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大衆對公開的524名醫生造假名單產生質疑 我們在此迴應

大衆對公開的524名醫生造假名單產生質疑 我們在此迴應

來源:男爵風    閱讀: 5.7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日,著名出版商施普林格(Springer)決定撤稿《腫瘤生物學》雜誌的107篇造假論文,事件一經報道引起了外界的廣泛關注。不久造假的524名醫生名單對外公佈,然而面對這份名單外界卻是質疑聲不斷……

近日,著名出版商斯普林格(Springer)史無前例地決定撤稿《腫瘤生物學》雜誌的107篇同行評審造假論文,這些論文全部來自於中國學者之手。最後,我們找到了這107篇造假論文,並將全部524名涉嫌造假的中國學者姓名、供職機構以及所在科室公之於衆。

隨後,我們聽到了許多不同的聲音:“論文同行評審造假,又不是說論文內容造假”、“科研能力和臨牀技術之間沒有必然聯繫”、“體制逼着醫生造假,醫生是無辜的”、“你們爲什麼要公佈論文作者名,這是侵犯別人隱私”、“你們是在挑撥醫患關係”……

大衆對公開的524名醫生造假名單產生質疑 我們在此迴應

醫學論文造假

在這裏,我們決定對這些質疑一一作出解釋。

問題1:此次107篇同行評審造假論文的信息是哪兒來的?

答:這次撤下的107篇造假論文,曾經發布在學術雜誌《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上。它屬於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期刊之一,專注於發表實驗和臨牀腫瘤研究。

而這次公佈造假信息的,是《腫瘤生物學》的出版商斯普林格(Springer)。斯普林格表示,他們的調查掌握了“確鑿的證據”(clear evidence),這次史無前例的撤下論文事件,遵循了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COPE)的建議。

問題2:什麼是同行評審,爲什麼它這麼重要?

答:大多數學術期刊都是接受投稿的,學術雜誌爲了保證自己的學術權威性,必須有所鑑別。同行評審就是“去粗取精”的一道必經程序。一個主流的、被認可的學術雜誌一定會說自己是“經過同行評審的 (peer-reviewed) ”。

大衆對公開的524名醫生造假名單產生質疑 我們在此迴應 第2張

同行評審

作爲捍衛學術誠信的一道門檻,同行評審與學術雜誌在300多年前幾乎是一同出現的。同行評審主要分幾種:單盲審、雙盲審和開放評審。其中,這次撤稿的《腫瘤生物學》採取的就是開放評審,評審者和論文作者相互知曉。

不論是哪一種方式,同行評審都是論文出版中極其重要的。一般情況下,都有至少兩名以上同行評審人經過幾輪評審,最後才能進入出版流程。同行評審流程貫穿整個論文的出版過程。

圖爲著名學術出版商愛思唯爾(Elsevier)規定的同行評審流程,其他學術機構的同行評審流程與此相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問題3:論文同行評審造假,是不是等於論文內容造假?

答:首先,論文同行評審造假,並不必然說明論文內容本身在質量上不過關,也不必然說明論文內容涉嫌造假。我們無法知曉,在此次被曝光的同行評審造假的論文裏,是否有真正的內容優秀作品存在。

大衆對公開的524名醫生造假名單產生質疑 我們在此迴應 第3張

醫生造假

但是,包括斯普林格、愛思唯爾在內的多家國際知名出版商均指出,對同行評審進行造假,就是重大的學術造假。因爲同行評審是決定一篇論文是否適合發表的最主要考量標準。

同行評審就相當於陪審員,雖不是宣佈決定的法官,但對稿子最終錄用與否可以有決定性的影響。而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也認爲,同行評審造假的論文,其學術誠信已經被大大削弱。

換句話說,學術論文出現了同行評審造假行爲,就已經失去了討論其研究質量的意義。就算論文質量再高,數據再精確,造假行爲被發現後撤稿,就意味着整篇論文已不被認可,喪失了被其他人引用進行後續研究的意義。

大衆對公開的524名醫生造假名單產生質疑 我們在此迴應 第4張

造假名單公佈

正如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院長、《出版科學》雜誌主編方卿曾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所說,“比起論文內容造假,現在同行評審中造假的現象更普遍。但從性質上來講,兩種造假是一樣的。”

這也是爲什麼,我們在整理同行評審造假論文名單時,使用了“論文造假”的措辭,因爲同行評審造假,是主要的一種論文造假形式。

問題4:論文作者是不是被矇在鼓裏,對同行評審造假一無所知?

