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 娛樂評論 > 從《母語》看電影創建的多元傳播語境

從《母語》看電影創建的多元傳播語境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者: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戴潤韜

從《母語》看電影創建的多元傳播語境

近日,國內某演員國外代孕棄養一事激起軒然大波,同時,該事件也引發了大衆對代孕的思考和討論。早在2012年,由俞鍾執導的電影《母語》就已經初涉此類話題。影片講述了一對不孕不育夫妻借腹生子的故事。在當下的語境中回顧這部電影,感受到了其中體現的現實觀照和預言性。

影片前半部分展示了人們對於“代孕”這一技術的單純且美好的想象:不能自然受孕的夫婦張罄、方韻爲了完成擁有屬於自己的孩子的願望,租用代孕母親李妍的子宮替自己受孕。後半段則展示了代孕可能出現的道德倫理問題:不是自己懷的能是自己的孩子嗎?影片最後,方韻收養了地震中的孤兒,而李妍也沒捨得離開自己懷胎十月生下的嬰兒。

整部影片是在不斷的質疑與自我質疑中構建起來的:對技術的質疑,對母親身份的質疑,對於母子“連結性”的質疑。故事以“連結”這一概念闡釋了孩子與母親的關係,放大了嬰兒與子宮的生理連結以及孤兒與養母的情感連結,而將“血濃於水”的遺傳關係和懷胎十月的生養關係赤裸裸地擺在天平之上,進而呈現在觀衆面前。影片帶給我們的思索正是人性與神性的鬥爭,討論了作爲關係集合的人類是否可以絕對服從工具理性從而僅僅以基因和血緣判斷自己與孩子的連結。由此,“代孕”在情感交織中產生了不可彌合的倫理割裂。影片也借方韻之口給出了一種看法:誰認可我是母親,我就是誰的母親。

影片通過對不同人物的塑造展現了處於不同社會角色和階級位面的人對於代孕事件的看法:有求子心切卻不得的父母,生活窘困想要尋找出路的女大學生,“隔岸觀火”的親友,封建保守的公婆,以及被混亂倫理關係“搞暈”的保姆。同時,影片結尾用字幕給出的結局也發人深省:“張馨與方韻半年後離婚,張馨帶着張芳遠赴美國,李妍回到老家後再無音訊,方韻獨自帶着張羌生活至今。”儘管影片從始至終都未展現出激烈的衝突或矛盾,卻在結尾處用短短几行字引發觀衆對代孕的思考:無論代孕順利與否,作爲人類我們應該面對的更是代孕從本質上對社會倫理道德的毀壞和對代孕雙方個體的無形傷害。平靜的敘述爲觀衆提供了在沒有情緒引導的狀況下進行冷靜思考的平臺和可能性,影片在92分鐘裏展現了高度凝練的時間縱深,從而創造了多元的觀點和價值碰撞。

明星代孕事件發生後,一時間口誅筆伐鋪天蓋地,新聞媒體一片譁然,許多公衆號也跟風炒作,羣情激奮。誠然,無論從法律或道德的層面來看,代孕都應被堅決杜絕。因此,針對類似的社會現象,媒體給予大衆的絕不應只是簡單激化的情緒和鍼砭臧否的回答。憤怒和謾罵抑制了大衆理解現象的慾望,極化的觀點反而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媒介並非宣泄的平臺,其承擔了引領大衆輿論客觀性和包容性的社會責任,因而更應以冷峻的筆觸爲大衆提供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維視閾下所形成的事實、信息和意見。文藝作品作爲重要的傳播手段和傳播產品更應正確引導受衆情緒,爲大衆提供全景化的思考平臺。

電影表現的題材和內涵往往發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通過藝術化的展現手法,使觀衆用心觀察,發現和體會肉眼不可見的時空。西方傳播學者本雅明曾提出靈韻這一概念,用以指代照片和膠片過度曝光時產生的模糊場景。他認爲,正是此時時間和空間被壓縮在了小小的底片之上。毋庸諱言,《母語》正是這樣一部擁有“靈韻”的電影。影視化的表達相較於其他形式的傳播來說,對於時間和空間的壓縮能力使其承載的內容和情感密度大幅增加,也正因如此才能發人深思。類似題材的電影作爲重要的傳播媒介,厚重的時間感能夠引導受衆形成看待事物獨立、批判和客觀的精神,爲多元價值和可能性創造良好的傳播和輿論環境基礎。同時,它也將富有爭議性話題的多面性展現給觀衆,使道德價值在白駒過隙間撥開重重迷霧;使普羅大衆在光影閃爍間體驗百味人生。(戴潤韜)

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明星八卦
娛樂評論
影視資訊
演出活動
體育吧
娛樂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