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歷史朝代 > 古人遠行爲何都不帶“女朋友”?原因讓人害羞

古人遠行爲何都不帶“女朋友”?原因讓人害羞

來源:男爵風    閱讀: 4.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古代,出於旅途學習和生活的需要,學子一般會隨身攜帶上哪些東西?這裏,以戰國時著名的論辯家蘇秦一次遠遊爲例,來看看先秦時旅行“裝備”。

《戰國策·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條有這樣的記錄:“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滕履蹻,負書擔橐……”這段話的意思是,蘇秦身上的黑色貂皮衣破了,百斤黃金也用光了,沒有費用,只得離開秦國回家。腿上纏着裹腳,腳上穿着草鞋,身上揹着書籍,肩上挑着擔子……

古人遠行爲何都不帶“女朋友”?原因讓人害羞

網絡配圖

據此可知蘇秦行路至少帶了三樣東西:一錢財,黃金百斤;二學習資料,書;三收納用具,橐。這三樣東西是古代讀書人遠遊的基本需要,在現代亦然。

實際上,蘇秦所帶的東西還不算齊備,早期旅館、飯店不發達,偏遠地方區根本找不到吃飯的地方,所以還要帶着鋪蓋、鍋碗什麼,如孔子出遊就是帶着鍋竈上路的。

爲防止路上斷炊要飯,古人遠行時儘量將用品帶全帶足,這就是古人所謂的“窮家富路”。有條件的讀書人會帶個僕人,或是僱人肩背擔挑;還可以使用牲畜,如毛驢幫馱運。如果僱不起人,又沒有牲口,那隻能自己當驢使了,此時的遠遊者真的成了“驢友”。

或許有網友會問,古人長期在外遊歷,會像今年這樣帶着“女朋友”,以解決生理上需要嗎?皇帝、貴族,或是權勢人物遠行可能帶着“性夥伴”,一般人不可能,自己都顧不過來,哪還能想入非非!況且,古代是不提倡女性外出的。

一般人就是帶,家中老婆是決不會帶上,因爲古人不提倡遠行,“父母在不遠行”,有時必須遠行,則由妻子在侍奉公婆,所以妻子是決不能隨行的。有條件的可以在外出旅程中找個妾,這種妾可以看是古人的“女朋友”吧。

古人遠行爲何都不帶“女朋友”?原因讓人害羞 第2張

網絡配圖

這也是大家看到的古裝戲中,遊子常在途中有豔遇,帶着美妾歸來的原因。當然,如果真的帶着妻子,在外有花花腸腸也是不方便的。

那麼,古代長期遠行者如何解決性問題?這個不用你煩了,我這裏也順便說一下吧,免得大家四處去扒網。

在古代中國,易是正常現象,多數朝代都是合法的。因此,街頭青樓很多,一般旅館內都會有妓女候着,花點錢“包夜”或是“點鐘”就能解決。

如位於泰山腳下的山東泰安,明朝時那裏的娼妓業便特別發達,就是因爲大家去那旅遊的多,而像杭州的西湖邊、南京的夫子廟一帶,在過去都是著名的“紅燈區”。

到清末仍這樣,凡有遊人多處賣淫女必多。如國學大師羅振玉曾派他三弟羅振常去安陽收購甲骨,發現當地的“土妓”甚多。他在筆記中寫道:“每客車到,土妓即麇集店中,其嬲人不如口岸地之甚。有喜徵歌者,行李甫卸,俄頃即絃索盈耳矣。”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許多遊玩者寫下了在各地青樓消費心得,如“娼經”、“板橋雜記”就是這類性消費指導類書,以供方便後來者。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朝代官方驛站、賓館還會有免費的“女服務員”服務,供官方解決生理上的需要。官員也是人嘛,這種現象,在1950年代之前,人們都不會覺得奇怪的。

除了上述要帶的是日常用品,古人出行時一般還會帶兩樣東西,一是“節符”,一是“地經”,特別是符節,一般是不能少的。就是鄉人野夫出行,也有個“村證明”。

“節符”,相當於現代的身份證、通行證或單位證明什麼的,在先秦時已開始使用。“節符”其實是“節”與“符”的合稱,乃兩種不行形式的憑證,後來也稱“傳”、“所”或“過所”。

千萬別說古代旅行完全自由,水陸也全都查驗“身份證”的,唐詩人元結《欸乃曲》詩:“湘江二月春水平,滿月和風宜放夜行。唱橈欲過平陽戍,守史相呼問姓名。”寫的就是在湘江上夜裏被查問的情形。

出門遠遊旅行者必須帶上“傳”、“所”這類證件,否則相當麻煩,會頻遇“行路難”。《唐六典》上便有規定,各地檢查站(關防)的長官要切實負責起查驗工作:“凡行人車馬出入往來,必據過所以勘之。”如果冒用他人過所,或是不應該持有的持過所者,要判處徒刑一年。

古人遠行爲何都不帶“女朋友”?原因讓人害羞 第3張

網絡配圖

而查驗“身份證”並非唐朝的發明,先秦時有規定。

1975年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簡,從中便發現了《遊士律》,此律可以說是中國最早一部旅遊法規。其中有這樣的規定:“遊士在亡符,居縣貲一甲,卒歲責之。”大概意思是,如果旅遊者丟失了通行證明,要交一身衣甲的罰款,到年底時統一徵收。

“地經”,就是里程圖。地圖在中國早已有之,但專門用於旅遊的地圖,似乎在唐宋以後才流行於民間,到明清時已成古人出行必備。據元人李有《古杭雜記》,南宋時的臨安(今杭州)街頭,已出現與現代一樣的場景:有人專門賣旅遊地圖:“驛站有白塔橋,印賣《朝京里程圖》,士大夫往臨安必買以披閱。”

有時人以此場景題壁:“白塔橋邊賣地經,長亭短驛甚分明。爲何只說臨安路,不較中原有幾程。”這是嘲諷無心收復中原失地南宋朝廷的,但間接透露了當時的旅遊地圖,已繪得相當精準和實用。

此後可供旅遊參考的地圖很多,如元朝有《輿地圖》、明朝有《九邊圖說》《廣輿圖》,清朝有《大清一統輿圖》等。這些地圖,在方便出行的同時,也刺激了古代旅遊業的發展。

此外,古人有時還會帶上“行路指南”這旅遊指導類書籍,如《一統路程圖記》《水陸路路程》《土商類要》《圖像南北兩京路程》等等,在當時很受旅行者歡迎,對照一下可以解決旅行中遇到的諸多問題。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