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 娛樂爆料 > “掬水月在手”感受葉嘉瑩“弱德之美”

“掬水月在手”感受葉嘉瑩“弱德之美”

來源:男爵風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評論員觀察

“掬水月在手”感受葉嘉瑩“弱德之美”

“葉嘉瑩先生詩歌及思想分享交流活動”日前在廣州舉行。分享會上,來自學術界、傳媒界、影視界和文學界的6位嘉賓就葉嘉瑩“弱德之美”思想及其唯一授權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進行了分享與交流。

日爲陽,月爲陰。日象徵崇高、強壯、威猛、熱烈,審美上稱之爲陽剛之氣;月象徵着秀美、柔弱、輕盈、含蓄,審美上稱之爲陰柔之美。由是觀之,《掬水月在手》與“弱德之美”並而論之,可謂意趣相通、神韻暗合。

何謂“弱德之美”?葉嘉瑩先生曾多次提及這一概念之濫觴。《論語》中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對她觸動很大,她認爲在人生道路中,不只是要嚴格要求自己,豐富自己,更重要的是寬以待人,輕責他人,所以提倡“弱德之美”。弱德並非弱者,弱者只能逆來順受,受人驅使,葉嘉瑩先生提出的弱德是一種堅持、一種持守,面對外界強大壓力時,仍能直面自己的內心,堅守自我。某種意義上說,與“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有異曲同工之妙。

立言立行,知行合一,方爲至善。葉嘉瑩先生不但從《論語》中悟道,立言於世,並在她漫長的人生歷程中,矢志不移地履踐着她自己所提倡的“弱德之美”。雖身世飄蓬,但是不論飄到哪裏,她仍不忘初心、堅守自我。即使處於傳統文化式微的社會環境中,葉嘉瑩先生依然堅守傳統文化高地,“卓然不爲流俗所移”,殊屬難能可貴。這種“弱德”,何嘗不是一種“強德”?貌似弱,實則強,我們應該向這位“詩詞泰斗”學習的,不僅是古典詩詞、傳統文化,更有她身上的仁者風範、學者風骨。

《掬水月在手》爲何由廣州拍攝、在廣州首映?說起來,葉嘉瑩先生數十年前就與廣州結緣——1974年她從海外歸國,第一次回國探親便是在廣州入關飛往北京,此後多次往來國內外也是經由廣州進出。葉嘉瑩先生還曾在廣州抒懷,寫下“歸途小住五羊城,破曉來參烈士陵,更訪農民講習所,燎原難忘火星星。流花越秀花爲綺,海珠橋下珠江水,可惜遊子難久留,辜負名城嶺南美”的詩句。據瞭解,葉嘉瑩先生在大陸的第一本專著《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也是在廣東出版的。

《掬水月在手》是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此前是入圍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的唯一華語紀錄片。影片爲我們打開一個瞭解葉嘉瑩先生樸實的生活樣貌、豐富的創作內涵及崇高的人格魅力的窗口,並將觸發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層思考,值得關注。 (連海平)

明星八卦
娛樂評論
影視資訊
演出活動
體育吧
娛樂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