答:與之前醜聞類似,據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安諾傑公佈,這次107篇被撤論文大部分作者使用了“第三方”機構代爲投稿。那我們先看看2015年的一起醜聞是怎麼回事。

2015年3月,斯普林格旗下的英國現代生物集團(BioMed Central)宣佈撤回43篇學術文章,其中41篇出自中國作者。理由跟這次完全一樣,同樣是涉及“同行評審造假”,同樣是提供了虛假的評審人郵箱以及評審人報告。

大衆對公開的524名醫生造假名單產生質疑 我們在此迴應 第5張

造假比例

在英國現代生物集團撤稿事件發生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就對其中31位作者做了調查,結果顯示,被撤論文涉及的第三方機構確實存在同行評審不實問題;第三方提供學術論文潤色、代投、代寫服務確實存在灰色產業鏈等問題。

據某報報道,在31位作者中,2人否認此事,29人則承認委託第三方代爲投稿,這其中23篇文章是由第三方從投稿、修改論文到發表完全包辦;有4人是第三方告知作者投稿進展,本人按編輯意見修改,再由第三方回覆編輯;2篇由第三方投稿,其餘環節由作者完成。

而且,有20位作者承認“掏了4000-36000元”購買了第三方所謂代發論文的服務,其中有18篇論文所委託的第三方爲企業,15篇論文作者提供了委託企業的名稱,甚至出示了雙方所簽訂的合同。

某報還報道,有少數作者與第三方機構簽署了一“明”一“暗”兩個合同:“明”合同是指爲論文進行語言潤色服務,而“暗”的就是成果轉移合同。論文直接由第三方代寫,完成後再轉移給買家,論文買賣的本質十分明顯。

再加上第三方機構“保證見刊”的承諾,我們有理由懷疑,這次被撤論文的作者們同樣知道“第三方”機構存在貓膩,也可能知道“同行評審造假”是怎麼回事。

問題5:那麼論文同行評審造假,是不是等於醫生醫術低下?

答:不等於。相反,本次524名被撤稿論文的醫生中,很多是所供職醫院的科室主任,教授、副教授,甚至是名醫。

以其中一篇被撤論文(DOI:10.1007/s13277-015-4045-3)第一作者牛洪欣教授爲例,他本人是山東省醫學科學院附屬醫院微創外科主任,同時兼任山東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醫學與生命科學院副教授,此外還兼有“山東省疼痛研究會常務理事及微創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18項社會兼職。

大衆對公開的524名醫生造假名單產生質疑 我們在此迴應 第6張

名醫

牛洪欣在腫瘤微創治療領域,已躋身全國頂尖微創專家。2013年3月,牛洪欣帶領團隊開創國內首例腔內導管射頻消融治療食管腫瘤性梗阻,積累60餘例,效果顯著。2013年5月,開創國內首例類PEG途徑支架置入技術治療幽門十二指腸惡性梗阻,目前已積累14例,梗阻症狀完全消失。

我們在整理造假名單時,使用了“名醫”、“治病救人的醫生”等措辭來形容部分造假者,但這只是點出了事實,並沒有暗示造假與醫生醫術之間有任何必然聯繫。

我們只是認爲,論文造假意味着科學道德的缺失,而醫生恰恰就是科學工作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中規定,假如醫生僞造醫學文書及有關資料,有可能會被吊銷執業證書。

問題6:職稱與論文掛鉤的醫療體制,助長了醫生論文造假風氣,那麼醫生就完全是無辜的嗎?

答: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在SCI期刊上發表論文,變成了國內頂級醫院醫生想要升職加薪的必經之路。

不僅是SCI,包括在國內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的數量,都能影響臨牀醫生在醫院的評定考覈、升職加薪,還決定了高校和醫院的科研人員能否獲得科研基金、申報科研成果、提升行政職務、競選各類標兵……所有跟醫生切身利益相關的事務。

不過,雖然目前以論文爲先的職稱晉升制度不合理,但是體制沒有逼着醫生一定要造假。除非大家認爲所有中國醫生髮表的文章都是假的,所有的中國醫生都在造假。

大衆對公開的524名醫生造假名單產生質疑 我們在此迴應 第7張

醫學論文

在爲那些所謂“被逼造假”的醫生辯護時,有沒有想過那些真正潛心研究的人?

比如,2006年,侯凡凡醫生在臨牀工作之餘耗時5年多,在頂尖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轟動國際醫學界的論文,由此改寫了腎內科治療策略,後來還當選了中科院院士。

環境、體制可以作爲辯解的理由,但是絲毫不能掩飾他們的過錯。對造假者的任何寬容,都是對兢兢業業做研究的人的巨大傷害。

另外,本次曝光的107篇論文中,除了所謂的“職稱論文”外,還有不少的研究生論文。這些來自優秀學府的碩博士們,在三年甚至更長的研究生涯後交出了一份作弊的答卷,這也要怪體制嗎?

問題7:如今醫患矛盾一觸即發,這時候曝光名單到底是不是在挑撥醫患關係?

答:不是。我們不認爲將已有的公開英文信息翻譯整理成中文信息,能算得上是“挑撥醫患關係”。我們使用了“524名中國醫生論文造假名單,有你曾跪求過的名醫嗎”這樣的標題,也只是想指出:醫術精湛不等於學術過關。即使是醫術精湛的名醫,其發表的論文也存在造假的事實。

大衆對公開的524名醫生造假名單產生質疑 我們在此迴應 第8張

醫生不背鍋

我們不僅從來沒有挑撥過醫患關係,還爲醫生羣體發過聲。例如前不久,我們寫了篇文章,《中國人看不起病的鍋,醫生不背》。

錄裏面的幾句話,“在當下的醫療體制下,醫生和病人都是不同程度的利益受損者”,醫生每天都是“操着賣白粉的心,掙着賣麪粉的錢”,“公立醫院手術價格一直虛漲的情況下,醫生在一場手術中所得到的報酬與他們付出的勞務、技術嚴重不符”等等。

問題8:斯普林格出版集團是否應該因對論文“審覈把關不嚴”而負責?

