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歷史名人 > 曹丕篡漢和司馬代魏一報還一報 兩者沒有本質區別

曹丕篡漢和司馬代魏一報還一報 兩者沒有本質區別

來源:男爵風    閱讀: 9.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曹丕篡漢是指東漢末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漢建立曹魏王朝的政變事件,而司馬代魏是指司馬懿後代篡奪曹魏政權自立爲帝的過程,這兩件事牽扯到了三個朝代的更替,但是曹丕篡漢和司馬代魏從本質上來講是一樣的,曹丕篡漢後大魏後來又被司馬家族所取代了,這也算是一報還一報,而且最終司馬氏一族也並沒有風光多久,最終還是被劉裕篡權滅族了。

曹丕篡漢和司馬代魏一報還一報 兩者沒有本質區別
曹丕劇照

曹丕篡漢,指的是公元220年魏王曹丕代漢自立爲王的事件。

不能不說,曹丕篡漢本身,對曹魏王族來說也有負面影響,導致曹魏亡國。後來曹魏朝廷漸漸被司馬氏一手掌控。263年司馬昭爲篡位而建立軍工,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效仿曹丕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曹魏亡。

鹹熙二年(265年),司馬昭病死,司馬炎繼承相國、晉王位,掌握全國軍政大權。經過精心準備,同年12月,仿效曹丕代漢的故事,爲自己登基做準備。司馬炎接任相國後,就有一些人受司馬炎指使勸說魏帝曹奐早點讓位。不久,曹奐下詔書說:“晉王,你家世代輔佐皇帝,功勳高過上天,四海蒙受司馬家族的恩澤,上天要我把皇帝之位讓給你,請順應天命,不要推辭!”司馬炎卻假意多次推讓。司馬炎多次推讓後,才接受魏帝曹奐禪讓,封曹奐爲陳留王。司馬炎於鹹熙二年(265年),登上帝位,國號晉,史稱爲西晉。改元爲泰始,曹魏遂亡。

三國時期,魏、蜀、吳各國建國雖然艱難,但衰落得卻特別快。當魏國的曹氏勢力在衰敗的路上走了十年的時候,司馬懿發動政變,將國家大權從曹氏手中奪了過來,從而扼制了衰敗的發展,並帶領魏國逐步走向強大。司馬懿政變,產生了三位強有力的領導人,對魏國實施了十七年較爲開明的治理,使三國呈現出一強兩弱的格局,魏國成爲當時的超級大國,從而爲結束分裂局面,再次實現國家的統一創造了條件。

曹丕篡漢和司馬代魏一報還一報 兩者沒有本質區別 第2張
司馬懿

曹丕篡漢和司馬代魏沒有本質的區別

孟德就是曹操,三國曹魏政權的實際締造者,生前當了一輩子漢臣,死後被追諡爲魏武帝。仲達就是司馬懿,西晉司馬政權的開創者,終生爲曹魏政權打工,死後被追諡爲晉宣帝。

由於曹操和司馬懿的生平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人們總是把兩人相提並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兩人的形象大同小異,都是所謂的“白臉奸臣”,本事大得很,名聲卻很糟糕。

兩人都曾爲東家殫精竭慮,立下過汗馬功勞。曹操在東漢政權風雨飄搖朝不保夕的時候應運而出,把有名無實的漢獻帝迎到許昌,取得“挾天子以令不臣”的優勢。從此南征北戰,蕩平羣雄,名義上對漢室有再造之恩,使漢家天下得以延續了許多年,實際上曹操在匡扶漢室的過程中發展壯大了自己,奠定了曹魏政權的基礎。曹操死後,他的兒子曹丕一腳踢開漢獻帝這個窩囊了一輩子的傀儡,順利地改朝換代,建立了曹魏帝國。

司馬懿是在曹魏政權人才凋零的背景下脫穎而出的,他替短命的曹丕、曹睿鎮守西陲,兵貴神速,平定了孟達的叛亂,老成持重,抵擋了西蜀諸葛亮的不停騷擾,不僅使諸葛亮的北伐宏願變成疲師乏國的徒勞之舉,而且最終讓諸葛亮憂勞成疾,命喪五丈原,爲以後的滅蜀之戰奏響了序曲。和曹操一樣,司馬懿在客觀上爲老曹家賣命的同時,積累了深厚的人脈和政治軍事力量。司馬懿死後,他的孫子司馬炎也效法曹丕,水到渠成地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創立了西晉政權。

