能不犯錯誤的,也不可能沒有一點缺點,但孩子同樣有好的一面,我們何不放過孩子的不好的一面,抓好的一面給予肯定呢?比如發現孩子懂事了,加以肯定:“這孩子,越來越懂事了。”孩子五次考試中只有一次考得好,那麼就放過那四次,肯定僅有的考得好的一次,增強他的信心,讓他看到希望。而孩子也會在家長不斷的肯定、表揚、欣賞中朝着好的一面發展。

4、變嘮叨爲關愛

恐怕沒有哪個家不對孩子嘮叨的,有的是無意識地嘮叨,有的是明知叨嘮不好又控制不住要叨嘮,這種習慣性的叨嘮,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災難。其實語言的效力是有限的,身體語言與愛的行爲同樣重要。比如要交給孩子一個任務時,拍拍孩子的肩,點點頭,表示信任;孩子有了好的行爲,給他一個讚許的微笑,投去自豪的眼神;孩子剛到家,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晚睡前給孩子額頭一個輕吻,表示一天的告別:“孩子,晚安!”

青春期的孩子反感家長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因爲這種愛被沒完沒了的嘮叨、指責、說教給隔斷了。這個時候,家長如果試着把自己的心態放回孩子兩三歲的時候,讓自己重溫那個時候的母愛,那麼,相信家長這種無條件的愛足可以軟化孩子與你的對立。

5、變管制爲放手

家長認爲孩子還小,所以需要嚴厲管制,不管就會沒規矩,就把心玩野了。比如管孩子的學習,陪孩子做作業,處處嚴格要求。怕孩子做不好自己的事,所以管孩子的生活,替孩子做事。總之在家長眼裏,孩子是永遠長不大的。殊不知這樣的管制,反而讓孩子失去了責任感,把自己的成長交給了家長;同樣,這樣的管制使孩子的自制力無從培養。家長一旦不管,孩子便如脫了僵的野馬。

於是家長走進了這樣一個思想誤區:看,我一旦不管,孩子會變得更糟糕!而孩子卻在管制中感到了壓迫和不自由。爲了掙脫束縛,尋求自我空間,孩子就會和家長對抗。所以,家長該放手時要放手,教會孩子去爲自己負責,該信任的時候要信任,給孩子鍛鍊的機會,這樣才能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

6、變主角爲配角

孩子小的時候,家長要站在孩子的前面,領着孩子走;孩子長大的時候,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身後,跟隨着孩子,看着孩子走,只需關鍵的時候扶一把。孩子小的時候,家長習慣於在前臺,“指揮”着孩子的成長,孩子大的時候,應該把自己移到幕後,讓孩子上臺主演生活。

這個讓位很重要,是讓給了尊重、民主、平等、信任,是給孩子讓出了成長的空間,給孩子自主的、選擇的權利,同時也賦予了孩子責任。如果不這樣讓位,孩子要麼就長不大,要麼爲了自身成長的需要,用叛逆、對立來表示抗議。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