答:不應該。同行評審是目前大部分學術期刊所採用的機制。論文作者和雜誌編輯都希望評審流程可以更加高效,但是通常來說很難找到合適並同意審稿、同時還能及時完成審稿的評審人。

隨着學術論文數量的增多和學術領域的愈發細分,期刊編輯不太可能對所有領域的學者都有全面的瞭解,在尋找審稿人時會遇到很多困難,但作者肯定熟知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爲了應對這種情況,許多期刊會要求論文作者推薦數位審稿人,比如《自然》雜誌就允許論文作者推薦審稿人,儘管編輯不一定會採納推薦,但是推薦信息往往是非常有用的。

大衆對公開的524名醫生造假名單產生質疑 我們在此迴應 第9張

外國網站公開

其次,同行評審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之上。出版機構主觀上相信也只能相信大多數的作者都是誠實的,否則編輯工作將無法進行下去。正如施普林格細胞生物學及生物化學編輯總監彼得·巴特勒所言,不論是2015年的撤下的64篇稿件,還是2017年撤下的107篇論文,和同段時間內所發表的文章數量相比,所佔比例很小。

出版公司愛思唯爾此前也曾表示,從平均數據來看,作者推薦的審稿人大部分都是可靠的。

最後,儘管越來越多的同行評審造假現象讓不少人質疑這一機制的合理性,但在目前,同行評審仍然是最有效和可靠的審閱論文方式。

施普林格在內控和審覈措施的嚴厲程度上或許還有可以進步和加強的空間,但最終出現造假的根源還是在於論文作者或者第三方機構主觀上的造假意願,試圖鑽審覈制度的空子。指責施普林格“把關不嚴”,不過是避重就輕的表現。

問題9:公開所有論文造假人員名單和機構是不是侵犯作者隱私?

答:不侵犯作者隱私。在《腫瘤生物學》前出版商斯普林格的官方網站上,每一篇已經公開出版的論文作者信息都是公開的。而這些論文作者的信息,都是最初投稿人自己提交的。

大衆對公開的524名醫生造假名單產生質疑 我們在此迴應 第10張

論文造假事件

腫瘤生物學》作爲SCI期刊,公開基本的作者信息是必須的。因爲SCI本質上就是一個基於信息檢索的論文信息庫,它設立的目標就是任何領域的學生和學者,都可以通過作者、供職單位或文章關鍵詞檢索到本領域最前沿、最全面的研究文獻。

同樣,此次被撤稿的107篇中國學術論文,在斯普林格官方網站上也是統一公示:

因此,將這些已經公開的英文信息,整理成中文名單,並不涉及隱私侵犯。我們只是按圖索驥。

問題10:我們爲什麼要公開這些論文造假人員名單和機構,被公開後他們會受到什麼影響?

答:雖然體制問題很可能是他們選擇造假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體制問題不該成爲個體豁免責任的理由,更不妨礙對個體錯誤進行追責。只針對抽象籠統的體制和模糊的羣像批判,永遠無法追責。只有具體的個人才能承擔責任。

而且,在中國,任何形式的論文造假幾乎不會受到任何實質性的處罰。我們整理的名單很可能是對具體個人的唯一追問。

大衆對公開的524名醫生造假名單產生質疑 我們在此迴應 第11張

論文造假

我們查找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年度報告披露的數據,在2014和2015年立案調查的學術不端案件中,受到處罰的共有119名相關責任人,撤銷資助項目51個,8個依託單位遭到內部通報批評或書面警告,22人次受到內部通報批評,12人次受到“通報批評”——這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最嚴厲的處罰,也就是在網上公佈通報批評的消息。

中國科協對論文同行評審造假的處罰也十分輕微。前兩年對僞造同行評審的造假人員的處罰主要有:收回文章涉及的研究經費,未來五年不得再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歐美日韓各國,造假者有因欺詐、挪用公款而坐牢的危險,會被取消教授職位和學位,相比之下,中國的懲罰根本無關痛癢。

大衆對公開的524名醫生造假名單產生質疑 我們在此迴應 第12張

學術論文

中國科協對論文同行評審造假的處罰也十分輕微。前兩年對僞造同行評審的造假人員的處罰主要有:收回文章涉及的研究經費,未來五年不得再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歐美日韓各國,造假者有因欺詐、挪用公款而坐牢的危險,會被取消教授職位和學位,相比之下,中國的懲罰根本無關痛癢。

一連幾日中國學者論文因造假被撤,造假醫生名單對外公佈的事情一直在外界被抄的火熱。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造假論文背後有體制的問題存在,那些出現在造假名單上的醫生也可能擁有好的醫術,再過幾日也許大家就會忘卻這樁醜聞……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