曹丕篡漢和司馬代魏一報還一報 兩者沒有本質區別 第3張
曹操劇照

曹操和司馬懿都是權謀過人的智者,機會到來之時,毫不猶豫,該出手時就出手,時事不利之時,兩人都能隱忍,所謂大丈夫能伸能屈。曹操把漢獻帝控制之後,漢獻帝就拜曹操爲大將軍、武平侯,在曹操的授意下,漢獻帝封袁紹爲太尉、鄴城侯。大將軍自然比太尉排名靠前,一向都比袁紹矮一頭的曹操一下子超過了老上級,心胸狹窄的袁紹怒不可遏,上表抗命,並宣佈曹操是潛伏在領導身邊的野心家,揚言要率大軍替天行道清君側。以當時曹操的實力,顯然不是袁紹的對手,光棍不吃眼前虧,曹操趕緊低頭認慫,把大將軍的名號讓給袁紹,隨便給自己找了個官職叫司空,並給袁紹寫信作檢討,說:“大哥,您就原諒小弟得了,我也是一時糊塗纔沒大沒小,現在我知錯就改,總司令一職還得您幹,我當個‘不管部長’就心滿意足了。”袁紹一見曹操卑躬屈膝,立馬得意忘形,風風光光地做他的空頭大將軍去了。等曹操收拾完其他蟊賊實力大增後,他可就不給袁紹好臉色了,官渡一戰,雄霸北方的袁紹集團土崩瓦解,一蹶不振。此戰之後,曹操真正成爲天下老大,有了指點江山的派頭。

司馬懿的雄才大略雖然不及曹操,但他的隱忍功夫遠在曹操之上,說句不好聽的,簡直到了厚顏無恥的地步。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被司馬懿擋在了渭南五丈原,諸葛亮求戰心切,好歹想痛快打一仗。司馬懿堅持“堅壁拒守,以逸待勞”的既定方針,穩坐釣魚臺,就是不開戰。爲了誘司馬懿出戰,諸葛亮機關算盡,最後連下三濫的手段都用上了,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巾幗婦人之飾”,欲激司馬懿出戰。司馬懿非但不出戰,還把諸葛亮送來的吊帶背心、超短裙穿上,在大帳裏走貓步,差點兒沒把諸葛亮氣吐血。

曹操

魏明帝曹睿死後,司馬懿和曹爽同爲託孤大臣,曹爽仗着宗室身份,一步步把司馬懿架空,最後乾脆讓他退休回家抱孫子。爲了麻痹曹爽,司馬懿充分發揮了隱忍功夫,裝聾作啞,裝瘋賣傻,儼然一副不久於人世的老棺材瓤模樣,把曹爽瞞得好苦。曹爽不把司馬懿放在心上,司馬懿卻時刻想把曹爽扔進鍋裏。機會終於來了,曹爽領着皇帝出城打獵,司馬懿果斷髮動兵變,一舉消滅了曹爽集團,重新登上了歷史舞臺,爲以後司馬篡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曹操與司馬懿是絕對不一樣的,曹操文武兼備,以雄才大略創下了基業,司馬懿包藏禍心,以謀略見長,靠陰謀詭計竊取了曹氏天下,這就是陽謀與陰謀的本質區別。

曹操崛起於亂世,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東漢末年,外戚宦官弄權,爭奪愈烈,勢同水火,及至桓、靈繼位,國祚日衰,局面愈發不可收拾。加之地方豪強橫徵暴虐,兼併土地,使民不聊生,凍餒飢死者屍橫遍野。後來黃巾起義爆發,朝廷兵匱將乏,只好發詔令諸侯興兵討賊,等到黃巾軍被平定,諸侯亦八方蜂起,已成尾大不掉之勢。董卓之禍後,漢獻帝和百官顛沛流離,若喪家之犬。這時曹操如及時雨一般閃亮登場,誅呂布,滅袁術,敗袁紹,挾天子以令諸侯,權傾朝野。然曹操從來未生篡漢之心,到死也未行廢君之事,終身率天下而朝漢帝,猶文王事殷紂。曹操有句很有名的話:“假如天命在孤,孤願爲周文王也。”這也應該是他的肺腑之言。所以,曹操權壓漢獻帝,而天下之人不以他爲逆,投奔者絡繹不絕,忠勇之將願效命疆場,智能之士願出謀劃策。爲什麼天下之才都願意到老曹麾下謀發展建功業呢?因爲天下大勢已經很明朗,大家都清楚漢室氣數已盡,魏氏終將取而代之。

曹丕篡漢和司馬代魏一報還一報 兩者沒有本質區別 第4張
司馬懿劇照

司馬懿就不同了,曹操觀天下大亂,興兵討賊,掃平四海,統一八方,平生之願是讓老百姓安享太平,不受戰亂之苦。曹操壯志未酬身先死,接班人曹丕、曹睿又都不長壽,給司馬氏篡權造成了可乘之機。這個時候,天下人心歸魏已久,曹睿臨死,把司馬懿叫到牀前,囑咐他輔佐幼帝,以盡肱股之力,司馬懿並未殫心竭慮輔佐幼帝,反是心懷禍胎,乘曹爽之隙奪權,垂手而得魏氏之帝業。司馬氏當權後,司馬師、司馬昭等遺傳了司馬懿的殘暴基因,爲了鞏固統治,清除曹魏的勢力和影響,採用血腥的高壓政策,特別是對於文人士族,凡不願依附者,必欲除之而後快,“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就是被司馬昭殺害的。打天下與奪天下的兩個人,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孟德之重在德,有點兒理想主義色彩;仲達之要在達,細品就是實用主義。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孟德與仲達實則形似而神不似。通俗說法,前者是大英雄,後者是野心家。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