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中國人面臨養老困境 看看加拿大人怎麼養老

中國人面臨養老困境 看看加拿大人怎麼養老

來源:男爵風    閱讀: 3.7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給父母養老,如何安排未來自己的養老生活?本報記者對比加拿大和中國的養老現狀,希望能對讀者有所裨益。

中國人面臨養老困境 看看加拿大人怎麼養老

筆者上半年買房時結識了一個從加拿大東部列治文市搬過來的老人,他曾經是個編劇,自由職業者,如今早已退休,正在兜售自己最後一幢房產——是的,他曾經有3幢房,分別在西岸的高貴林港、東岸的蒙特利爾,和他的故鄉魁北克省三河市。作爲高產編劇,在創作高峯期時,他半點也不爲錢發愁,可如今,他必須想辦法解決養老問題。

加拿大是福利社會,很多中國人都會誤會,認爲“福利社會人人都有養老金”,其實這裏也只有擁有正規、固定工作一年以上的人,纔有養老金,因爲這類工作會強制性提取工資總額的約5%作爲養老基金,而用工單位也需要負擔相應的比例,這樣到了65歲,一般人就可以按月領取最多相當於平均工資25%的養老金了。我認識的這位編劇是自由職業者,收入雖然不少,卻屬於“自僱”,沒繳納過養老基金,自然拿不到老年金。

不過老編劇並非一無所獲:按規定,他可以領取“老年金”和“老年金補貼”。“老年金”針對60歲以上、在加拿大居住滿10年、收入比較低的所有老人。而“老年金補貼”專門針對低收入者,這兩項相加,每月收入可在1000加元(約合人民幣7000元)以上,加上年滿65歲的“耆英”(年高碩德者)可享受諸如免交醫療保險金(醫療本身是全免費的)、公交服務免費等福利,基本生活毫無問題。

可他必須賣房:加拿大“養房”要繳納高昂的地稅和諸項雜費,足以將老人各項退休金吃光,且加拿大並不流行家庭養老,父母無需補貼成年子女,而子女一般也不贍養老人,因此大部分人都會選擇賣房,然後住進各種有福利補貼的養老機構。

加拿大的養老院分爲多種等級。

最高規格稱爲“護理安老院”,這類養老院的入住者爲完全喪失獨立生活能力的老人,需由護工24小時照顧。這類養老院費用全免,一般爲醫院附屬,因此也被外國人俗稱爲“老人醫院”,實際上它們並不是醫院。這一級別的醫院既有公營的,也有教會等機構辦理的,但均享有政府補貼,常備護理人員收入豐厚且有保證,並有大量義工協助。

這類安老院最大的問題是牀位非常有限,申請入住的老人在有的省份需要排隊6年才能獲批。此外,由於養老院的老人私密空間有限,僅有的“社會聯繫”只剩幾張照片和家人定時或不定時的探望,因此20%的老人會感到精神抑鬱。

較次一級的是“護士中心”,老人有較多活動空間,但需要護工全天候照顧,一般生活能基本自理的老人,或在“護理安老院”照顧一段時間情況好轉的老人,都會被送到這裏。“護士中心”除了自由度稍高外,管理和設施跟“護理安老院”差異不大,最大的差別是費用——“護士中心”每天收取一定費用(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爲29加元,約合203元人民幣),這基本上相當於一個普通“耆英”養老金的絕大部分。

再次一級爲“退休人士之家”,基本爲集體老人公寓性質,有護士24小時監護,每天接受1小時醫療檢查和護理,社區醫生會定期巡訪,費用不高,但住在這裏的老人如果身體狀況惡化,會隨時被轉送醫院,並進而安排去上兩級老人院。

最普通的爲“老人公寓”,55歲以上即可申請入住,房租很低廉(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一室一廳每月僅300加元,約合人民幣2100元),公寓裏各種鍛鍊和活動設施一應俱全,由於同住都爲老人,彼此可以排遣孤獨。這類公寓一般都有政府或非營利機構的補貼,由於老齡化現象嚴重,排隊現象同樣嚴重。

老編劇的太太年紀較輕,有固定工作且沒有退休,因此他們的養老方式是賣掉全部房產,編劇太太在蒙特利爾租了間小公寓繼續工作,編劇本人則來到早挑選好的養老地溫哥華,住進排了好幾年隊、終於輪上的老人公寓,每天過着平淡、規律的養老生活。他的子女有空時會來看他,給他帶一些食品、衣物和禮物,他的太太退休後也會搬來同住。

在中國,情況顯然有很大不同。

經過多年改革,養老保險的社會化總算初見成效,但一些民營企業、效益不佳的企業,還不同程度存在養老保險金繳納不足額、不及時的問題;由於不同地區的養老金標準不同,一些進城務工者按照大城市的高標準繳納養老金保費,退休後卻只能按照家鄉的低標準領取養老金;和加拿大不同,中國通脹率較高,退休較早的老人,往往很快面臨入不敷出的窘境。

此外,許多老人退休後會和子女一起生活,而許多子女並不和父母同城,結果老人不得不每年跑回原住地進行退休“年檢”,十分辛苦。

老人醫療問題更加突出。目前中國醫療保險尚不足以覆蓋全民,相當一部分老年人並不能享受,即使被醫保覆蓋者也存在諸多不便。筆者的父親在南京退休,和筆者的妹妹一起在北京生活,去年動了腎臟切除手術,雖然是在醫保掛鉤的北京人民醫院做手術,但醫藥費報銷卻要本人回南京原單位辦理,這對於一個剛剛動完大手術的老人而言,顯然極不方便。

和福利國家加拿大主要依靠社會福利養老不同,中國目前養老的主要依靠,仍然是傳統的家庭倫理道德,由子女承擔贍養老人的主要義務。然而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城市化的發展,許多中小城市和農村出現“空洞化”,年輕人都去城市工作,老人不論“依親”或留守都存在許多不便,造成不少社會問題。

不論是福利性的社會養老,或倫理性的家庭養老,都有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在華裔衆多的加拿大,許多華人“耆英”都憧憬一種“平衡養老”,即社會養老和家庭養老相結合,這種方式彼此負擔都較合理,老人本身也能感受到更多便利、親情和溫暖,可謂皆大歡喜。然而知易行難,在加拿大也好,在中國也罷,要實現這一點,怕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