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 娛樂評論 >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

來源:男爵風    閱讀: 3.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

詩歌會給現代生活帶來更多的美、關懷和柔韌

詩境人生——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日前在廣東文學藝術中心舉辦,與會嘉賓圍繞“中國古典詩詞與詩教中國”“文學紀錄片的美學探索”“畫裏畫外的女性與詩性”以及該片的價值與不足等展開了細緻討論。

廣東省文聯副祕書長、創作研究部主任樑少鋒在致辭中介紹並肯定了古典文學研究大家葉嘉瑩在古典詩詞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響力與傳播力,認爲《掬水月在手》把葉嘉瑩的個人命運與她所鍾愛的中國古典詩詞交織在一起,詩歌、詩人、詩教、詩意構成了“詩境人生”和“詩境光影” 。舉辦此次研討會,將爲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粵港澳大灣區電影乃至中國電影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電影出品人毛繼鴻分享了他對影片創作的感悟,認爲詩歌對於現代人的生活非常重要,詩歌會給現代生活帶來更多的美、關懷和柔韌。因此,拍攝這部紀錄片的作用和收穫不能僅僅用金錢去衡量,文化、詩歌和創作是生活的常態,這部紀錄片恰恰讓人看到詩歌的日常性。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海鷗在觀看此片後深受感動,認爲葉嘉瑩講解古人的詩詞,是在解讀詩者的生命意趣,用吟誦的聲音呈現詩者的生命,她也創作並吟誦自己的詩詞,以呈現自己的生命。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中國語言文化學院教授吳晟認爲,影片所展現的葉嘉瑩詩境人生的悲歡離合是經過過濾淨化的,表現得非常平靜,卻給人以震撼。廣東省電影行業協會副會長劉海玲闡釋了“詩境人生”之“境”的涵義。她認爲,大家常用“詩意人生”概括葉嘉瑩的治學與人生,但本次研討會改用“詩境人生” ,是因爲“境”乃包融着天地人時(時間、時代)直至達到圓融和諧境界的統一體。

廣東省電影行業協會祕書長鄭大衛指出, 《掬水月在手》是廣東參與出品的一部紀錄電影,值得中外電影人關注,也值得各地觀衆觀賞。他認爲,紀錄電影由於其真實性、藝術性,採用視聽影像來展示、反映生活、歷史和未來,給觀衆帶來不同感受及認識的多面性。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周志強以《從“情感”到“興感” —— 〈掬水月在手〉與沉浸式紀錄片的美》爲題進行視頻發言。他認爲,這裏的“興感”不是對人們日常生活當中已然熟悉的情感的書寫,而是努力地讓觀衆沉浸其中,從而產生特定的情感。廣東省文藝研究所副研究員易文翔認爲,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以詩意敘事呈現傳主詩境人生的詩性電影,是一部與傳主氣質、風格貼合的作品。

廣東技術師範大學副教授劉茉琳也對該片表示讚賞,認爲《掬水月在手》有解詩說詞不可說仍要說的味道,是追求葉嘉瑩本身的詩意性和紀錄片的詩意性,使葉先生本身的詩意、詩詞的詩意、紀錄片的詩意達到藝術同構。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蓋琪則從女性和紀錄片的角度對《掬水月在手》作出闡釋,提出以“女性的孤獨”來理解該片的題目,理解女性知識分子與歷史、文化之間的關係。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蘇宏元對製片方在商業化時代的精神性追求表示敬意。在詩教方面,他認爲葉嘉瑩表現的詩言情、詩言志的傳統詩教,具有寶貴的人性價值。廣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孔令順表示,詩和遠方成爲近幾年民衆的理想,彷彿眼前都是苟且,但葉嘉瑩告訴我們,如果心裏有詩,眼界自會高遠,境界便會博大;如果心中無詩,即便走到遠方也是苟且。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趙軍認爲,這次觀影是一次超文本的閱讀,在這個超文本中詩境人生即傳統與人格的合一,正是該片所烘托出的那片“月” 。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傳媒學院執行院長李賀表達了對《掬水月在手》的信心,一方面,她認爲影片題材很好,葉嘉瑩有着跨越百年的故事,並且依靠對古詩詞的熱愛而漸入佳境;另一方面,她認爲葉嘉瑩人性化的經歷和在國內外傳播中國文化的艱辛能夠擊中當代年輕人的心,引起觀衆共鳴。佛山市藝術創作院文化與文藝理論研究部主任朱鬱文指出, 《掬水月在手》讓人們看到葉嘉瑩的詩詞情懷,看到她發自內心研學、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感。

這部紀錄片在敘事上淡化矛盾和衝突,用日常碎片化記錄描繪詩情畫意,追求傳統美學審美趣味,這種獨特的風格在一定程度上疏離了大衆審美,那麼它如何打開市場?在場專家也就此展開熱議。

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滕威指出, 《掬水月在手》是“反燃點”和“反人設”的,她反對將女性的事業和家庭分開看,讚揚葉嘉瑩無論是爲文爲詩還是爲人處事,都將人文合一的三觀一以貫之。因此,她認爲這部片子給人的感覺非常舒服,是用葉嘉瑩的方式去拍葉嘉瑩,沒有給葉嘉瑩一個外在的人設。資深發行人、策劃人祁海認爲,這部紀錄片有兩大亮點,一是電影與文學的結合,尤其是散文詩的結合;二是人物在中國大陸、臺灣、加拿大等多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周文萍認爲,這部紀錄片的不足在於將葉嘉瑩的一生過度淨化、淡化,以至於只剩下平淡,並提出三點建議:加強故事背景、突出她的掙扎、突出她的貢獻,如此纔對當代人更有啓發。

廣東省文藝研究所副所長盧瑜談道, 《掬水月在手》呈現了一種“弱德之美” ,水是其中重要的審美意象,至柔卻克剛,是一種身處弱勢卻不隨波逐流的持守。她認爲,“弱德之美”厚植於中國古典文學之沃土,兼融西方悲劇詩學反向扺達的力量,包含着寬廣的闡釋空間。此外,這部記錄片在她看來是用詩意的藝術語言講述了葉嘉瑩的詩境人生,是探索藝術融合性表達的原創成果。

此次研討會由廣東省文聯指導,廣東省文藝研究所、廣東省影協、廣東省電影行業協會、 《粵海風》雜誌聯合主辦,廣東省文聯、廣東省影協、電影出品方、專家學者、文藝界以及媒體界等20多位嘉賓與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中國藝術報》

明星八卦
娛樂評論
影視資訊
演出活動
體育吧
娛樂爆料